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旨在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来探讨湘南宗祠的艺术特色与礼俗价值及场景应用。着重探讨了湘南宗祠的建筑艺术及礼俗价值。
摘要:湘南宗祠建筑艺术是湘南地区重要的民间传统文化形式,其具有深厚的历史源流。本文旨在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来探讨湘南宗祠的艺术特色与礼俗价值及场景应用。着重探讨了湘南宗祠的建筑选址、平面布局、构建装饰等内容;并结合分析湘南宗祠的生活功能,从敬孝、帮扶、收族、清廉等礼俗价值讨论了宗祠建筑艺术作为改善乡村文化样态的重要手段、阐明其在丰富群众生活时所发挥的作用;注重礼俗价值引导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促进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湘南;宗祠;礼俗价值
党的十九大上指出了乡村兴衰,决定国家兴衰,并正式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要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新农村建设不是城市的扩大,应该让乡村保持独特性、要尊重民风民俗、以当地历史沿革为根本,实现历史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使农村传统文化融入到乡村建设。湘南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民间一直有浓厚的宗祠文化,乡镇和村里宗祠林立,宗祠具有追贤祭祖、夸耀荣光的作用,因此往往修筑得富丽堂皇、美轮美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文化,成为一地的重要地标建筑。湘南地区宗祠如此兴盛,因此有必要探讨湘南宗祠的建筑艺术及礼俗价值对乡村振兴的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宗祠文化进行正确引导,挖掘其潜力,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有效助力。
1湘南宗祠的历史演变
北宋以前,建祠祭祖是皇家贵族专利[1];南宋时期,朱熹在《家礼》中设计了祭祀四代近祖的祠堂;明嘉靖年间,宗族“合众小祠堂而为一大祠堂”,名之为“宗祠”[2],平民百姓可建祠祭祖;清康熙与乾隆时期,朝廷加以提倡,氏族宗祠营建之风大行兴盛[3]。湘南地区是湖南郴州、永州、衡阳一带,这一地区古今宗祠林立。湘南宗祠从名称来看,根据宗祠在家族的历史地位分为总祠、家庙、宗祠、公祠、私厅等;从营建时间看,宗祠跨越了宋、元、明、清、民国等时期,其中以清代的数量最多[4]。如宗祠之风兴盛的汝城县,2016年的《汝城古祠堂普查报告》显示汝城现存近1000座古祠堂及遗址,如:外沙朱氏宗祠太保第、上黄街朱氏总祠、津江朱氏家庙、广安所李氏宗祠、金山卢氏家庙、先锋周氏宗祠、周氏家庙、金山叶氏家庙被列为国保单位。此外还有桂阳县的欧阳氏宗祠、颜氏宗祠、骆氏宗祠;嘉禾县刘氏宗祠;宁远县久安背翰林祠、东安头翰林祠、下灌李氏宗祠、神下李氏宗祠;宜章县成公宗祠、柳氏宗祠、三星祠;安仁县欧阳氏祠、卢古祠等,都是清代保存至今较完整的古宗祠。清末民国,国家命运坎坷,民生凋敝,族人四散、宗祠破损严重;解放初由于宗祠文化中存在一些封建糟粕,同时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宗祠普遍被改为住所和办公场所,破四旧时也损毁很多,原追贤祭祖功能被废弃,宗祠使用如普通建筑,未得到合理修缮。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富民强,人民自信心增加,宗祠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始得到重视,各地古宗祠得到保护,一些废弃宗祠也被重建和修缮,很多村落开始新建宗祠[5]。
2湘南宗祠的建筑艺术
2.1选址讲究,天人合一
传统农村地区建筑布局缺少统一规划,房屋之间通常较为紧凑,没有合理的公共生活空间设计,在这种现实条件下,宗祠作为公共建筑,可以有效扩展农村生活空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宗祠选址通常较为讲究,民间认为宗祠会影响全村发展,所以在选址时会选择全村最好的环境,依山造形、依形造势、门前或有水塘、或有空坪、或有溪水环抱,即使不从古风水角度考虑,这些宗祠所在地往往使人感觉“天人合一”、和谐舒适,是村中位置最好的所在。
2.2布局合理,功能齐全
宗祠空间宽敞,湘南地区较大宗祠通常有三百平左右,如卢氏家庙叙伦堂,占地366.8平米、广安所李氏宗祠占地364平米,其布局通常采用“几间几进”的形式,分别表示宽度和纵深,以三间二进和三间三进最多。祠堂设计合理,不论二进或三进祠堂,都会设置天井,用于采光、通风、排水,祠堂对称布局,中心设祭堂,两侧或设祭器库、厨房等功能型房间或设附属性建筑,服务于中心的祭祀功能,各项功能齐全。宗祠通常还会构建一些活动场所,如内厅可用于婚丧嫁娶、聚众议事,外广场可用于群众活动、节日喜庆,戏台则会不定期邀请班子唱戏,丰富群众生活。
2.3就地取材,结构科学
湘南地区的宗祠建筑通常都是木架构建筑,蕴藏了湘南传统木作工艺的精髓。湘南宗祠营造通常就地取材,选取当地上好木材,常用香樟、苦楝等木料。祠前建木枋,檐下设如意斗拱,木制梁架组合成屋顶柔美曲线,中间以板壁、隔扇分隔出变化的空间,部分祠堂在建筑时甚至用了构件预制的施工工艺,使建筑功效进一步提升。建筑的承重、连接件等大木作采用了榫卯结构,门、窗、隔断、栏杆、神龛、香几等小木作也大量使用榫卯构造。木构架结构的宗祠不仅端庄大方,便于装饰,而且在抗震性、可修缮性方面都有较大优势。
2.4装饰精美,技艺精湛
