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在上海实践中,“智慧养老”被频繁提及。那么,智慧到底“智”在何处?能解决哪些养老痛点,又有哪些潜力有待挖掘?
上海是较早进入人口深度老龄化的中国城市。
数据显示,2019年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18.12万人,占户籍总人口35.2%,怎样应对养老难题考验着城市治理的智慧。
近年来,在上海实践中,“智慧养老”被频繁提及。那么,智慧到底“智”在何处?能解决哪些养老痛点,又有哪些潜力有待挖掘?
智慧设备能否解决痛点
几个月前,长宁区江苏路街道试点的智能水表登上热搜,被称为“0.01立方米的城市治理智慧”。
“设备以预警功能为主。老人12小时用水量低于0.01立方米后,智能水表会向街道的‘一网统管’平台报警,平台将信息立即反馈给街道和居委会工作人员,他们将在第一时间上门探视。此外还有智能门磁、烟感报警器等设备。”江苏路街道岐山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介绍。
88岁的张奶奶已经安装了这套设备,她十分满意:“我有一阵子去亲戚家住,长时间不在家,社区发现不对,主动给我和孩子打电话。”街道不仅免费为她安装,而且定期上门更换电池。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智能水表的安装比例较低。后续几批正在启动中。而各方主体有自己的顾虑和考量。
首先,并非每一位老人都愿意安装。一位94岁的独居老人表示,自己身体好,暂不考虑,总觉得申请安装是一件麻烦事。
另外一位老人家属表示,她已给老人家里安装了24小时运转的摄像头,在她看来,水表和门禁反应时间过长。当然,摄像装置只能由家属主动安装,不可能由政府提供服务。
实际上,智能水表12小时以后才报警,似乎为时已晚,会不会有些“鸡肋”——这是家属和网友的共同疑问。作为“保底手段”不错,但老人摔倒、出事的第一时间,有没有智能报警的方法呢?
其次,比起外界的热搜,社区内的老人们对这套智能装置的知晓率较低。不少老人把记者错认为推销出水设备的人,表示没听说过“智能水表”。在社区公告栏上,也没有智能设备的相关宣传。
再者,并非所有老人都能安装,目前优先倾向于8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而一些未满80岁或非独居的老人却向记者表达了安装意愿。
85岁的熊奶奶和老伴一起居住,但她认为,即使不免费,一个月付几百块钱,她也会考虑安装,“我们退休工资不低,还是安全嘛”。
浦东新区周家渡街道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一直被当作社区智慧养老的“样板间”。
顾奶奶住的小区离该服务中心只隔一条街,从家步行10分钟即可到达,但她对服务中心知之甚少:“我们生病了就去医院,家里有事情就找居委会,去服务中心的老年人都是花了钱的,没人说过里面有什么,我也没进去看过。”
记者在附近采访了五六位老人,他们均表示,听说过服务中心,但并不清楚有哪些内容。为老服务中心的推广并不充分。
走进服务中心,只见大厅陈列了各种智能设备,如一步关闭所有电器的声控智能开关、自由调节高度和体位的智能理疗床、便于老人起身的升降式坐便器等。
服务中心的社工坦言,这些智能设备主要应用于内部场景,没有大范围推广应用,“公司主要业务还是为老人提供日托护理”。
今年71岁的顾阿姨则说:“我们退休金少,还是居家养老为主,不愿意花钱去服务中心。”
一键呼叫的电话机
静安区彭浦新村打造的“为老服务智慧平台”,免费为6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安装专属电话。
平台通过电话,每3天对老人进行一次主动关爱。若联系不上老人,平台工作人员会联系老人家属、居委会干部上门查看,确保老人安全。
更重要的是,每台电话机都有一个红色的“一键呼救”按钮,同时配有随身携带的遥控器,若老人发生意外,可立即按下电话机或遥控器上的红色按钮,第一时间向平台求助,平台会立即联络社区干部上门查看,或呼叫120急救车辆。
话务员向记者进行了演示,平台页面清晰记录了每位老人的身体状况、注意事项、亲属联系方式、上次联系时间。
“我们会依据每位老人的档案进行一对一沟通,包括提醒他们按时吃药、增减衣物等,老人们打电话的求助信息也会录入系统。”话务员说。
相较前文所涉两个社区,该街道的智慧平台居民知晓度较高,记者随机街采了七八位老人,大多对智慧平台及申请流程有一定了解。
事实上,类似的“智能电话机”,在上海已有许多尝试。
柳营路8号,是上海天与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的一个营业网点。办公室的大电子屏上,正显示着虹口区的地图,地图上分布着密密麻麻的小圆点。
点击每一个点,页面就会跳出该圆点(即“一键呼叫”电话机)所在位置的老人具体信息,除基本信息外,还有身体状况、疾病历史、曾经呼叫过的服务等。
而办公室的后几排座位,均为提供服务的话务员使用。
