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了通勤路上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北京共享单车治理步入精细化阶段

来源:建筑界编辑:黄子俊发布时间:2021-07-20 10:28:25

[摘要] 在政府部门与企业的联动合作、携手共治下,京城的共享单车管控水平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以往被人们热议的单车占道、车辆淤积以及车辆按区域投放不平衡等问题已明显改善、好转。

解决了通勤路上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北京共享单车治理步入精细化阶段.jpg

  “今天早高峰的共享单车摆放得比往日整齐多了。”家住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东里的张先生发现今天小区附近的共享单车停放点和以往大不一样,各家的共享单车停放得整整齐齐,不再是错乱地挤在一堆。单车运维员在忙碌地将车辆调度到热门区域,即使是用车高峰,也有足够的单车可供使用。

  共享单车对于城市的上班族来说几乎成为了日常通勤的好“搭档”,有效解决了通勤路上的“最后一公里”难题,特别是从居住的小区到地铁,或者是地铁到单位,共享单车都起到了很好的接驳作用。

  共享单车出行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不但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从“百家争鸣”到“三足鼎立”,经历过市场开拓与“爆发式”增长等阶段,在一次次更新迭代中,共享单车领域已日趋成熟、完善与稳定。

  作为国家首都,北京市共享单车行业发展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这得益于政府部门的科学引导,也得益于运营企业行业自律制度的形成。在政府部门与企业的联动合作、携手共治下,京城的共享单车管控水平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以往被人们热议的单车占道、车辆淤积以及车辆按区域投放不平衡等问题已明显改善、好转。

  如今,京城共享单车治理已逐渐步入精细化运营的新阶段。在此阶段内,共享单车行业将向着更高质量满足居民需求、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助力绿色城市建设等目标大步迈进。

  上班族不再“无车可骑”

  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星期一早上,“酝酿了”一整夜的日光,“尽力”地透过窗帘缝隙打在房间中的几寸角落。和往常一样,家住北京市丰台区金胜嘉谊家园的刘先生照例在闹钟的“督促”下准时醒来。起床后,他不紧不慢地进行着每日清晨重复不变的洗漱、收拾等环节,似乎一点儿也不担心即将到来的通勤早高峰。

  “虽然住的位置离地铁站比较远,走路要近20分钟。但骑上共享单车后,这段‘尴尬’的路程也仅需要5分钟就能到达。”刘先生说道,“虽然省下来的十几分钟看上去不多,但对于分秒必争的工作日早晨来说却显得尤为珍贵,而这些时间足以在上班前购买早餐或者咖啡了。”

  别看现在刘先生的通勤路如此“畅通无阻”,但就在不久前,这几公里距离却时常困扰着他。

  刘先生表示,之前虽然也有共享单车,但实际使用起来却有些难题。“首先突出的问题就是车辆分布不均匀。”他解释道,平常虽然看着摆放在路边的单车数量很多,但是一到早晚上下班高峰,就经常出现车辆供给不足的现象。尤其是工作日早晨刘先生居住的小区门口更是如此。

  “本来有共享单车后,以为自己可以每天多睡一会的。结果没想到,却往往还是得因为抢车而早起。感觉在‘抢车’方面,大家也非常‘内卷’,起得一天比一天早,车却一天比一天少。综合下来,感觉还不如踏踏实实走路去地铁站。有时候还会碰上一些损坏的车辆,无形之中也耽误了时间。”

  不过最近这段日子,刘先生却发现这些问题有了明显好转。早上出门时,他时常能在小区门口找到许多辆停放的共享单车。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一天早晨,他选择了晚十分钟出门。令他欣喜的是,在以往单车经常被抢光的地方,各家单车运维员加大了调度的力度,他发现了一片码放整齐的共享单车。

  此后,刘先生发现,他每天早晨都能稳定地找到可以使用的共享单车。“有一次,在小区外,凑巧看到了几名身着工作服的单车管理人员。他们正从货车上将一辆辆单车搬卸下来,并摆放到固定的位置。甚至偶尔还会碰见上班族从管理人员手里接过单车的情况。”刘先生说。

