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把握尺度最重要!

来源:建筑界编辑:黄子俊发布时间:

[摘要] 今天跟大家谈一下尺度感,这是一个很重要,但是在我们的工程师教育中一直没有得到明确重视的内容。尺度在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什么9m

今天跟大家谈一下尺度感,这是一个很重要,但是在我们的工程师教育中一直没有得到明确重视的内容。尺度在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什么9m的跨度用混凝土梁轻松跨越,但20m的跨度钢结构梁比混凝土梁合适得多?为什么我在图上画着感觉柱子还挺细的,建成后到现场一看这么粗?

结构的尺度与承载力的关系

从经典的骨骼案例说起

▲《两门新科学的对话》插图

伽利略在他的《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中有这样一幅插图。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的体积成比例放大,他的骨骼如果也只是按比例放大,那么这个人的骨骼很有可能被自己的体重压垮。

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测算。

▲放大三倍后的骨骼尺寸

如上图所示,假设一根骨头两端简支。将这根骨头尺寸按比例放大3倍,仍然维持两端简支。最直观的变化是直径放大3倍,跨度放大了3倍。

其他的变量如下:

截面面积放大9倍,体积放大了27倍,密度不变的情况下,自重也放大27倍。

截面抗弯模量(抗弯能力)放大了27倍;自重下跨中弯矩放大81倍。

那么,自重下的跨中应力放大了81/27=3倍。

如果你是建筑师,不理解应力的概念,那可以解释为:如果材料不发生变化,放大后的骨头对于自重的承载能力只有原来的1/3。

如果想要在跨度放大3倍后,仍然保持原来对于自重的承载能力呢?

假设骨头的直径是原来的n倍,则承载能力放大n^3倍,跨中弯矩放大9n^2倍。

假设应力不变,那么n=9。

所以结论是:骨头的直径需要放大9倍,截面积需放大81倍,体积是原来的343倍!

▲跨度放大3倍,体积放大342倍后的骨骼

这说明当一个构件增大跨度时,通过增大截面来抵抗地心引力效率很低。这导致在真实世界中,我们不能随意地scale一个东西。

生物界的演化体现了这一规律。下图中可以看到,狗的腿比大象的腿要细很多,蚂蚁的腿又比狗的腿细很多。这里指的细不是绝对直径的大小,而是长细比。而且蚂蚁可以承载比自己重好多倍的东西,而你应该很难想象大象可以驮着另一头大象前进?

▲大象&狗&蚂蚁

其实上面这张对比图也不是真实的,下图才是真实的。为什么大象的腿不像蚂蚁的腿一样细?这样可以更灵活。

不是不想,是它办不到,大象比蚂蚁大太多了。如果它的腿变得跟蚂蚁一样细,它自己会被自己压垮。

▲大象&狗&蚂蚁(真实比例)

对结构设计的启示

所以结构工程师和建筑师需要有一个概念,建筑的尺寸是不能随意scale的。

就拿最简单的梁来说,9m的跨度矩形混凝土梁很轻松地就跨越过去了,而且可以承载较高的附加恒荷载和活荷载。但是如果跨度增加到30m,矩形混凝土梁可能自重占比就已经很高了,很难承受日常的恒活荷载。

▲蛇形美术馆

上图是巴尔蒙德与伊东配合设计的蛇形美术馆,跨度约20m。用钢片就轻松跨越了。

我们再看国家体育场,鸟巢也是梁式受力,但尺度放大的很多。其长轴332.2米、短轴297.5。这样的尺度下,采用了截面巨大的箱形钢梁,耗费4.4万t钢材完成。

▲国家体育馆

随着跨度的增加,结构构件的需求尺度是飞速增长的。此时要想不被万有引力压垮,有两种方式:一是采用单位自重下强度、刚度更高的材料;另一种是提高材料的受力效率,即将受力效率不高的材料去除掉。

比如,跨度到20m,就往往会用钢来代替混凝土。跨度更大一些,用钢桁架来代替实腹钢梁。

▲倒三角形桁架

不同量级结构物的尺度感知

在设计院的工程师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拿着图纸给总师看时,他不用看你的计算书,凭经验就可以判断这个梁是做大了,还是做小了。这是一种积累的尺度感。

