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现状与思路

来源:建筑界编辑:黄子俊发布时间:2019-05-06 11:24:20

[摘要] 第 3 章 豫北地区城中村改造中挑战与机遇共存本篇文章目录导航:【题目】河南地区城中村升级中生态技术的应用研究(←点击返回查看其余6

第 3 章 豫北地区城中村改造中挑战与机遇共存

本篇文章目录导航:

【题目】河南地区城中村升级中生态技术的应用研究(←点击返回查看其余6篇)

【1.1-1.3】城中村改造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4-1.7】生态城中村建设研究的目和研究内容

【2.1】城中村的形成与发展

【2.2】生态适宜技术理论研究

【2.3-2.4】城中村改建中生态适宜技术运用的特点及意义

【3.1-3.3】城中村改造现状与思路

【3.4】生态适宜技术在豫北地区传统村落中沉淀

【3.5】生态技术在城中村改造中应用的契机

【4.1-4.2】住区规划中气候的用与防

【4.3】开放态度的建筑单体设计

【4.4】因地因时的应变设计

【4.5-4.6】传统材料及清洁能源的利用

【参考文献:

】生态适宜技术在城中村改良中的运用结论与参考文献:

3.1、豫北地区城中村改造特征研究

3.1.1、豫北地区地理特征

河南地处中国中东部,黄河流域中下游,全省介于北纬 31deg23primemdash26deg22prime,东经 110deg21primemdash116deg39prime,总面积约 16.7 万平方千米。因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之河南。东接山东、安徽,北接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邻湖北。呈承东启西、连南望北之势。豫北地区是指河南省境内黄河以北地区,包括安阳、鹤壁、濮阳、新乡、焦作、济源六市,如图3-1。豫北地区处于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地带,位于南太行山前平原,西依太行山与山西省的长冶、晋城交界,北隔漳河与河北邯郸毗邻,南面和东面临黄河与郑州、开封、洛阳接壤。地势西高东低差异明显,西部特点海拔高且起伏大,东部则地势平坦,地表形态复杂多样既有山区又有平原。

图 3-1 豫北地区界定示意图

3.1.2、豫北地区气候特征

豫北地区在建筑热工分区中属于寒冷地区(三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长寒冷雨雪少,春短干旱风沙多,夏日炎热雨丰沛,秋季晴和日照足,南北两个气候带的特点兼而有之。年平均气温 14℃。年均湿度 68%,无期 220 天,全年日照时间约 2400 小时。全年最多风向为东北东风,频率为17.49% 。次多风向为东北风,频率为 12.3%。年平均风速为 2.45m/s.。

3.1.3、豫北地区城中村问题特征

目前国内学者对经济发达地区城中村问题研究比较完善,城中村形成的机制、呈现的特性、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及对城中村改造模式的相关研究相对成熟。在大多学者的第一印象中,城中村中往往存在牵手楼、贴面楼丛生、天空是一线天的空间形态。但这些并不代表所有城中村的问题,像豫北地区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城中村问题有其自身特征。

(1)空间形态层面:呈现传统农村聚落的形态,农宅以 1-3 层不等的低层住宅为主。居住条件欠佳,整体空间形态结构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

(2)社会形态层面:城市没有太大吸引力,没有大量外来人口,土地价格相对低廉,村民不会因为拆迁暴富,也不可能依靠房屋租赁来维持生活,没有了土地只能依靠其他类型行业维持生计。

(3)物质构成层面:市政设施标准低,基础服务设施差,环境卫生较差,村内建设混乱,缺少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

(4)生活组织与管理层面:沿袭传统农村的管理制度和生活习惯,村民小农思想严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鉴于此,豫北地区 城中村改造活动呈现出与其它地区不同的特征。

(1) 与发达城市相比:豫北地区城中村呈现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空间形态。因土地相对廉价及没有对外来人口的巨大吸引力,城中村改造经济利益阻碍相对较小,有生态适宜技术应用的前景和可能。

(2) 与其它中小型城市对比:虽在空间形态、社会形态、经济形态等方面有一定共性。但豫北地区特有的气候、地形、经济条件,以及豫北地区村民特有的生活习惯,又使豫北地区城中村问题表现出一定的特性。豫北地区城中村中问题特性,使因地制宜的城中村改造在应对气候变化、适宜技术选取以及传承传统地域文化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3.2、豫北地区城中村改造状及问题分析

3.2.1、城中村改造现状分析

豫北地区包含安阳、鹤壁、新乡、濮阳、焦作、济源六市,各市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城中村改造工作。新乡市及焦作市在 2004 年吹响了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号角,鹤壁市在 2005 年拉开了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序幕,而濮阳市及济源市则是在 2007 年打响了城中村改造这场战役,安阳市在 2009 年最终全面启动城中村改造工作计划。