  除了自身的出行难题得到解决外,刘先生还问了几个同事,他们也都表示现在共享单车不再那么难找了,上下班出行变得更加方便了。刘先生感叹道:“看来现在北京许多地区的共享单车运维管理效率、频率都逐渐增加了。这对我们这些‘打工人’来说是极大的好消息。”

  城市道路不再“水泄不通”

  家住北京市东城区安乐林路的王女士最近心情格外好,因为长期困扰她的“心结”如今终于解开了。

  王女士所在的居民楼年份已久。平均楼层不高,社区设施相对陈旧,社区内部及周围道路相对狭窄,属于京城市民口中常说的典型“老小区”。其中,社区居民多以上了年纪的离退休人员为主。而年仅三十岁的王女士一家,便是这片居民区为数不多的“新鲜血液”。

  以前是兢兢业业、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如今是在家全力抚养、陪伴孩子的全职妈妈。但不论是何种身份,共享单车对于她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助手。暂别日复一日骑乘共享单车上下班通勤后,每天骑车去离家不远的菜场、超市买菜或购物又成为了她的朝夕。

  不过,在享受到共享单车带来便利的同时,王女士也遇到了一些需要优化、解决的问题。

  王女士所在的小区位于一片居民区的深处,从小区门口步行至马路需要走过一段距离不短的“羊肠小道”。为了让几个月大的宝宝多感受感受外面的世界,王女士时不时就会推上婴儿车载上宝宝出门透透气。

  而就是从小区门口至马路的这几百米,却让带着孩子的王女士走得有些不易。道路两旁经常会出现随意乱放的共享单车占道,留给行人走路的空地显得较为有限。

  “我也能理解他们着急上班无法顾虑太多的情况,毕竟我曾经的心情也和他们一样。”王女士说道:“我们小区门口的车子太多了,单车数量远大于大家的使用需求,再加上企业的管理跟不上,就会导致行人的通道变得拥挤。”

  “不知道从哪天开始,小区门口单车的停放情况突然就改善了。”王女士说,“单车占道、淤积问题都已成为了过去式。我平时骑美团单车多一些,最近发现各家的车子摆放都很整齐,甚至连车把摆放位置、与车胎压线程度等细节方面都出奇的一致,车子也没有像以前那么拥挤地堆在一起了。”

  随着共享单车停放问题得到解决,王女士带着孩子出门的频率越来越高。她说:“对于这一改变我非常开心。终于能多带宝宝出来走走了,这对宝宝的健康成长也十分有利。既满足了用户的用车需求,又不会阻碍居民的出行需要,这样两全其美,多好。”

  王女士还表示,以前,乱停乱放的共享单车也影响着市容市貌。而现在,摆放整齐的一排排单车却成为了京城大街小巷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有时看到几个外国人也在使用共享单车,王女士心里会产生一股特别的骄傲感,通过切身的观感与体验,国外友人也更能感受到首都共享单车发展的高质量、高水平。

  京城共享单车治理见成效

  事实上,类似刘先生和王女士的例子还有很多。一场有关共享单车领域的变革、更新,正在京城街头悄然进行着。这场变革与优化以提高共享单车服务质量、改善市容市貌以及保护城市环境为目的,在其背后,政府及各级主管部门进行的科学监管和调控是莫大推力,同时,各个运营企业在谋求行业长远发展的目标下自发形成自律机制,促进了共享单车行业的有序发展。

  众所周知,共享单车自2016年8月进入北京以来,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陆续有企业进入北京市场并大量投放。彼时,京城街头遍布的共享自行车品牌可谓日新月异、百家争鸣。据数据统计,一年时间,京城共享单车数量便达到235万辆。

  共享单车数量暴涨的同时,同样也带来了无序竞争投放、乱停乱放等隐患与问题,给城市交通秩序、市容环境和市民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

  见此情景,北京市政府联合各市级管理部门逐渐开始加强市内共享单车管控。2017年9月,北京市交通委下发了《关于暂停共享自行车新增投放的通知》,为肆意增长的单车投放按下了“暂停键”。同月,11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北京市鼓励规范发展共享自行车的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为《指导意见》)指出,要根据全市非机动车停放管理规划及停放秩序状况,进行总量调控,对车辆投放实行动态平衡管理。