民用建筑的尺度

自古以来人类对于尺度的感知,往往是以自己的身体尺寸来度量的,民用建筑更是如此。柯布西耶对于模度的定义,即是以一个举着手的人为基础的。

▲柯布西耶的人的模度体系

他选定下垂手臂、肚脐、头顶、上伸手臂四个控制点。它们与地面距离分别为86、113、183、226厘米。利用这些数值为基准变换,可以形成“红尺”和“蓝尺”两套模度级数。

柯布西耶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设计工具,运用在实践设计中,例如马赛公寓、圣迪埃工厂、朗香教堂等等。

▲马赛公寓

这往往也是我们最熟悉的尺度感知领域。小i外出看建筑时,也喜欢用自己的身体测量,用手掌撑开的距离大概是20cm,悠闲走一步约75cm,大跨一步约1m,臂展约身高。当然为了精确,也可以趴下做平板撑。(以上数据不同人会略有差别)

市政工程的尺度

当眼光放到尺度更大的结构物,比如桥梁。我们发现人的参照系失真了。桥梁的参照系小i理解应该是汽车和大江大海。

在民用建筑中,500x1000的混凝土梁已经是很大了,但一到桥梁中,这简直就是太小了。桥梁的箱梁宽度往往是所有车道的宽度。

举个例子,小i参与的一个项目,其最大一个区域的柱距约50m,柱子高度80m。而且上面的荷载比较大,每平米活荷载超过1t。这样的尺度,其实已经是梁桥或市政的尺度,而不是普通民用建筑。

因此,我们在设计时,更偏向于市政的结构体系。主梁设计成预应力箱形梁,其高度5m,已经是接近住宅的两层层高。次梁为预应力工字形截面。梁的配筋方式也更接近市政桥梁的方式。

▲箱形梁的施工过程

建成后,当小i站在下面看的时候,原本用来感知民用建筑的尺度感失灵了。对于构件尺寸,我只是觉得十分巨大,但是根本就感觉不出来来承载力是不是足够。

▲建成后的结构

二次结构的尺度

除了主体结构,幕墙、夹层、观光电梯、栏杆等二次结构,有时也会由结构工程师来做。此时,我们需要注意这个尺度量级与建筑是不同的。比如观光电梯,它的参照物往往是标识牌、玻璃连接件等。

这样的尺度,就不能想当然地以建筑尺度来设计。比如200x200的钢柱,作为框架柱是非常细的,画在图上也感觉还行。但如果不假思索,将这样的钢柱尺度用到观光电梯,这个观光电梯就会显得很笨重。

▲虹桥机场T2航站楼的观光电梯

▲某航站楼的观光电梯

因此,当结构工程师遇到不同的尺度量级时,一定要提醒自己,参照系变了。慎重把握尺度。

空间中结构尺度的表达

通过计算分析,结构工程师可以得到一个结构经济合理的构件尺寸。但当结构暴露在空间中时,结构工程师同时需要关注构件尺寸在空间中所表达的意向。

就拿柱子来说,当建筑师想要营造精致、轻巧的空间,结构工程师就应该尽可能地采用纤细的柱子。采取措施将柱子的承载力用到极致。

▲ 海之车站 Marine Station Naoshima

▲ 金泽海之未来图书馆(2011)

当建筑师希望在空间中表现力量感,往往柱子需要“凝聚”成少而粗的巨柱。甚至会设置远超结构需要的大截面的混凝土柱。

▲ 都灵工人文化宫,1959,奈尔维

当建筑师在空间中表现秩序或韵律时,往往需要尺寸统一、间距统一。不同的受力需求通过调整壁厚来解决。

▲ 布鲁克菲尔德广场展示厅/2013

Brookfield Place Entry Pavilion

▲ King’s Cross Station Redevelopment /2012

小结

“尺度”是一个非常宏达的话题,小i的认知也尚浅,是为抛砖引玉。

其实结构工程师的尺度感主要关乎两个方面:一是将结构的尺度与承载力相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则是将结构的尺度与空间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结构工程师普遍对前者更关注,也更敏感,因为这关乎到安全性。但一个优秀的结构工程师应该也同时要培养感知后者的能力。

结构尺度设计,建筑结构设计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