天与养老上海分公司总经理袁江枫是一位“90后”。他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养老产业,智慧养老才有希望。
他介绍,虹口区“一键呼叫”电话机的普及率较高。由政府向企业购买服务。天与养老的平台系统可实时显示一系列大数据图表,比如当天已接到多少单老人拨打的电话服务、各类型服务占比多少等。
话务员接到一通电话,显示来电人为宝山区张庙街道通河二村的李奶奶,电话中一直有人喊救命,话务员立即联系居委会,但无人接听,又联系110上门查看,原来李奶奶出门买菜时,老伴王爷爷一人在家摔倒,他立即按了紧急呼救键联系平台求助。
又比如家住黄浦区普育东路200弄的金奶奶来电说,自己总是挂不到九院口腔普通门诊。话务员第二天一早电话挂号,替老人顺利挂到了相关门诊,还为老人查好了去医院的出行路线。
电子屏幕页面可以搜索到老人们之前的各种服务求助,如询问医院信息、养老机构信息、药店信息,咨询出行路线、政策法律、房产信息等,甚至有老人心情不好,打电话就为了与话务员“唠家常”……
袁江枫说,“一键呼叫”电话机只是其中之一,企业还有一系列应用。比如通过手机App,可对养老助餐配送进行监控,每一单情况都能在手机上追踪和查询。其他应用还有毫米波雷达看护设备、健康数据接入平台等。
缺失服务的“智能”并无意义
“智慧养老的关键不在于设备,而在于背后有没有‘平台服务’。”上海社会科学院长期调研养老问题的研究员张结海说。
如今,个人并不难买到智能设备。
记者随机在购物平台搜索,某知名品牌智能开关,价格不到70元,评价6000多条,该店铺粉丝5.9万。
某知名品牌监控摄像头,可连接手机随时查看视频,价格约200元,每月销量上千件。
智能马桶、升降床稍贵,价格比同品牌普通型号贵30%,但也不算高得离谱。可以说,子女但凡有心,仍能买到。
今年65岁的谷女士手机用得很溜,她表示,自己就可购买智能设备,但让她纠结的是,一旦有事,子女都在国外,“设备背后谁来管?”
具体说,一旦智能设备发出警报,有没有平台方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由谁立即上门查看、迅速反应,与110、120对接跟踪?
几个案例中,接受采访的子女们大多表示,相比听起来很“智能”的设备,反倒是“一键呼叫”电话机方便、易懂、服务方式明确,看似“科技含量不高”,但实际更为实用。
怎样的智慧养老服务比较合理?袁江枫总结为3个特点。
首先是便捷易用,太过复杂的智能设备老人用不来。其次是无打扰,老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关键时候能派上用场。最后是服务,尤其不能缺失后台人的服务。
他认为,“智慧养老”的表达其实并不准确,大家容易遗忘最关键的两个字,它应该叫“智慧养老服务”,人的“服务”才是第一位。
既不能忽视老年群体的真实需求,又要考量“经济成本”。智慧养老如果一味追求看上去的“高大上”,仅仅“脸上贴金”,最终将流于形式。
可追溯的轨迹
为了了解一个闭环管理的智慧养老体系如何运作,记者来到佘山脚下的泰康之家·申园。它是由泰康保险集团打造的高品质养老社区,已经运营近5年。
社区主要分几个区域,如居住区、公共服务区,同时配建一家二级康复医院。
公共服务区里,有提供一日三餐的食堂、各类文娱活动教室、图书馆、健身室等。居住区有一条走廊直通医院区。康复医院日常对外开放,附近居民能使用医保卡就诊。
申园社区总经理肖欣慧表示,老人从衣食住行、文体娱乐到社会活动都可在这里进行,社区还提供活动课,如烘焙、戏剧、舞蹈、英语等,每天排得满满当当。
这里仿佛一座微型城镇,但同时意味着,背后需要一套复杂的闭环管理,科技手段必不可少。
每位老人有一张随身携带的智能卡,集成门禁、消费、定位、紧急呼救等功能。
居民自己还可通过手机小程序获取课程表信息、与家属联系、向前台咨询、预约班车等。
申园二期将上线智慧安防平台,提供包括“人脸识别”在内的一系列技术;
在达到护理级别的居民室内,配置“智能体态雷达”,可自动判断老人是否“跌倒”“室内是否有人”;
最终,所有信息都会推送到区域管家的手机、前台护理区屏幕上。工作人员可根据设备预警及时作出反应。
在泰康之家的养老服务系统随机点击一位老人,可立即显示他的基本信息、健康评估、既往病史、体检报告、医院就诊记录,服用过的所有药物列得密密麻麻。医护人员未来还可通过智能电视提醒老人,该吃药了、该打针了、该体检了、午餐少吃红肉等。
每位管家手机上都有一个管理用的App。
这一系列技术管理涉及多个平台,如医疗HIS系统、智慧安全平台、拉绳报警系统、人脸识别系统、移动定位紧急报警系统、护理区雷达监测系统、智能床垫体征检测和离床报警系统、智慧大屏交互等,还有其他新系统正在试验中。
被问到智慧养老系统最大的难点是什么,社区管理方回答道:“教老人们使用智能手机。”为此,社区特意开设了手机培训班,根据老年人学后易忘的特点,开发了一套学习课件。
“智能设备本身不难,难的是体系设计,如何打造一个集成各类信息、数据关联打通、信息与服务人员可及时交互的服务系统。”工程师说。
以上就是建筑界热点频道为大家带来的“上海为智慧养老想出小妙招,城市治理彰显大智慧”信息,建筑界热点频道也将持续关注相关建筑行业热点资讯,欢迎关注我们,关注建筑界行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