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寺胡同美术馆,用现在建筑立面融入传统街区环境

来源:建筑界编辑:黄子俊发布时间:2021-07-05 14:43:05

[摘要] 一直以来艺术家和建筑师一直在积极寻求跨界合作,我们将展示由中国新兴建筑师设计的中国当代艺术博物馆,共同探索视觉文化、物质性和功能性的结合,先来看看白塔寺胡同美术馆。

白塔寺胡同美术馆,用现在建筑立面融入传统街区环境.jpg

  白塔寺胡同美术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白塔寺文化保护区内。白塔寺是始建于700年前的藏传佛教寺庙,50米高的白色曲线塔体既是城市里的地标体量,又融入周围的胡同体系与传统街区环境,成为了北京历史文化和现代城市生活的有机部分。

  这个地区内的居住建筑除了胡同里的传统四合院,还存在为数不少的两层的水泥楼房,这些是从八九十年代开始,当地居民需要更大生活空间时,推翻四合院而建的现代住宅。这种建筑类型在胡同体系中提供了一种比传统四合院更大空间尺度的可能性。

  白塔寺街区并非只有单一的胡同四合院类型,而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在原有的肌理上不断产生新的建筑类型,逐渐融合参与,构成白塔寺特有的整体系统。胡同美术馆也是这个系统的再生计划的一部分:原建筑功能以居住为主,改造后将在胡同街区里植入公共功能,包括公共展厅和驻留艺术工作室等,为白塔寺带来新的社区空间和文化交流。

  根据胡同保护规定,在保留原建筑主要结构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南侧艺术家生活区和北侧公共展区两个部分:在南侧起居部分,以置入功能盒子的方式,形成一层的书房、餐厨沙龙空间和二层的卧室,满足居住的需求;北侧是开放的公共展厅,楼板打通,结合二层工作室空间高度起落,提供胡同街区里难得的大尺度室内空间。建筑布局根据场地肌理和环境,结合胡同路径和邻居家的大树,分别在东北角和西南角植入两个角院,提供室内采光同时重新引入“院”的概念。室内空间,保留大面墙面的完整性,以部分楼板角落倒圆角切开的动作留出边角缝隙,使光线渗入,地面处理与之呼应,成为竖向拉伸的自然角落。庭院与天窗的弧线,构成建筑室内外的连贯空间。

  这种片段式的弧形语言以及光影效果一起,共同建构了空间里的白塔印象:白塔寺是这个街区的主导体量元素,然而受胡同尺度以及方向的影响,在这个胡同片区中行走时,白塔寺的呈现是时隐时现、断断续续的,带来片断式碎片化的记忆和印象。带有植物棚架的屋顶花园,不仅是室内空间格局调整的延伸,更提供了胡同里难得的大面积屋顶活动平台以及豁然开朗的视野,回归到胡同生机勃勃的生活氛围。

  这个美术馆是整个白塔寺再生计划中的一次积极尝试,希望给胡同社区生活带来新的可能性。

  建筑性质

  项目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白塔寺文化保护区内,临近鲁迅博物馆。原建筑功能以居住为主,我们将其改造为包括艺术家起居、工作室、公共展厅等场所的艺术空间。

  自然界入

  在保留原建筑主要结构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南侧艺术家生活区和北侧公共展区两个部分,并根据场地肌理和环境,植入两个室外院落,承载自然光影。在室内空间中,留出部分边角缝隙,使光线渗入,并在地面做绿化与之呼应,成为竖向拉伸的自然角落。

  空间分布

  在南侧艺术家起居部分,以置入功能盒子的方式,形成一层的书房、餐厨沙龙空间和二层的卧室,满足居住的需求。同时二层延伸至北侧一间艺术家工作室。北侧其余部分,则是开放的公共展厅,楼板打通,空间高度起落,并连接两个室外庭院。室内主要墙体向上延伸至屋顶,成为屋顶花园的田埂。屋面边界结合边角缝隙的秩序,以透明玻璃的形式围合出整个屋顶公共区域。

  建筑表达

  白塔寺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项目中的弧形语言和白色纹理,向胡同中延伸了白塔的印象。屋顶花园的植物棚架,则反映了胡同里的生活气氛。在历史文化和环境现状的影响下,这里将成为一个胡同展场,实现片区的有机更新。

  以上就是建筑界知识频道给您带来的“白塔寺胡同美术馆,用现在建筑立面融入传统街区环境”分享。我们会持续为大家分享更多建筑设计相关的知识给大家,寻找建筑之美,探索建筑之路。欢迎关注我们~

白塔寺胡同美术馆,艺术空间,美术馆建筑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