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小别墅,水泥路,大铁棚和矮平房,这些可能是乡村在现代化建设中最常见的样子。而如何将乡村空间做的有设计感又接地气,是一道值得建筑师们关注的命题。先来看看尚村竹蓬乡堂的设计。
尚村位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家朋乡,地理位置偏僻,受群山怀抱。村子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唐朝末年,各士族大户迁入以躲避战乱,形成了多个姓氏的大家族“以姓聚居”的格局。
村子里古建民居丰富,10个姓和9座祠堂是村子一大特色。这些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该如何进行整体的保护和规划,发掘出一套能达到居住环境治理、产业提升发展、传统风貌保护与住宅修复的可持续机制,是这个建筑改造项目的挑战。
项目选择将已经废用的高家老屋转变成一个村民可以使用的公共客厅。原有的民居建筑主体已经坍塌,只有部分外墙和台基地面存留。设计团队敏感地捕捉到此处建立新旧对话的机遇,故意保留了“高家老宅门头”,柱础石和台基石的位置,以及沿用原有院落的中轴线,来给予新建筑一种似曾相识的空间布局。
“旧”的再生
保留的门楼是空间的主要组织者,将其分为内外两部分。外部与村子街道相连,形成村民动线上自然的休憩点。
内部空间私密性较强,凸字形的名堂又将内部划分为“舞台”和”观众席”,用来举办乡宴、放电影、开集会。
“新”的创造
竹伞挑高的开放空间对应着墙体围合的封闭空间,形成上下与左右相呼应的边界。竹伞与乌蓬的利用在最大程度上减弱了新建筑的尺度对场地的干扰,简化屋面的构造,顺应地形抬高。模块化的单元组合避免了材料的浪费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设计建造的效率。
竹子用现代技术进行了防腐和防蛀,搭建过程中用现代的构建方式与钢结构相结合,以达到更高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而对于原有建筑的修复和加固,则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建造技术,发挥当地工匠在传统工艺上的优势,提升村民的参与的积极性,真正意义上成为设计团队与村民共同努力的合作产物。
以上就是建筑界施工频道为您带来的“尚村竹蓬乡堂,六把竹伞搭起的公共客厅”内容,建筑界建筑施工频道分享更多施工知识来帮助你学习施工技巧,寻找建筑之美,探索建筑之路,欢迎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