生态适宜技术在城中村改良中的运用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建筑界编辑:黄子俊发布时间:2019-05-06 11:24:22

[摘要] 结论本篇文章目录导航:【题目】河南地区城中村升级中生态技术的应用研究(←点击返回查看其余6篇)【1 1-1 3】城中村改造国内外研究现状分

结论

本篇文章目录导航:

【题目】河南地区城中村升级中生态技术的应用研究(←点击返回查看其余6篇)

【1.1-1.3】城中村改造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4-1.7】生态城中村建设研究的目和研究内容

【2.1】城中村的形成与发展

【2.2】生态适宜技术理论研究

【2.3-2.4】城中村改建中生态适宜技术运用的特点及意义

【3.1-3.3】城中村改造现状与思路

【3.4】生态适宜技术在豫北地区传统村落中沉淀

【3.5】生态技术在城中村改造中应用的契机

【4.1-4.2】住区规划中气候的用与防

【4.3】开放态度的建筑单体设计

【4.4】因地因时的应变设计

【4.5-4.6】传统材料及清洁能源的利用

【参考文献:

】生态适宜技术在城中村改良中的运用结论与参考文献:

如今的时代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超出了城市基本建设和开发的承载力,诱发了城市发展中在人口、交通、资源、生态环境方面的一系列不和谐因素,城中村就是这其中不和谐音符之一。无论从城市发展还是从城中村未来自身发展来看,对城中村的改造已迫在眉睫。在提倡构建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今天,在生态视觉下去审视城中村改造活动是很有必要的。在这样思想指导下,本文以河南省豫北地区为例,研究生态适宜技术在城中村改造中的应用。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

(1) 在宏观理论层面,通过生态适宜技术特征分析及生态适宜技术理论体系构建,论述了生态适宜技术在城中村改造中应用的特点及意义。

(2) 对豫北地区现已完成的城中村改造成果进行实地调研,总结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改造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城中村改造的思路,包括改造中生态设计理念的植入,以及对生态设计理念成功案例的经验借鉴。

(3) 肯定了豫北地区传统村落与民居中生态经验在城中村改造中的价值,通过对传统村落中生态自然观、村落选址、村落布局、民居群体布局、庭院空间以及民居单体营建中生态经验总结,将其作为应用于城中村改造中生态适宜技术的主要来源之一。

(4) 在具体实践方面,针对城中村改造建设活动中场地生态系统、场地规划、建筑单体、建筑构件及材料与能源的应用五个部分,提出生态系统等级优化、住区规划中气候的用与防、开放态度的建筑单体、因地因时的应变及材料与能源利用五个方面的策略。

通过生态适宜技术应用策略的提出,切实解决豫北地区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升了城中村改造中新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对豫北地区而言,这一研究为生态适宜技术在豫北地区其它类型城市建设活动中的应用提供借鉴;对城中村改造理论研究来看,这一课题也为城中村改造活动实践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目前城中村的相关研究在形成机制、政策引导、资金操作、改造模式等方面比较完善。本着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精神,本文期待从生态视觉下研究城中村改造问题,能够丰富城中村改造的相关理论研究。

但城中村改造问题的研究是一项宏大的研究专题,本文在生态视觉下对生态适宜技术在城中村改造中应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没能涉及城中村

改造的各个环节,有待于后期研究对其不断的丰富。同时期待有更多城中村

改造相关实践,来检验并完善这一研究课题。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值得我们不断的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Wirth L. 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38,44(1):1-24.

[2]. 陈明星. 城市化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科学问题[J].地理研究,2015,34(4):614-630.

[3] 贺琼.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及其规律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3,21(1):77-78.

[4] 许学强. 中国乡村mdash城市转型与协调发展[M]. 科学出版社, 1998.

[5] 田莉. 都市里的乡村现象评析──兼论乡村─城市转型期的矛盾与协调发展[J]. 城市规划汇刊,1998,(05):54-56+64.

[6] 敬东.城市里的乡村研究报告mdash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中心区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对策[J].城市规划,1999,23(9):8-14.

[7] 房庆方,马向明,宋劲松. 城中村: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政策问题[J]. 城市发展研究,1999,(04):21-23.

