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各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2021年工作时明确,将做好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农房改善等惠民工作,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不少省市明确城市数字化转型与治理的目标。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及“韧性城市”在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出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各地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加快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
“数字化”赋能城市治理更精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这就要求在城市治理中要不断应用数字信息技术手段,把精细化要求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执法等各个环节,覆盖城市空间的各个区域。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不少省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城市数字化转型与治理的目标。
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焦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抢抓数字化发展先机,加快构筑数字城市“四梁八柱”,强化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开发利用和安全保护,推动城市整体迈向数字时代,着力构建战略新优势。推进生活数字化。深入开展教育信息化行动,加快建设面向人人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库。构建智慧化健康服务体系,提升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智慧养老等服务能力。加快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旅游景区等文旅场馆智慧化升级。拓展城乡社区应用场景,新建一批智能新型社区基础设施。提高智能技术无障碍服务水平,助力老年人、残疾人跨越“数字鸿沟”。推进治理数字化。深化“一网通办”,实现公共服务事项接入基本覆盖、高频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基本覆盖,强化市民主页、企业专属网页主动提醒、精准推送的服务功能,加快打造“网购型”政务服务城市。深化“一网统管”,加快智能传感器布设,推出一批新的应用场景,推进线上线下业务流程协同再造,像绣花一样精细管理城市。推动“两张网”融合发展,促进数据汇聚共享、业务相互赋能、功能深度融合。
云南省也明确要加快“数字云南”建设步伐,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同步推进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城市建设。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产业加快发展,深化“刷脸就行”“扫码亮码”等集成创新,拓展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应用场景,布局一批高水平数字产业聚集区。开展“城市大脑”建设试点。实施4A以上景区和特色小镇智慧化改造。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实施传统基础设施“数字+”“智能+”行动,加快数据中心、人工智能、产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建设,5G基站总量达到5万个,加速5G网络向县、镇延伸。
城市有“智慧”治理更有效
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现代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城市正在成为一种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的庞大系统。进入“十四五”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少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在2021年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为智慧城市建设按下“加速键”。
北京市明确要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布局全域应用场景,一体建设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构建标准化的城市基础信息编码体系,推进泛在有序的城市感知体系初具规模,实现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实施“十百千”工程,重点发展智慧交通、智慧市政、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提升民生领域智能化服务水平,解决好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的“数字鸿沟”问题,创造普惠便捷的智慧生活服务。
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智慧化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推行城市综合治理“一网统管”、城市运行安全“一屏通览”、融合智慧调度“一键联动”,让城市运行更智慧、更精准、更高效。
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城市建设和运行“一网统管”。统筹“城市大脑”、智能小区、“雪亮工程”等建设,构建“多网合一”社会治理网络和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推动扫黑除恶长效常治。抓紧化解各种存量风险、防范增量风险,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除此之外,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注重提升智能化水平。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固定宽带网络提质升速,累计建成5G基站3.3万个,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港口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5G应用示范标杆项目。做强做优“城市大脑”,加强城市运行、社会治理、政府监管等领域大数据归集共享。推进智慧城市由试点示范到全域覆盖跨越,建设5G全域应用示范区。
城市有“韧性”居民更安心
“十四五”规划首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旨在提升现代城市风险防控能力。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不少城市也开始积极加入到“韧性城市”建设中来,部分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韧性城市”的发展目标。
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提升城市安全保障能力。大力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加强水、电、油、气、粮食等战略资源应急储备和调度,保障生命线工程安全,完善城市管网系统,确保城市平稳运行。深入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强化食品药品全过程监管。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做好城市消防、森林防火、防汛抗旱等工作。健全突发事件指挥机构运行管理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深入推进智慧公安建设,加快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城市安全预防体系和常态化管控体系。落实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压实安全责任,加强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交通运输、食品药品、消防、人员密集场所等安全监管。完善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高城市韧性,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历史已经打开了新的篇章,城市建设与治理工作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唯有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城市问题,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地方声音·
