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湖已经是公园城市建设的一张新名片。在路网与水系绿地之间,承担着不同城市功能的建筑自然而然的生长出来。而建立起水与建筑之关联的河道景观,则至关重要。
自2007年启动规划与建设,麓湖生态城已经生长了14年。如今的麓湖已经是公园城市建设的一张新名片。这座建立在水上的公园城市, 是内陆成都的水上理想。8300余亩的占地面积,水域面积就达到2100亩。麓湖通过对水系的连通与梳理,创造出了理想的水网系统,让水与城市形成了相互咬合、亲密无间的状态。
在路网与水系绿地之间,承担着不同城市功能的建筑自然而然的生长出来。而建立起水与建筑之关联的河道景观,则至关重要。
本项目所在场地原设计为湖区机动船支线航道,原航道为混凝土U型槽结构。驳岸设计更多考虑结构安全因素,边界较生硬。两岸植物多为临时绿化,且未考虑设置人行通道。航道一侧居住区高达6m的挡墙形成的边界对航道形成空间挤压。
麓湖决定在现有条件上在该段增设皮划艇航道,且在该段增设步道并纳入麓湖环湖观景步道体系。因此,场地改造需要同时解决支线机动船航道宽度与交通分流、皮划艇航道设计、步道流线与电瓶车通行条件等多项需求。
综合以上条件,设计从解除视线压迫、软化河道、交通动线重构及空间艺术氛围营造三个方面进行河道生态改造,打造一处蜿蜒柔软的自然河岸空间,形成犹如置身亚马逊丛林般的河道体验。
视线屏蔽与步行体验
屏蔽高建筑挡墙带来的视线干扰和压迫感,最好的办法便是取自然之材,还原场地生态基底。设计利用多种类植物作为天然屏障,将周围的建筑与障碍进行一定的规避。乔木以枝形完美及耐水性好优先,搭配着不同层次的灌木,呈现不同的空间形态。
临近水岸的乔木选择了蓝花楹,弯曲的树冠及枝叶交叉覆盖于河道之上,在流域上形成开合的空间形式。河岸两侧空间因为不同的有色树种,在四季可呈现不同的色彩变化,营造多彩的植物空间。
河道软化梳理
两段河道均是不规则弯曲形态,河流宽度与跨度各不相同。原有的驳岸多为U型直壁驳岸,边界生硬,没有与河岸及周边环境建立起自然的链接。
设计根据不同的河流宽度进行不同的驳岸处理。在较宽水面,用叠石堆破将河面围合成几个迷你生态岛屿。岛屿上种植浓密的乔灌木林,对隔岸的低矮别墅住区有一定的隐私保护作用。同时水面被切分之后,皮划艇划过时被树荫夹道绿树包围更具生态感,也避免了河面的单一。
对驳岸的另一种处理方法是以草坡入水来替代混凝土的生硬。植物在河道边界构建成一条蜿蜓优美的边岸曲线,生成自然驳岸。植物群落具有涵蓄水分、净化空气的作用,可在植物覆盖区形成小气候,改善水体周边的生态环境。
生态的驳岸使河道与周边建筑及人行步道有了更自然的衔接,无缝融合至麓湖水系。无论是从建筑往外看还是步行于此,都能获得更好的视觉体验和行走感知。
空间艺术氛围
除生态以外,“艺术”也是麓湖标签之一。艺术的气质伴随着麓湖的每一处细节,即使是一处小小的河道也不例外。因此,景观对于整个河道的空间改造不止停留于生态,还需营造恰到好处的艺术效果。在链接两组不同住宅的人行桥体上,设计对于栏杆的处理就别出心裁。
栏杆由数根4cm宽的钢片竖向排列而成,利用参数化设计对每一根钢片在不同高度进行90°扭转,从而达到渐变的效果。两侧的粉色樱花夹道,建筑在花瓣的遮蔽中若影若现,桥体在树影与光线的相应中光彩熠熠。
此外,设计以水为题,在河道旁的大树分枝处放置艺术雕塑。雕塑采用镜面不锈钢为材料,以不规则的水滴为形态,置身在丛林中,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不断激发人们强烈的参与感与探索的欲望。各种可爱而新奇的氛围水灯,也为“水中冒险旅程”增添了许多空间趣味。
在滨河带改造完成已经过去大半年的这个春天,我们看到了已经完全融入整个麓湖水系的滨河段。草长莺飞,花开叶茂,茂密的树荫渐渐包裹着整个河道,划着皮划艇的麓湖业主缓缓从湖面飘过。在他们的脸上,我们看到了项目初始时所向往的惬意与自由。
以上就是建筑界知识频道给您带来的“成都麓湖皮划艇航道景观,建立起水与建筑之关联的河道景观”分享。我们会持续为大家分享更多建筑设计相关的知识给大家,寻找建筑之美,探索建筑之路。欢迎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