[8] 李晴,常青.城中村改造实验mdash以珠海吉大村为例[J].城市规划,2002,26(11):23-27.

[9] 李钊. 城中村改造途径的思考[J]. 安徽建筑,2001,(03):8-9.

[10]李俊夫, 孟昊. 从quot二元quot向quot一元quot的转制--城中村改造中的土地制度突破及其意义[J].中国土地, 2004(10):25-27.

[11]谭炳才,何启环.城中村改制与改造的思考(上篇)[J].现代乡镇,2002,(01):16-18.

[12]麻智辉, 龚建文. 花园城市构建中的城中村问题研究[J]. 江西社会科学,2003(11):64-67.

[13]李诚.昆明市城中村问题及改造对策研究mdash以盘龙区东庄村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17(4):46-49.

[14]雅各布斯着;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298.

[15]方可.欧美城市更新的发展与演变[J].城市问题,1997,5(15):50-53

[16]Gu C. ON URBAN FRINGE STUDIES[J]. Geographical Research, 1989,30(4):442-451.

[17]周毅刚. 两种quot城市病quot比较mdashmdash城中村与百年前的西方贫民窟[J]. 新建筑,2007(2):27-31.

[18]黄光宇, 陈勇. 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9(6):28-31.

[19]李俊夫着.城中村的改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2.

[20]建设部课题组着.城中村规划建设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40

[21]汉斯.萨克塞. 生态哲学[M]. 东方出版社, 1991.

[22]代锦. 生态技术:起因、概念和发展[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1994(2):15-18.

[23]吕燕, 杨发明. 有关生态技术概念的探讨[J]. 生态经济(中文版), 1997(3):47-49.

[24]Willoughby K W. Technology choice: a critique of the appropriate technology movement.[J]. Technology Choice A Critique of the Appropriate Technology Movement, 1990.

[25]Beder S.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IEEE Technology amp Society Magazine, 2000, 13(4):14-19.

[26]吴良镛. 国际建协北京宪章(稿)[C]// 世界建筑师大会. 1999.吴良镛. 国际建协北京宪章(稿)[C]// 世界建筑师大会. 1999.

[27]陈晓杨,仲德崑着.地方性建筑与适宜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2.

[28]吴良镛着.广义建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5.

[29]许志晋. 适用技术与可持续发展[J]. 中国软科学, 1998(8):79-82.

[30]Li F, Yan T, Liu J, et al. Research on social and humanistic needs i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green buildings[J]. Sustainable Cities amp Society, 2014, 12:102-109.

[31]Gmiddot勃罗德彭特着;张韦译.建筑设计与人文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28.

[32]黄增军. 台湾建筑师谢英俊访谈[J]. 城市环境设计, 2005(5):68-77.

[33]董卫,王建国着.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和建筑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46.

[34]李润国,赵青,王伟伟.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改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5(08):41-47+75.

[35]杨经文着;黄献明等译.生态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25-28.

[36]黄一如,贺永,郭戈. 基于此时此地的生态住区实践策略mdashmdash以上海崇明节能住宅示范小区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2008,(06):65-72.

[37]王其享着.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28.

[38]孙大章. 中国民居研究[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509.

[39]陆元鼎. 中国民居建筑(上卷)[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182.

[40]杨经文着;黄献明等译.生态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225-226 .

[41]吕爱民着.应变建筑mdash大陆性气候的生态策略[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4.

[42]房志勇着.建筑节能技术[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7:167-169

[43]Jason Alread, Thomas Leslie.A Museum of Living Architecture[J].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2007, 61(2):35-46.

[44]李钢着.建筑腔体生态策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6.

[45]Gehl J, ~Gemz?e L. Public spaces, public life[J]. How to Study Public Life, 2004,2(1).

[46]Baruch Givoni.Climate Consideration in Building and Urban Design.New York:A Division of International Publisching Inc,1998:434.

[47]黄镇梁. 江西民居中的开合式天井述评[J]. 建筑学报, 1999(7):57-59.

[48]肯尼思middot弗兰姆普顿着;原山等译.现代建筑mdash一部批判的历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375.

返回本篇文章目录导航

城中村改造,城中村建筑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