北京政协委员吴晨:
构筑统一数字底座
推动数字孪生城市建设
北京市“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数字孪生城市,高标准构建城市大脑和网格化管理体系”。加快北京的数字孪生城市底座建设,是助力城市科学决策的先进手段,是促进北京打造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先导区和示范区的有效途径,是培育创新型企业和高端人才的重要举措。
完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建立统筹推进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组建管理和运营于一体的专业化团队,构筑并维护数字孪生城市底座。未来的应用场景应包括数据的集成分析与实时呈现,规划管理中的智能研判与决策支持,城市精准体检以及数字经济、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要全面拓展、积极创造数字底座应用场景,鼓励升维场景创新应用,分别建立支撑规划、建设、管理的应用体系,提供更易用、更开放、更高效的开发平台及工具链,覆盖场景交互、实时渲染、动态数据处理等全流程。加快构建北京的数字底座,率先推进首都功能核心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等重点片区的先行先试。基于数字底座,形成数字孪生示范区“三阶段”行动计划。第一阶段实现数据集成分析与实时动态呈现;第二阶段实现数字孪生体与规划管理系统和城市管理系统的对接,初步建成管控平台;第三阶段实现交互分析,具备较强的仿真预测和虚实融合互动能力,助力孪生城市的协同“共智”。
上海政协委员陈永亮:
以需求及应用为导向
持续深化“两网”建设
“两张网”作为城市现代化、智慧化管理的重要支撑,在城市治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仍存在覆盖面还不够全、场景应用还不够广、数据共享还不够畅通等问题。坚持需求导向,通办网从“行政中心”向“用户中心”转变。要从市民、企业实际办事需求出发,统一线上线下审批标准,拓展在线办理事项,实现高频次、高需求公共服务事项全覆盖。一是完善现有功能。应进一步拓展网上申请、在线缴税等功能,真正实现线上办结、一次办结。二是覆盖高频事项。例如,在职业能力考试报名与查询、养老床位查询及申请、公共体育和文化场馆预约、临时登机证明等方面要加大覆盖力度。三是拓展用户覆盖面。在社区中心、居委会、银行等场所设置通办网终端机,进一步扩大“一网通办”的覆盖面,消除“数字代沟”,提升线上办事的便利度。
从两个方面破除数据壁垒,一是数据更新权限从“集约”向“扩散”转变。目前大量来自审批录入的数据仅靠基层巡查来采集更新,受基层权限和专业性所限,数据的及时性和规范性难以保障。要尽快修订城市治理制度规范,明确权力清单,下放数据更新权限。二是数据信息从“并联”向“串联”转变。目前“两网”存在各部门数据共享不畅、线上线下信息不统一等问题,要制定统一的数据格式、对接标准,实现跨部门、跨专业数据信息无缝对接,加快弥合数字鸿沟,实现线上线下数据互认互通。
河南政协委员贾宏伟:
加强城市重要基础设施体系韧性防护
城市重要基础设施体系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对于保障城市运转和居民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城市的“生命线”体系。“韧性城市”是指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地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的一种新型城市。
推进河南韧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势在必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基础设施体系相互关联并日趋复杂,在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空袭、恐怖袭击等灾害中呈现出明显的脆弱性,给城市安全和居民生活带来严重的风险和威胁。
要加强城市重要基础设施体系韧性防护,提升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坚持规划先行,在城市规划初期就考虑防灾因素,融入“韧性城市”理念,扣好城市重要基础设施体系韧性防护建设的第一粒扣子;建立协调机制,城市重要基础设施体系韧性防护建设需要多个政府部门参与,成立工作混合专班,建全协调、协商机制,协同推进工作落实;加强督促落实,定期对规划编制、项目建设进行督导检查,保证规划编制顺利开展和工程建设落实落地。
河北人大代表周慧霞:
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构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大量政务服务下放社区,社区工作者要完成每个系统信息采集、录入,工作量很大,而且很多都是重复性工作。基层社区迫切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多渠道快速准确地获取和共享信息,实现互联互通,为社区精准服务提供优质的数据基础和信息保障,提升社区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建立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管理与服务两大功能,将社区公共服务的民生信息系统进行整合。一方面,居民可以通过政务服务公共平台申请办理各项事务,实现动态互动,可查询、可追踪,有利于社区更好地做好基层服务群众工作,同时也为政府各部门开展工作提供精准依据和数据参考;另一方面,可以追溯各级各部门落实网格化管理、服务群众的工作轨迹,作为考核基层单位的重要依据。对特殊人群可采取事项就近窗口办理的方式,如果民生信息有了线上的联动,不方便异地办理相关手续的居民就可以到家门口的社区办理,实现服务群众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
福建人大代表林常青:
将物业服务企业纳入突发公共事件
应急统筹范围
物业服务企业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其参与程度和管理服务水平事关基层治理效能。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福建全省物业服务行业积极投入疫情防控工作,为物业管理区域防疫安全筑起了一道道坚实的防线。但处于疫情防控一线的物业服务企业由于不属于防控物资政府保障体系,只能自行到市场上筹措物资,紧急时期甚至只能通过非正规渠道采购,价格贵,且可能买到不合格的防疫物资,让物业服务企业面临既无渠道又无兜底保障的困境。
应将物业服务企业纳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物资供给体系,大力提升物业服务队伍的应急防控、救援能力,及时解决物业服务企业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时期的设备器材匮乏等问题。此外,物业服务企业还担负着如流动人口管理、治安防控管理、文明城市创建等社会事务。社区防控成本、公共服务成本等事实上成为物业服务企业的额外负担,建议应由公共财政对必要的防控物资支出、人工成本增加进行财政补贴。在深圳、杭州等地已有一些经验做法,按照物业在管住宅项目服务面积按一定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财务补助,并建立奖励基金鼓励优秀企业。
陕西人大代表孙文文:
公共停车场晚间对外开放
解决城市停车难题
随着私家车保有量的骤增、西安中心城区交通矛盾日益突出,行车难、停车更难问题越来越严重,老旧住宅区“抢”车位引发了诸多邻里纠纷;在消防通道、人行道、盲道上停车,延误最佳救援时机,已成为公共安全的重大隐患;双排停车、压道沿停车、挤占消防通道等乱象更是层出不穷。
为了缓解停车难问题,建议把财政投入建成的公共停车场在晚间对外开放。比如未央区部分地区道路狭窄,但居民社区数量却很多,可以参照曲江新区的海绵停车位实施办法,进行实施引导。现在不少企事业单位包括学校内部的停车场在晚间基本都是空置状态,可以鼓励支持此类停车场夜间开放对外服务,也可允许收费,可一定程度上解决停车难题,也让市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以上就是建筑界热点频道为大家带来的“各地开局之年建设新发展关键词:城市治理,数字赋能”信息,建筑界热点频道也将持续关注相关建筑行业热点资讯,欢迎关注我们,关注建筑界行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