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合肥中央公园为例探索公园城市背景下的城市公园建设方向

来源:建筑界编辑:袁斌发布时间:2021-04-26 15:31:16

[摘要] 合肥中央公园,总面积约15 3平方公里,其中景观绿地面积约7 83平方公里。据目前分析调查,合肥中央公园建成后将有可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中央公园。

以合肥中央公园为例探索公园城市背景下的城市公园建设方向.jpg

  项目背景

  ▼区位背景

  合肥位于皖中,是长江经济带副中心。因水得名,凭水而兴。由构木为巢至创新高地,从稻作之源到科技之都,自然的韵律和文明的更替演绎出这座明日之城的千年生息。在历经了近半个世纪的工业化进程和城市扩张之后,土地开发和公共空间营造之间的矛盾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曾经在中国规划史上闪耀着璀璨光辉的合肥,通过区划调整,独拥巢湖,土地开发和生态空间协同共生,成功破题。合肥滨湖科学城应运而生,携手主城与巢湖,成为城市新的发展极和空间拓展的核心方向。

  合肥中央公园,位于合肥南站南侧,由包河大道、锦绣大道、徽州大道、繁华大道围合而成,总面积约15.3平方公里,其中景观绿地面积约7.83平方公里。据目前分析调查,合肥中央公园建成后将有可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中央公园。

  ▼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 生态环境斑块化

  现状生态斑块化严重,水系不联通,通过构建连续的绿色生态基底,串联水系,形成蓝绿交织的生态系统。

  - 跑道对整体景观结构影响较大

  骆岗机场跑道的保留传承了场地记忆,但同时存在着超大体量铺装的影响,整体轴线方向不符合城市发展方向,生态受到割裂。

  - 城市森林的保留

  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逐步扩张,绿地空间逐渐减少,场地处于城市中最后一处森林,守护城市最后一片森林是响应国家政策,留白增绿也是此次设计的重要策略。

  普遍的大型公园设计要求:城市大型公园的面积通常大于200hm²,大型公园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发挥着多种重要功能,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现代社会中的大型公园由于其内、外部原因,在生态、社会、文化等层面具有动态复杂性,在规划、设计、管理等方面都面临挑战,但也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机遇。由此,构建生态可持续景观理念成为普遍的思考模式。

  通常设计思考过程从生态连续性上出发,城市公园作为较大面积的绿地空间,其本体可规划设计出多种功能:复杂生态系统、与之相连的绿道、水系等,可建立“基质+廊道+斑块”的生态结构。生态系统的建立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基于以上普遍的设计思考,DDON笛东提出了独有的设计理念。我们纵观各地大型公园、展园的选址,几乎无一例外布局于待开发的城市新区。合肥中央公园不再位于规划新区的边角,而是处于城市新区的中心,我们确定其目的在于以大型公园绿地带动城市新区的发展。

  因此,我们以发展过程为主导,通过适应性生态设计将多种复杂因素有机组织起来,顺应大型公园自身的生态机制,制定一系列能够适应动态、复杂情况的,变化开放的设计策略,通过引入和引导自然生态过程、分层叠加的设计方法、强调关联性的发展过程设计和构建弹性的未来发展框架。中央公园作为安徽的绿色地标和精神领袖,历史的选择赋予它守护徽文化根脉传承的时代责任。传承城市文脉是这座大湖名城的永恒主题,万物繁衍生息的不竭动力。她生生不息的脉搏造就了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文脉肌理和发展格局。

  通过融合普遍的设计思路和独到的设计见解,我们从各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构建动态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大型公园。

  具体设计策略

  - 塑造新城核心

  将设计重点从废弃跑道的改造与利用,转向以锦绣湖为中心的核心景区打造,该核心可以带动新城中央公园的向心性发展,降低跑道对城市整体规划的过度影响,整体规划形成一核两翼的格局,活化滨湖新城。

  ► 对应策略1:一核两翼,多区配套

  以锦绣湖公园为核心依托,结合生态翼、活力翼打造核心景观区。结合周边城市组团,设置配套服务,满足周边居民及人群的使用需求。

  设计秉承一核,两翼,九区,多根系的规划结构,依托锦绣湖和国际科学交流中心形成的综合服务核,犹如树木的根颈,生发出超级根系穿透城市服务区和机场,桥接合肥南站和城际站,牵手不同功能和主题的九大分区及周边城市组团,城园相融,打造生命共同体。

