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期,深圳、杭州、武汉、成都、重庆、哈尔滨等多个城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草案)陆续公示,未来15年,各大城市对于自己的定位是怎么样的?
近期,深圳、杭州、武汉、成都、重庆、哈尔滨等多个城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草案)陆续公示,这是国家“多规合一”规划体制改革后,指导城市未来15年发展最重要的纲领性规划文件,非常重磅!
在关键发展节点上,各大城市对于自己的定位是怎么样的?未来15年,它们的人口极限会到多少?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下。
01
北京:淡化经济中心功能
根据国务院2017年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的城市性质为: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可以看到,北京的城市定位可以用“四个中心”来概括,但其没有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等常见表述,说明北京想要淡化经济中心的色彩。媒体分析称,不属于这“四个中心”的功能,将逐步从北京疏散出去。
不过,在淡化经济功能的同时,北京仍然保留了科技创新中心这项功能,说明北京对科创的重视程度远超经济与金融,而且也没有谁比北京更适合担当这个重任了。
新华社最新消息,7月30日,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透露,从今年起将以在京部委所属高校、医院和央企总部为重点,分期分批推动相关非首都功能向雄 安 新区疏解。
这说明北京向外疏解非首都功能,越来越近了。
关于人口规模的表述是:北京计划到2020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七普数据显示,北京常住人口已达2189.31万人,这意味着未来15年北京常住人口的余额还有110.69万人。
02
上海:啥都有
上海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35年未出,但此前发布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已经获得国务院批准。
对上海的城市性质表述为:
“上海是我国的直辖市之一,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相比上一版总规提出的“四个中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上海这次新增了“科技创新中心”这一表述,升级为“五个中心”。
所以,上海在经济层面的功能是全国城市中最完整的,也是最顶级的,可谓啥都有。
而且上海明确提出要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这是全国(内地)第一个喊出这个目标的城市。
另外,上海和北京一样,也是我国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已有70多个国家在上海设立总领事馆。
关于人口规模,上海总规的表述是:到2035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左右。对比七普数据,未来15年,上海的人口余额为12.91万人。
03
广州:综合性门户城市
据《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草案,广州的城市性质为:
“广东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是广州最显著的两个城市特征,历版总规都不会漏掉。相比上一版总规,广州新增了大湾区核心引擎、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综合性门户城市、国际大都市等表述。
这些表述中,我认为最有含金量的是综合性门户城市,因为能称得上综合性门户城市,恐怕只有北上广,最多再加一个成都。
另外,与北京、上海一样,广州也是我国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有60多个国家在广州设立总领事馆,外事机构的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而且,广州拥有广交会这个享誉世界的展会,这对广州担当国际交往中心具有强烈的促进作用。
不过,广州没有像上海、成都那样提及“全国金融中心”,也没有像武汉那样提及”区域金融中心“,说明广州要和临近的深圳、香港两个金融中心错位发展,刻意淡化了金融功能。
事实上,广州已经有了期交所这个全国性金融平台,有天河金融城、南沙金融岛两大空间载体,未来建设全国金融中心还是有筹码的。
关于人口规模,广州的表述是:到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000万人左右,按照2500万人左右管理服务人口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置。
对比七普数据,未来15年,广州的人口余额为132.34万人。
04
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根据《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深圳的城市性质为:
“卓越的国家经济特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国家对外开放枢纽门户;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经济特区仍然是深圳十分看中的城市特质,在历版总规中都有强调。相比上一版总规,深圳新增了新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湾区核心引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等表述。
值得一说的是,上一版总规中的“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在这版总规中没有看到,取而代之的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些国际化的职能,这说明深圳的志向已经更进一步了。
不过,“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这个表述,已出现在武汉、成都等新晋国家中心城市的总规中,说明这个表述与国家中心城市的内涵是一致的。
重点说一说“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个表述,目前只有两个半城市拿到了这个定位,含金量还是很高的,它的来由是这样的:
2017年6月,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印发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文件里提到“构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枢纽和对外开放门户,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可见,目前只有深圳、上海两个城市获此殊荣,而且深圳还罕见地排在上海前面,深圳对这个定位的重视程度之高,也就不奇怪了。
另外半个城市是谁呢?广州。
在2017年年底,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国家海洋局印发了《广东省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的通知》中明确指出:
将广州、深圳建设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将珠海、汕头、湛江建设成为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打造一批海洋特色小镇和特色渔村,初步建成蓝色优质生活圈。
可见,广州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广东省政府与国家海洋局联合认定,但暂时没有得到国家发改委的背书。
