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各方学者专家,从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村庄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农民主体地位、国内外经验等方面,针对乡村建设行动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进行专题报告和会商点评,形成了七大观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作为“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进行部署。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等重要部署,这为新时期做好乡村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
1 牵住县域城乡协调发展这个“牛鼻子”
“郡县治,天下安”。一是提升乡镇公共服务中心能级水平,促进县域内公共资源优化配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李裕瑞表示,县城是乡村发展的重要节点,教育、医疗、交通等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强的县城,更能有效地留住人才、聚拢民心、带动乡村,因而强化县城的综合服务能力尤为必要且有效。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合成强调,乡镇作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必须以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县乡功能衔接互补的公共服务。二是加快县域城乡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与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要求相比,农村教育、就业、社保、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保障能力都还存在差距,这也是农民群众的民生痛点。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姜长云指出,目前公共服务仍然是乡村发展明显的短板,要重视县城在公共服务提供上的纽带作用,发挥中心镇、特色小镇作为县城网络的重要节点功能,增强公共服务在城市、县城、小城镇和乡村之间的同步性。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认为,公共服务要讲究效率,那么,基本公共服务最有效率的居民点最小人口规模是多少,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2 基础设施建设在村覆盖、户延伸上下足功夫
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是当前乡村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既要对原有设施提质升级,也要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对物流、天然气、污水处理等设施重点“补缺”。一方面,持续改善农村水电路气房讯等传统的基础设施条件,在往村覆盖、往户延伸上下功夫。以乡村道路建设为例,中国农科院农经所副研究员王晓君指出,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乡村道路硬化率不足50%,乡村道路仍有很大的改善需求。另一方面,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覆盖延伸,满足农民对高质量生产、高品质生活的现实需要。中国农科院农经所党委书记李思经提出,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数字农业等现代信息技术,支持 5G、物联网等新基建向农村覆盖,促进城乡新要素的流动、共享。
3 重视农民主体地位,鼓励引导多主体参与
乡村建设既包括政府自上而下的供给过程,也包括地方自下而上的响应过程。重视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基层的首创经验,让广大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激发农民的主体能动性,对成功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至关重要。李裕瑞强调,一些地方在推进乡村建设时出现政府大包干,甚至出现了“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等现象,本来作为建设主体的农民却变成了“旁观者”,导致建设的供给和需求缺乏有效对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指出,一些乡村建设项目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忽视了农民的实际需求,建设者以自己的好恶代替农民需要。事实上,农民是乡村建设行动的主体,也是受益主体,外来力量不能越俎代庖。但同时,姜长云也指出,重视农民主体地位,绝不是要排除其他主体的参与,相反地,应重视工商资本、龙头企业等参与主体的引领作用,统筹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达到共商、共建、共享,让农民分享发展成果的目的。
4 切忌“一刀切”、大拆大建式乡村建设搞得“村不像村”
坚持因地制宜和注重城乡差别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前提。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并不是把农村变成城市,而是把农村建得更像农村,尤其是注重对农村特色风貌、乡土文化、自然山水的留存保护,谨防“一刀切”,杜绝盲目大拆大建,让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相较于城市,乡村具有完全不可替代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因而城乡发展并不是一个同质性的过程,需要采取一种异质性眼光,不能把乡村看作城市来建设。中央农办秘书局副局长吴晓佳对此强调,应把乡村建设放在大的国民经济、大的国家建设战略构架中去考虑,解决好城里人的乡愁与村里人的生活如何兼顾的问题。李国祥提出,要全面总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教训,避免不切实际地撤村并居,要按照中华优秀文化在乡村传承的要求,保护好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
5 村庄规划短板亟待补齐
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生态规划应延续乡村独特的空间地域文化特色和社会组织体系,应因地制宜、一村一制。要密切关注村民当下的生活生产需求,以村民易接受好操作为基本原则,既要结合当地村民的实际需求与接受能力,又要尊重其生活习惯和传统习俗。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时以群表示,规划缺失是乡村建设的一个突出短板和堵点,目前全国仅有不足五成的村庄编制了相关规划,下一步应提速村庄规划编制进度。中国农业科学院院办副主任王济民进一步指出,必须根据村庄发展变迁规律,分类编制规划。随着乡村形态快速演变,部分中心村庄会聚集更多的人和产业,逐步走向城镇融合,部分偏远村庄不可避免走向衰落,如果不加区别地都去搞建设,将会造成混乱无序和巨大浪费。李裕瑞提出,以县乡的乡村振兴规划为引领,衔接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在“三线一附加”刚性控制线体系内建设乡村。
6 生态为本、村为主体、共建共享的安吉模式可总结推广
安吉县是“两山”理论的诞生地、美丽乡村的发源地、绿色发展的先行地,在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等方面取得的经验值得各地借鉴和学习。据安吉县原农办副主任任强军研究员介绍,美丽乡村“安吉模式”的三大要点:一是坚持内外兼修、全面发展;二是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三是注重整合各种资源和各方力量共建共享,特别是统筹好资金与土地两大要素资源,协调村民、村集体和工商资本各方利益。主要经验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坚持标准引领,规划先行,树立样板,循序推进;二是以县域为单位,通盘谋划城乡和产业布局,把保护生态和整治人居环境作为重要基础;三是以政府为主导,整合各方资源投入乡村建设,各级支农项目以“以奖代补”方式下达为主;四是发挥村集体的主体作用,始终把村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量力而行和公开民主;五是村集体经济依托“资源”和“资产”,发展“资源型、资产型、垄断型、服务型”四大集体产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安吉县树立了美丽乡村建设“标杆”,对推进全国乡村建设行动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应对其经验做法深入总结,积极推广。
7 城乡等值化的德国经验值得借鉴
德国乡村建设是欧洲乃至全球乡村发展的典范。中德农业中心主任周裕耕博士介绍,德国57%的人口居住在乡村地区,80%的国土用于农业和林业。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德国同样面临人口老龄化、城市化进程,并带来人口从农村向城市大规模迁移、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发展存在较大差异等问题和挑战。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扭转乡村衰落局面,德国提出了以城乡等值化为理念的乡村建设思路。一是创造与城市等值化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在欧盟共同农业发展和区域整合政策框架下,于2014-2020年间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通过城乡空间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治、产业升级等措施,使城乡居民具有同等的生活、工作及交通条件;二是注重生态和景观环境改善。将乡村生态景观建设融入乡村建设中,挖掘乡村地域性资源优势,发挥乡村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经济、生态和美学综合价值;三是引导公众全过程参与。注重为乡村振兴营造氛围,通过村庄自发组织开展“我们的村庄有未来”竞赛,引导村民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利益要求,激发公众全方位参与村庄建设。张合成指出,德国的乡村建设体现了均等性、绿色化和合作制三个核心要素,这与我国乡村振兴“四个优先”的总方针具有高度一致性,为促进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有效借鉴。
以上就是建筑界热点频道为大家带来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村覆盖,乡村建设新的方案来了”信息,建筑界热点频道也将持续关注相关建筑行业热点资讯,欢迎关注我们,关注建筑界行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