  ► 对应策略2:用地互渗

  突破城市与公园割裂形态,将建筑引入场地,消纳部分城市功能,城市融入公园,公园渗入城市。

  - 传承水口园林布局

  古徽州地区的水口园林是古村落社会中除了祠堂和徽州民居之外的一枚瑰宝。作为发端于风水理论的重要村落景观要素,水口园林在古徽州当地的经济、人文乃至村落宗教等诸多历史背景中与祠堂和民居一起,勾勒出一幅生动鲜活的古村落人居环境图景。

  水口园林,世界最早的公共园林,源自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徽文化与水的珍贵结晶,中华园林的瑰宝。小到徽州古村,大到杭州西湖无不依理而建,垂范百世。

  ► 对应策略1:徽脉传承

  沿用水口园林的布局形态,传承文脉,实现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交互更替。十五里河,自西北穿园而过,锦绣湖地势低洼,天然可聚全园灵秀之水。守望森林作为城市最后的保护地,像水口林一样,守望千年,庇万物生息。中央全向信标塔与西侧城市组团恰好呼应了聚落与水口塔的对应关系,水口格局,跃然城上。

  ► 对应策略2:地标统领

  用城市核心地标进行形象展示,结合在地文化,多点活力地标节点串联,形成以信标塔为聚集点的城市主要轴线,展示城市新形象,通过现代的地标语言,传承当地传统文明。

  - 超大型尺度公园和普通公园的区别

  拥有超大规模的公园,由于其与常规公园绿地的不同特性,它与城市的关系也变得更复杂与不同。针对城市大型公园对绿地功能、交通、生态、文明的需求,及对公园产生的客流出行与科技需求,对常态功能的特征分析,考虑其各方面的连通性。

  ► 对应策略1:轴带连接

  链接枢纽,立体开发,通过立体交通,连接被割裂的场地空间。通过连接周边绿地、建筑建立慢行体系,实现人车分流,通过空中廊桥、人行通道建立多维度立体交通体系。场地路网结合绿地空间链接周边建筑,形成复合立体慢行系统,结合中央绿地营造开敞视线通廊。加强场地与合肥南站、城际站的联系,打造复合立体交通,实现人车分流。设置跨路生态廊桥,联通场地与会展中心被道路割裂的形态,完善公园与城市的慢行系统。

  ► 对应策略2:文明更替

  场地遍布圩田、河流、森林等自然遗产,遗留航站楼、东航机库、机场跑道、全向信标塔等工业遗产,留存传承场地文脉和遗产元素,焕发场地最大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巢居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的转换,延续场地文脉,留住城市记忆。

  ► 对应策略3:创意孵化,国际交流

  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以独特的智慧景观为特色,依托科技交流中心、城市CBD创意孵化平台,以促进国际交流,展现合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城市魅力。

  ► 对应策略4:生境延展

  构建三条主要生物迁徙廊道,为鸟类、两栖类、哺乳类动物提供生境及迁徙廊道。打造分层次动物栖居与活动圈层,为动物营造多功能的栖息场所。

  ► 对应策略5:智慧城市

  借助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方式,构建市民便利、产业繁荣、城市管理的智慧服务平台,最终建设成为一座全方位、多角度的智慧城市。

  结语

  独特的区位,超大的生态容量和时代的契机赋予它多元的职能,成为滨湖科学城建设的关键落子点。串联两核、两带、多组团,榫卯科创产业带,化身综合服务核,多产业综合的孵化平台。构建全域生态格局的关键跳板,“一山一湖”城市山水廊道的重要锚点。包含产业孵化器来形成的一个核心,是新城的核心,也是滨湖科学城的踏板,践行新城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石。

  合肥中央公园,将会是滨湖新区的新核心,成为探索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先驱。传承水口园林特色格局,令其建设彰显了合肥这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所具备的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和中华特色。作为超大公园的全方位系统规划,关乎生态,关乎生产,更关乎生活。中央公园,将以绿色的笔触和科技的语汇,记述合肥开启的中央纪元。

  以上就是建筑界知识频道给您带来的“以合肥中央公园为例探索公园城市背景下的城市公园建设方向”分享。我们会持续为大家分享更多建筑设计相关的知识给大家,寻找建筑之美,探索建筑之路。欢迎关注我们~

以合肥中央公园,公园城市建设,公园建设方向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