经历缺乏经验的探索期,随着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推进,伴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豫北地区城中村改造工作迎来快速推进时期。安阳市 2009 年启动城建三年行动计划, 2012 年启动了 72 个城中村改造计划;鹤壁市 2010年发起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计划,对全市 37 个城中村进行改造;新乡市2011、2012、2013 年分别启动 20、15、23 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濮阳市 2016年提出三年时间内完成 50%的城中村改造工作;焦作市在三年改造提升方案指导下,2016 至 2017 年度实施了 38 个城中村的征迁改造任务,2018 至 2019年度实施 9 个城中村的征迁改造任务。目前为止,豫北地区各地市的城中村改造工作进入稳步的推进时期,各地市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见表 3-1。

表 3-1 豫北地区各地城镇化率

总体而言,豫北地区城中村改造工作前期因缺乏经验进展缓慢,中期随着经验的积累快速推进,如今步入稳定推进期。有许多审批后的城中村改造项目正在进行中,也将会有更多新的城中村面临改造。就目前改造现状而言,豫北地区城中村改造工作还停留在改造政策的摸索阶段,城中村改造工作并不完善,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3.2.2、城中村改造问题分析

城中村改造目的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中村人居环境。随着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推进,一个个环境脏、乱、差的城中村被改造,村民住进了新建的社区,城中村改造的成果值得肯定。但是城中村改造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城市建设运动,很难做到在各方面尽善尽美,今后的城中村改造工作还有提升的空间。在对豫北地区城中村改造中新建社区调研中,发现其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 城中村改造割裂了与原有村落的脉络

通过豫北地区城中村现状调研,发现城中村改造只是将城市住区的发展模式嫁接到城中村改造建设中来。新建住区取代了原有村落,住宅楼替代了村民原有的独院。

同时,这一过程也改变了原有村落中的生活方式、消灭了因地缘、血缘关系形成的村落凝聚力、疏远了原有村落中和睦的邻里关系。城中村改造在追求城市快速发展表象的同时,也需要延续原有村落脉络。这是对城市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怀念原有村落生活方式村民的慰藉。如图 3-2 所示,新乡市乔谢村改造的社区中,一楼户型中保留了原有村落中独院的风格,联排的院门界定了亲人尺度的街道空间,这是原有村落邻里关系脉络在城中村改造新社区中延续的少有实例,这一思想值得学习与推广。

图 3-2 新乡乔谢社区

(2) 城中村改造缺少对村民的关怀

城中村改造提升了村民的居住环境。但城中村改造中新建住区的居住模式也会与村民原有生活习惯产生碰撞。新建住区只是简单模仿城市的生活模式,往往缺少容纳村民原有生活习惯的生活空间设计,比如缺少邻里交往空间。在调研中发现村民只能依据自身的生活习惯去开发需求空间,如图3-3 所示村民自建的休息空间。城中村改造不仅要注重自然环境的修复与改善,也要注重人文环境的再生与重塑。[34]城中村改造针对的是一个特定的群体,设计工作者要切实地去了解这一群体的生活习惯及心理需求,在为他们提供栖息之地的同时,也要为他们心灵提供一个庇护之所。

图 3-3 村民自建休闲空间

(3) 城中村改造缺乏公共设施的完善

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推进不能只求速度也要兼顾质量。在城中村改造中的新社区调研中发现,新社区的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大多城中村改造中新社区位于城市边缘,市政设施没能与中心城区合理衔接,许多新社区在建成后只能搭接附加的设备管线,影响社区的环境质量,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地下空间利用不充分,导致地面空间被大量停车位占据,缺少公共活动空间及绿化空间;新社区中即使有公共活动空间和绿化空间,也缺少设计、凌乱不堪;调研中发现建成仅仅几年的社区中服务设施早已破败不堪、无人问津,缺少运营维护。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处理,如今的改造成果会在将来再次成为被改造的对象。这就需要在城中村改造中对公共活动空间、绿化空间、停车空间、地下空间合理规划,达到提升居民生活环境品质的目的。

(4) 城中村改造缺失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感知

村落留下了几代人生活的回忆,记载人类与自然环境斗争及相处的历史,也遗留了许多前人总结的生态设计经验,在村落选址、空间营造、建筑构造、材料选择等方面都值得城中村改造和建设工作去借鉴。我们改造了能与自然环境互动的村庄,建造了由砖、钢筋、混凝土组合而成的新社区,完全依靠消耗不可再生能源来取暖和制冷,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所以,我们需在生态视觉下去看待城中村改造:一方面避免原有村落中的生态设计技术埋没在城市快速建设浪潮中,另一方面引进现代生态适宜技术来建造与人友好、与环境友好的新社区。

综上所述,豫北地区所开展的城中村改造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就城市而言,城中村改造提升了城市形象;就城中村的村民而言,城中村改造为他们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我们将其定义为城中村改造目标的第一个层次外在表现。但作为设计工作者,需要针对豫北地区城中村问题特性及改造中新社区存在的问题,对城中村改造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努力去追求城中村改造目标的第二个层次内在修养,比如在城中村改造中的新社区如何考虑传统文脉的延续、如何长远地思考新社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本文主要在从生态视觉下,通过生态适宜技术地应用,去解决改造中新社区与环境相处的问题。

