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冷冰冰的建筑工程改造,北京的城市更新充满人情味

来源:建筑界编辑:黄子俊发布时间:2021-05-06 10:08:33

[摘要] 北京从工业城市到服务业城市,再从服务业城市向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不断迈进。北京的城市更新,不是冷冰冰的建筑工程改造,而是充满人情味的美好家园再造。

不是冷冰冰的建筑工程改造,北京的城市更新充满人情味.jpg

  京味儿作家老舍先生在《龙须沟》中,曾对“龙须沟”这个地方有这样的描述:“这是北京天桥东边的一条有名的臭沟,沟里全是红红绿绿的稠泥浆,每逢下雨,不但街道整个的变成泥塘,而且臭沟的水就漾出槽来。”

  其实,龙须沟是三里河的一段河道。1949年前,龙须沟附近环境恶劣,住满了各式各样卖力气、耍手艺的劳动人民,他们生活凄惨。

  1950年,为了改善周边居民的生活条件,三里河被改造成下水道,表面铺设了平坦的马路。

  经历过三里河改造的张立学老人回忆:“以前的南城,住的多是家庭条件较差的老百姓,卫生环境恶劣,传染病时有发生。改造后,周边居民的身体状况明显得到改善。”

  1978年,22岁的刘学住在西四北五条胡同,每天晚饭后的娱乐活动就是和胡同里的街坊一起聊天。当时,电视还没有走入寻常百姓家。

  那时的北京,二环外,都是农村。窄窄的街道上,鲜有汽车。如今,气势如虹的长安街,与当时大不相同。

  刘学回忆道,当时北京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00多元。在北京一家国营西服厂上班的他,每月工资100多元。每到冬天,家家户户必囤大白菜。“是大白菜好吃吗?是。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物质匮乏。”刘学说。

  1992年,刘学搬到了西三环的昆玉河畔,从胡同院儿住进了楼房。当时的西三环远没有现在这般高楼林立,周围都是玉米地,一下雨,满地泥泞。到了夏天,儿子还会去周边小河沟儿“游野泳”避暑。

  这些年,刘学眼看着西三环、昆玉河一年一个样,自己也从小刘变成了老刘。让刘学感受最深的是交通的变化。2004年,四环路开始进入北京市民的视野。现如今,北京已实现“大七环”高速公路贯通。

  在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过程中,北京注重存量资源的腾笼换鸟和存量空间的留白增绿,一方面,大尺度绿化,注重连通原有林地,打造城市公园环,另一方面,在小尺度空间中见缝插“绿”,建设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让市民“出门见绿”,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在东北五环外,一处开阔的湿地让人眼前一亮,这里是新建成不久的温榆河公园。湖泊、森林、花海被晨光洒上了一层金色,三三两两的游人或跑步越野,或悠游漫步,享受着美好的休闲时光。

  温榆河公园有京城最大“绿肺”之称,它横跨朝阳、顺义、昌平三区,整体规划面积约30平方公里,全部建成后比奥森大6倍。公园塑造了各种不同的微地形,乘游览车在园中穿行,身旁掠过不同的景色:森林、花海、湿地、湖泊、梯田……一个公园逛下来,山、水、林、田、湖、草的景色尽揽怀中。

  惠民工程不分大小。除了温榆河公园、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崇雍大街改造提升等大设施、大绿地、大线条的更新项目,北京的城市规划还聚焦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三角地”“边角地”“畸零地”,通过小空间形成大手笔,小成本产生大效益。西城区椿树街道的1公里慢行系统、海淀区中关村众享荟口袋花园、朝阳区百子湾路街角的“井点”等一大批小设施微空间深受百姓欢迎。

  “井点”改造前,是一片300多平方米的空地,地表硬质铺装,高出地面半米左右,却仅有1处楼梯入口,上面放置着少量健身器材。“台子太高,实在不方便,连个坐的地儿也没有。”周边老人多有抱怨。

  朝阳区双井街道责任规划师团队组织了6场议事会,在选点、设计、植物品种和场地命名、居民公约制定等各个环节,邀请居民共同参与。小微空间蜕变的背后,是一次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联欢”。

  如今,科普新玩法、游乐新体验、休闲会客厅、“网红打卡处”……不同年龄段的居民都可以在这儿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见证着北京城巨变的老人时常感叹,北京的城市更新,不是冷冰冰的建筑工程改造,而是充满人情味的美好家园再造。

  以上就是建筑界新闻频道为您带来的“不是冷冰冰的建筑工程改造,北京的城市更新充满人情味”的内容,建筑界新闻频道也将持续关注更多热点的新闻,欢迎关注我们,关注建筑界行业热点新闻~

城市更新,北京城市更新,建筑工程改造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