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有助于促进工程建设全过程提质增效、带动建筑业整体水平的提升。装配式建筑与“建筑工业化”“建筑产业现代化”等理念和部署有着紧密关联。
建筑是历史的年鉴。作为向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的首都“十大建筑”中开工最晚但建设速度最快的一个,民族饭店采用装配式框架结构,仅用了短短10个月时间就建成完工,开创了我国大型预制装配式结构机械化施工的先河。
60多年后,装配式建筑又一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在10天内迅速建成,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两所医院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建成并交付,离不开装配式建筑、建筑单元模块化等技术的应用。
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有助于促进工程建设全过程提质增效、带动建筑业整体水平的提升。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传统建造方式向新型建造方式转变,成为当前工程建设领域的重要任务。
历览我国工程建设的发展历程,装配式建筑与“建筑工业化”“建筑产业现代化”“住宅产业现代化”等理念和部署有着紧密关联。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尝试走预制装配式建筑工业化道路,主要以发展预制构件为主。195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发展建筑工业的决定》提出,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建筑工业,必须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工厂化、机械化施工,逐步完成对建筑工业的技术改造,逐步完成向建筑工业化的过渡。
经过不断努力,至20世纪70年代,我国初步建立了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预制构件生产和施工技术快速发展,住宅标准化设计取得显著成效。
20世纪80年代,预制构件应用得到长足发展,形成了内浇外挂、框架等各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以及预制空心楼板的砌体结构等多种建筑体系,砖混结构住宅和办公楼等建筑大量使用预制楼板、过梁和楼梯等,一些地区还建造了预制混凝土大板楼、混凝土盒子楼。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住宅部品体系初步建立,图集、规范等行业技术标准文件陆续发布,为发展装配式建筑打下了良好基础。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细化了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目标和任务。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通报显示,2020年,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开工装配式建筑6.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50%,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约为20.5%,完成了《“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确定的“到2020年达到15%以上”的工作目标。这凝聚了工程建设管理部门和广大市场主体的不懈努力。
201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上海召开全国装配式建筑工作现场会,交流学习上海等地经验。201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装配式混凝土、钢结构和木结构建筑三大技术标准以及《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为装配式建筑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与此同时,装配式建筑示范工作也抓紧运作。2017年,北京、天津等30个城市入选第一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2020年,重庆、武汉等18个城市入选第二批装配式建筑范例城市。截至2020年,全国共创建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328个,省级产业基地908个。
在国家和地方发展装配式建筑政策的持续推动下,各地纷纷出台指导意见和相关配套鼓励政策措施,发展方向越发明确,发展路径日渐清晰,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标准体系逐步完善,示范项目遍地开花,企业热情空前高涨。
梳理示范城市的经验做法可以发现,各地主要以政府投资项目为突破口,不断完善装配式建筑技术规范与标准,“倒逼机制”与“奖励机制”共同发力,大力培育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全力打造上下游产业链,加大宣传普及力度,推进装配式建筑健康持续发展。
以南京市为例,该市2017年出台了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行政审批、奖励引导、资金补助、产业扶持等方面一整套政策措施。据南京市建筑产业现代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三级调研员徐宏芳介绍,与很多地方不同,南京对应当采用装配式建筑的项目明确了三项核心控制性指标:同一地块内必须100%采用装配式;住宅建筑单体预制装配率应不低于50%,公共建筑单体预制装配率应不低于40%;住宅建筑(3层及以下低层住宅除外)应100%实行成品住房交付。
不少企业也将装配式建筑作为转型发展的重点,加大投入力度。中建集团于2015年专门成立了聚焦智能建造方式、绿色建筑产品的子集团——中建科技集团。中建科技集团成立了装配式建筑设计研究院,研发形成了多种预制结构体系,主编了《从设计到建成:装配式建筑二十讲》《新型预应力装配式框架体系(PPEFF体系)》等书籍。目前,该公司在全国已投资建设了20多个现代化的装配式产业基地,每年装配式构件设计总产能达400万立方米,可支撑近5000万平方米的建筑物。
2020年年底召开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完善装配式建筑标准体系,推动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协同发展,逐步提高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在大力发展智能建造、绿色建造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综合背景下,发展装配式建筑被赋予了更深远的内涵和更广阔的空间。
2020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要基本建立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产业体系,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副司长廖玉平对该文件解读时表示,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要以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为重点,推动建筑工业化升级。
2020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装配式建筑是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代表,并提出要以新型建筑工业化带动建筑业全面转型升级。中建集团首席专家叶浩文认为,绿色发展是“十四五”时期主基调之一,加快发展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践行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这两份文件的出台为建筑业发展勾画了路径和蓝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组织编制相关选型标准和尺寸指南,以进一步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浙江、云南、四川、山西等地今年相继出台政策,为发展装配式建筑“保驾护航”。
“设计标准化,构件预制工厂化,施工机械化。”这是建筑学家梁思成当年的理想。1962年,他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从拖泥带水到干净利索》,呼唤尽可能早日实现建筑工业化。如今,梁思成先生的愿望正逐渐成为现实。随着装配式建筑日益精进,建筑业与先进制造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融合,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国建造”的品牌愈擦愈亮。
以上就是建筑界热点频道为大家带来“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中国建造’品牌由此铸造”的信息,建筑界热点频道也将持续关注相关建筑行业热点资讯,欢迎关注我们,关注建筑界行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