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彰显生态文明,“为树圈地”成为城市更新新常态

来源:建筑界编辑:黄子俊发布时间:2021-03-18 10:50:56

[摘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项目在建设时充分考虑保护树木,一个又一个“为树圈地”“为树让路”的案例,也彰显着城市生态文明理念。

城市建设彰显生态文明,“为树圈地”成为城市更新新常态.jpg

  据媒体报道,在福建省厦门市乌石浦花园安置房施工区域内,5株榕树郁郁葱葱、蜿蜒相连。这些榕树平均树龄超过300年,见证着乌石浦的时代变迁。乌石浦片区提升改造工程完成后,片区房屋都被拆迁,唯独这5株带有居民乡愁记忆的古榕树被保留下来。据介绍,为了保住这5株古榕树,项目团队花费两个月时间最终决定“圈地造盆”,打造了一个古树公园。

  近年来,我国各城市发展不断加快,在推进新规划、新建设的同时,保护城市古树名木和绿化树木、维护原有绿植生态系统,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如今,越来越多的项目在建设时充分考虑保护树木,一个又一个“为树圈地”“为树让路”的案例,也彰显着城市生态文明理念。

  “为树圈地”“为树让路”中的“树”往往是成片的树木或者古树名木。如果要“树让路”,必然是成片砍伐或移植,即便后者也是成本巨大,树木不易成活,和砍伐无异。而且按照相关规定,古树名木通常不能移植,因为一旦挪动,虽然不会立马萎缩或枯死,也会元气大伤,不利于树木健康生长和存活。作为不可再生的资源,古树名木被称为活化石、活文物,记录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是历史传承的象征,是历史沧桑的见证,也是“乡愁”的一个重要载体。保护古树名木的意义除了生态环境保护外,更在于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

  目前,工程规划建设缺乏古树名木保护意识现象仍然比较普遍,更谈不上对一般树木的保护。当然,在现实中,建设工程“为树让路”面临很大压力。按照原地保护要求,已经启动的工程需要重新调整项目设计、制订施工方案,必将增加设计成本和施工建设成本,但与此相比,古树名木和成片、形成完整生态系统的树木得到保护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为树让路”应成为工程建设常态。保护古树名木和绿化树木留下的不仅仅是自然之美,更是生态保护理念的代代传承。“为树圈地”“为树让路”既体现了环保观念,更突出了法治观念。虽然如今越来越多的项目在建设时已经考虑到保护树木,但是要让“为树圈地”“为树让路”成为常态,还需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以及法律规定,为珍贵的树木资源套上“金钟罩”“铁布衫”。

  以上就是建筑界新闻频道为您带来的“城市建设彰显生态文明,‘为树圈地’成为城市更新新常态”的内容,建筑界新闻频道也将持续关注更多热点的新闻,欢迎关注我们,关注建筑界行业热点新闻~

城市更新,城市生态建设,为树圈地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