湘南地区的宗祠建筑往往都是举全族之财力、物力、人力而营建,是装饰得最精美的建筑,也体现着当时最精湛的施工技艺。一些保存完好的古宗祠还体现了当时较高的艺术水准,有很好的艺术价值。如色彩搭配方面,古宗祠强调规范,民间宗祠不能用宫殿、坛庙的金碧辉煌,大多以青、灰、白、黑、蓝、红为主,可以构造秀丽雅致或端庄大方的效果。湘南古宗祠中有大量雕塑,砖、石、木、泥都有,以木雕为主,这些雕塑或形象生动、工艺精美,或粗犷有力、憨厚质朴,形式有鳌鱼、龙头、飞凤、莲花等,形式多样、美轮美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此外,古宗祠中的绘画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如油彩画、水墨画、漆画等。油彩画能使雕刻具有立体感和视觉效果;水墨画半工半意的绘画风格在古朴庄重的宗祠中营造出灵活自然的效果;漆画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常用于在门板上绘制门神,有较强立体感。可见,湘南宗祠在选址、布局、结构、装饰等各方面都非常考究,体现了该地区建筑的较高水准,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在乡村振兴视角下,众多的乡村宗祠建筑在扩展农村生活空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仍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应大力宣传宗祠在公共生活空间中的作用,开放、利用好宗祠并做好管理工作,同时,一些建筑保存完好、历史价值高的宗祠可以合理开发为乡村旅游项目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宗祠建筑营建中应用的传统木作、砖雕、石雕、泥塑、漆画等工艺是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在新农村建设中仍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应做好传统工艺的传承和保护,为乡村振兴助力。
3乡村振兴视角下湘南宗祠的礼俗价值
3.1宗祠礼俗的敬孝文化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敬奉先祖,追忆先贤,以族内前人的功德和事迹激励后辈弟子勤学上进、奋勇争先,是湘南地区宗祠普遍主旨。祭祀祖先是宗祠的核心功能,现存宗祠通常都会定期举行祭祀活动,族人从各地返回祠堂参加活动,表达对先人的追思之情,表示即使身在异处也不忘根本;从宗祠布局也可以看出,不管是三进还是二进都会设有祭堂,用于祭拜先祖、供奉祖先牌位,可见敬祖祭祖一直是祠堂的核心功能,为了突出这一核心,很多宗祠都将朱熹的“忠孝”二字置于宗祠瞩目之处。汝城外沙宋氏宗祠前厅立柱对联“入则孝出则梯宁先王正运,进以礼退以义敦古圣遗风”;永丰周氏宗祠则将“忠孝廉洁”四字书于左右照壁上;金山卢氏宗祠在祠内最核心的祭堂内悬挂堂匾“叙伦堂”......对孝文化的传承在湘南宗祠中处处可见,照壁、石雕、堂匾、楹联、木雕、彩画,各处都可以看到以孝为主旨的作品,既寄托了族内长辈对晚辈的敦敦教诲,也让晚辈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教育。
3.2宗祠礼俗的帮扶意识
帮扶体现在助学、助老、济困等多个方面。助学功能在原有宗祠功能中体现为利用宗祠场所开办族学,供族内适龄学子就学,在现代这一功能已经被普及的义务教育所替代,因此其功能已转化为从经济上支持家庭困难学生就读、对优秀学生予以奖励;助老功能则是对鳏寡孤独老人提供无偿或者是有偿的帮扶,包括寻医问药、提供宗祠居所等;济困则是为困难家庭提供一定的工作机会,或给予经济上的扶持。帮扶功能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其来源包括了族产公共收入、宗祠场所部分开放出租、族内共同出资和部分富裕家庭的捐赠,因此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其帮扶功能体现的较为完善,而在偏远山村,宗祠资金较为有限,帮扶功能就不突出。宗祠文化的帮扶功能可以有效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减少对疾病和孤老的疑虑,在当前乡村年轻人普遍外出打工的现状下,可以有效缓解外出和留守人员的实际困难。良好的帮扶功能还使得乡村气氛融洽,减少邻里矛盾,可以有效改善乡村本地治安环境。
3.3宗祠礼俗的收族功能
乡村振兴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要实现人才和资本向农村地区流动,除了给予资本收益之外,宗祠文化也能起到不小作用。早期吸引海外华人返回大陆投资的一个重要契机就是返乡祭祖,现在乡村地区在国家整体规划建设下,硬件条件都较为完善了,制约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人才和资金,在这样的环境下,各地乡村可以借助宗祠文化中的收族功能,吸引在各处开枝散叶的族人返回建设家乡。湘南宗祠通常会在祠内记述族内杰出先辈的事迹,或刻碑记载,或高悬堂匾,如太保第、诏旌第、大化敬而远之,也不能不加思索就全盘继承。需要仔细分析该地区宗祠文化现状,探究其在现代化、工业化背景下能够为乡村振兴带来哪些积极效果,从而更好的为群众服务。
作者:李曦 李丽珍 邓渭亮 单位:湘南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以上内容就是“乡村振兴下宗祠建筑艺术及礼俗价值浅析”的分享,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建筑界建筑论文频道分享更多小区建筑施工相关的论文内容给大家。寻找建筑之美,探索建筑之路,欢迎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