  为进一步营造公开公平、竞争有序的行业发展环境,北京市交通委于2021年4月13日发布了《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行业2020年运营监管及2021年车辆投放规模的公示》(以下简称为《公示》)。

  《公示》中指出,本市对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投放规模实施动态总量调控。依据全市出行需求测算,2021年中心城区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总量控制在80万辆以内。结合年度总量规模和2020年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运营服务质量信用考核结果,各运营企业向市交通委书面承诺了2021年度向中心城区投放车辆的规模上限,分别为:美团40万辆、哈啰21万辆、青桔19万辆。同时,鼓励上述运营企业进入中心城区以外的区域运营,由各相关区政府确定运营区域和车辆投放数量。总量控制后,市民的需求可以得到保障,用更少的车满足更多人的需求,更加高效环保。

  共享单车企业形成行业自律后,北京市内运营的共享单车总量降低,车辆淤积现象明显好转。企业用更少的车服务更多的市民,在满足市民骑行需求的前提下,提高了运营效率,回归共享出行的初心。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城市部门主任刘岱宗表示:“共享单车出行方式低碳环保,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共享出行行业的规范管理在提升城市运营质量和效率的同时,将有助于城市绿色指数的提升。”

  出行的“守护者”与城市的“保障员”

  除了政府部门的科学引导外,共享单车的高效运营同样离不开企业、平台的积极响应与运维人员的辛勤付出。

  为更好地解决单车运营带来的问题,企业和政府部门高效联动。美团、哈罗等共享出行平台陆续在北京上线了“0530”城市保障计划。该计划落地后,投诉将于5分钟内得到反馈,运维团队会在15分钟内到达问题现场,并于30分钟内处理完毕。各企业主动加强运维力度,在热门区域和重要点位增加专人值守,及时调度,极大地提升了用户满意度。

  作为美团单车的一名运维员,王强深感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对于他来说,每天早6晚8的工作时间已成习惯。“有时在一些重要时间点,例如筹办冬奥期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前后,我们团队的小伙伴会进行24小时盯守,保障车辆秩序。”王强表示,“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是可以给市民们提供他们需要的服务,心里美滋滋的,觉得很有意义。”

  事实上,王强介绍,其实巡逻团队更为辛苦。因为要第一时间发现车辆淤积问题,巡逻团队的小伙伴往往一整天都在外面经受着“风吹日晒”。尤其是一些单车禁停区,他们更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做到禁停点区无车。

  而在减少“坏车”出现,提高市民骑乘体验方面,哈罗单车运维团队的相关负责人也颇有心得。他表示,为尽可能排除损坏车辆带来的各种影响,团队主要会从三方面及时接受问题反馈。第一是通过用户在App页面进行的投诉反馈,第二是通过线下巡逻筛查,第三则是通过后台数据,及时找到街面上的“坏车”,并及时回收处理。

  北京市共享单车配额发布后,对于运维人员来说,其工作并未有所减轻,反而更加需要谨慎、用心。因为单车数量的限制,往往意味着对于运维水平的要求更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市民的用车需求,特别是在高峰期及重点区域。据悉,为加强单车运维能力,众多共享出行平台都于近日扩大了单车项目相关人员的招聘规模,以应对更高频率的日常运维工作。

  毋庸置疑的是,彻底解决单车淤积难题,改善市容市貌,建设和谐宜居之都并非仅靠政府部门与企业的配合便能完成,还需要依靠广大市民朋友的高度自觉与责任意识。正如王强所建议:“不要违规停放,不要破坏车辆,安全文明骑行,共享单车才能更好地服务广大市民。”

  以上就是建筑界新闻频道为您带来的“解决了通勤路上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北京共享单车治理步入精细化阶段”的内容,建筑界新闻频道也将持续关注更多热点的新闻,欢迎关注我们,关注建筑界行业热点新闻~

共享单车,共享单车治理,北京城市管理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