3.3、豫北地区城中村改造的思路分析

3.3.1、生态设计理念的介入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让人类沉浸于对自然的改造中乐此不疲,在 1970 年之前全球经济空前繁荣,似乎自然界中资源和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人们才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同时也面临着资源危机、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生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然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从城中村改造建设工作的角度来响应时代的号召,就是提倡生态设计的理念。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使得越来越多的城中村面临改造,在城中村的改造中植入生态设计的理念,以生态适宜技术为工具,将有助于为城中村改造的新社区中营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何为生态设计?生态设计不是简单地在城中村改造中使用生态技术那么简单,技术仅仅是工具,其最终的目标是通过设计实现环境整合。生态设计是为了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间,实现友好紧密生态整合而进行的设计。[35]

生态设计的理念追求的是建成新社区环境和周边环境和谐相处。概括来讲,生态设计理念包含以下几个含义:

(1)贯穿城中村改造全生命周期,涉及到设计前期准备、材料制作、建设营建、运营维护及拆除后循环利用等整个过程。

(2)强调住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提倡住区应该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避免或者尽量少的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3)利用清洁的自然能源,比如自然通风和采光,尽量减少建筑运营过程中能源浪费。

(4)材料选择要讲究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循环利用的原则,要充分发挥材料的生态性能及生态美感。

(5)讲究动态的设计理念:环境及功能需求在变,住区整体及其中单体也应该具有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容纳未来功能变化的可能。

(6)对使用者的关心,生态设计不仅是针对自然环境的设计,也是针对社会环境的生态设计,表现对使用者心理需求的关注。

3.3.2、生态设计理念成功经验借鉴

将生态设计理念应用于城中村改造,不像以往任何流派可以体现在外表,而更多的体现于改造中住区的内在表现,表现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对居民舒适度的感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设计思想。对生态设计理念在住区中应用成功案例分析,对城中村改造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图 3-4 上海崇明生态住宅示范小区总平面图

3.3.2.1、上海崇明节能住宅示范小区

上海市崇明节能示范小区(图 3-4),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借鉴崇明岛传统民居布局经验,对传统民居中生态经验进行提取、整理及再利用。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总结切实可行的生态适宜技术。基于当地的经济条件,考虑节能建筑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适宜的规划、设计实践策略,如表 3-2 所示。

表 3-2 上海崇明节能住宅示范小区生态适宜经验

这是一次以循序渐进方式推广生态住宅的成功尝试,其成功经验值得学习与推广。上海崇明节能住宅小区实践对豫北地区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义有:对待基地生态系统保护的态度;对传统民居生态经验的思考;生态适宜技术的应用;对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利用;针对当地的经济条件提出技术分级的系统。

3.3.2.2、马鞍桥村灾后重建

随着世界资源的不断浪费,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新住区的建造要特意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有这样一群建筑师,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的张丽和她的团队,来到灾后的四川省马鞍桥村,利用当地的建筑材料、优化当地的建造技术,从关怀村民的人文角度、从关怀环境的生态角度去为灾后的村民新建家园,安抚村民受伤的心灵,如图 3-5 是马鞍桥村重建后全貌。她们的重建方案有以下几个切入点:

图 3-5 马鞍桥村重建后全景

(1) 结合当地经济、社会条件选择重建方案

地震让这个原本不富裕的村庄雪上加霜,如果考虑砖墙重建方案,昂贵的材料费及施工机械使用费会加重村民负担。通过周边村庄地走访调研,她们发现传统的土房子在抗震方面还有存在下去的价值,并且这样会大大减低了造价。

另一方面建造土房子是对传统村落特色的延续,与砖墙重建方案相比更具地域特色。土房子是原村民熟悉的建筑样式、是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建筑风格,材料的质感、色彩可与环境完美融合。对比之下最终选择土房子的重建方案。

(2) 生态适宜技术的应用

马鞍桥灾后重建项目中,建筑师选择灾后的废墟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变废为宝,砌筑基础用的石头是从附近河床里面捡来的,木料则是从附近村民手中收购二手的,只有少数的水泥和钢筋是新买来的。传承传统抗震技术同时,结合现代技术优化土墙中黏土、沙子、草筋的配比,如图 3-6 通过在土墙中增加构造柱和圈梁形成框架来增加土房子的抗震性能。同时改善房子的通风和采光性能来提高室内的环境质量。在继承传统建造技术的基础上融合现代科学技术创造出最适合当下的生态适宜技术。

图 3-6 改良抗震系统示意

(3) 对村民的人文关怀

选择土房子对村庄进行重建一方面是对经济的考虑,减轻村民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是对村民原有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尊重。在房子的建造过程中,他们鼓励村民加入他们,教授他们新的建造技艺,可以让村民多一项生存技能。

为村民设计了一系列公共服务设施,其中活动中心的院子是建筑师送给村民最好的礼物,村民可以围绕院子中间的篝火转圈、跳舞,这是对于他们在地震中受伤心灵最好的慰藉。

返回本篇文章目录导航

城中村改造,城中村改造现状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