值得一说的是,深圳如果重视海洋经济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城市东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为深圳真正的海岸线和深水大港都位于东部,而不是位于珠江喇叭口的深圳湾区区域。
在新版总规中,深圳对空间战略的表述是“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其中“东进”排在第一位,比西协还重要。这说明未来15年,“东进”将逐步成为深圳发展的主旋律,改变目前的东西部发展不平衡格局。
毕竟深圳的海岸线、第二机场、深汕合作区都在东部,没有理由放弃更为广袤的东部腹地。在此意义上,靠近深圳东部的惠阳和大湾区片区,存在很大机会,尤其是轨道交通延伸到惠州的确定性越来越大。
关于人口极限值,深圳设定到2035年,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1900万。对比七普数据,未来15年,深圳常住人口的余额为143.99万人。
05
重庆:西部科创与金融中心
根据《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重庆的城市性质是:
“国际门户枢纽、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西部金融中心、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
相比同类城市,重庆的定位颇为低调,除了门户枢纽、先进制造业,其他的城市功能包括国际交往、科技创新、金融等都带着“中西部”这个定语。
关于人口规模的极限值,重庆没有明确给出一个数字。根据七普数据,重庆现有常住人口3205万人,是中国人口第一城。
06
成都: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已发布,正在公示中。
成都的城市性质为:“建设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全国重要的文创中心、全国重要的对外交往中心、国际性综合交通通信枢纽。”
这六个职能定位,可简称为“五中心一枢纽”,而且都是全国性中心,代表着成都的城市定位从区域性中心城市上升为国家中心城市。
对于人口极限值,成都设定到2035年,成都常住人口要控制在2400万人。比较七普,未来15年,成都常住人口的余额为306.22万人。
07
杭州: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
据《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杭州的城市性质为:
“浙江省省会,长江三角洲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国际文化旅游休闲中心,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杭州对自己的定位颇高,首次提出国家中心城市、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等定位。
目前,已经获批的国家中心城市有9个,分别是是四个直辖市以及广州、武汉、郑州、成都、西安,已获批的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有4个,分别是北京、上海、安徽合肥与粤港澳大湾区。这两个定位,杭州目前还没有拿到,只能说以它们为建设目标。
另外,杭州的电子商务、云计算等新兴产业的确发展得不错,是国内数字经济的一个标杆城市,这对杭州建设“数字经济第一城”有较强的支撑效应。
关于人口规模的极限值,杭州设定到2035年,杭州常住人口规模1500万左右,服务管理人口规模为2000万左右。对比七普数据(1193.6万人),未来15年,杭州的常住人口余额为306.4万人。
08
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出炉,现在公示中。
武汉的城市性质为:
“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世界滨水文化名城。”
武汉对自己的定位与成都基本相当,但金融这一块只是定位只是“区域金融中心”,比成都的定位要低一些。
关于人口规模,武汉设定为到2035年,规划可容纳常住人口规模1660万人。对比七普数据(1232.65万人),未来15年,武汉常住人口的“余额”为427.35万人。
09
南京:国家中心城市
南京《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仍在编制中,但《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草案》此前已出炉。
根据《草案》,南京的城市性质为:
“江苏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全球创新名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化城市。”
与杭州一样,南京也把国家中心城市作为自己的目标。在上一版总规中,南京对自己的定位是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从城市能级看,南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高于杭州,这从交通资源配置、高等学府聚集、国家大区机构设置、电话区号都可以看出。但近年来,杭州凭借数字经济的强势崛起,经济活力已完胜南京,城市能级也有超越南京的可能。
关于人口规模,南京设定到2035年,常住人口将达到1300万。比较七普数据(931.47万人),未来15年,南京常住人口的“余额”为368.53万人。
10
郑州:国际综合交通枢纽
郑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编制中,但据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介绍,郑州的城市性质为:
“河南省省会、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开放门户、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中心城市。”
相比武汉、成都、杭州,郑州对自己的定位相对要保守一些,缺少全国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科创中心等表述。目前,郑州是国家支持建设的9个国家中心城市之一。
规划测算到2035年,郑州人口将会达到1800万人。比较七普数据(1260万人),未来15年,郑州常住人口的“余额”为539.9万人。
11
哈尔滨:世界冰雪文化旅游体育名城
据《哈尔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公众版》(草案),哈尔滨的城市性质为:
“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粮食生产及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世界冰雪文化旅游体育名城。”
哈尔滨测算,到2035年,常住人口将达到1180万人。对比七普数据(1000.98万人),未来15年,哈尔滨人常住口的“余额”为179.01万人。
12
青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根据《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公示版),青岛的城市性质表述为: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滨海旅游度假目的地、国家重要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相比上一版总规,青岛此次新增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家重要科技创新中心等定位。不过,此前热议的“国家中心城市”表述没有出现在这版总规中。
前面说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目前只有两个半城市获得这个定位,分别是深圳、上海以及广州。青岛是我国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也符合青岛的城市特质。
以上就是建筑界热点频道为大家带来的“城市建设进入关键期,未来15年各大城市如何定位”信息,建筑界热点频道也将持续关注相关建筑行业热点资讯,欢迎关注我们,关注建筑界行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