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智慧城市大脑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为人们提供更多便利?这不仅仅是从技术角度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事关城市管理理念更新的长远话题。
在现代城市中,人口、资源、基础设施高度聚集,人流、物资流和信息流高度交汇,其复杂性决定了城市运行的复杂性,而城市能否健康、平稳运行,需要的是科学、合理的城市管理体系,这也直接关系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在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北京数字政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数字政通”)用创新科技与管理模式,为智慧城市的综合管理提供了参考。
“小网格”中的“大智慧”
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各地的小区对进出人员实行严格管控。许多小区居民在出入防疫卡口时需要出示纸质通行证,上面注明相应信息。这种方式有力配合了各地防疫工作,但也存在通行证易破损、丢失、增加接触带来交叉感染风险等问题。
今年2月8日,基于数字政通“网格化社区疫情防控系统”开发的电子通行证在深圳市坪山区投入使用。电子通行证需居民在网上申领,录入个人信息。通行证的二维码设置在各社区卡口处,居民扫码后,系统会根据居民登记信息显示通行证状态,绿色为可通行,红色为不可通行。社区工作人员可据此来判断居民是否符合进入标准。通过电子通行证,还可以实现居民出入留痕,管理人员可在系统后台一键查询居民出行信息。
相比由各社区发放特定的纸质通行证,线上认证身份,再以电子通行证进行出入管理的方式,不仅在一些社区得到普及,也应用于地铁站、商场等人流密集区域,能有效对防疫重点人群进行及时预警,同时,按照各地防疫指挥部要求,外地返程居民线上进行“健康自查”,企业单位实施员工“实名返工申报”,减少了工作人员上门排查压力和感染风险。此外,面向市民群体的微信端、面向社区防控人员的APP端、面向疫情防控相关部门的疫情联防联控系统电脑端实现了多端口联动,形成面向各级网格化管理服务中心的疫情防控“一张图”,管理人员在大屏端上就能及时直观地掌握不同区域排查情况。
网格化社区疫情防控系统只是将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理念应用于疫情防控的实践案例之一。所谓“网格化”,就是将城市管理辖区按照一定标准划分成单元网格,落实网格责任主体,明确网格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通过加强对单元网格内管理对象巡查,建立监督和处置互相分离的管理模式。基于这一理念,数字政通建立了网格化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将每个“网格”中发现的城市管理问题细分,并将解决步骤标准化,从而实现快速处置。
推动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发展,依靠科技手段搭建网络平台是硬件上的优化,而建立与之匹配的工作机制,则是让社会服务管理更加科学的关键。“组建社会管理网格基层队伍,可以形成以基层力量为主的市、区、街道、社区、网格的四级平台、五级管理社会服务管理格局,扩大和完善服务面。”数字政通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合理划分社会治理网格,为每个网格配置专职人员,并将民警、调解员、街道督导员等力量下沉到网格,形成“一格多员、一员多能、一岗多责”的工作机制。基于这种工作机制,依托网格专职人员,常态化进行网格内固定人口、房屋、流动人口等基础信息采集更新工作,形成区域内基础数据可持续更新模式,可以提升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此外,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区域、部门和岗位的社会管理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公共投诉、公众监督等情况,对社会管理工作进行客观评价,从而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一系列网格化管理机制的建立使传统的“点对面”服务向“面对点”转型,即每个网格中的服务体系既是多样化的,也是多网格联通、多部门全面合作的,当网格内多种服务同时作用于同一点时,服务质量和效率就能得到有效提升。公众监督与量化考评相结合机制,让网格内居民不仅是社会服务的受益者,也是参与管理者,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数字政通网格化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环境保护、安全监管等多个领域,为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打下坚实基础。
给城市安装智能“眼睛”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对健全和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系提出了新要求。
在数字政通的演示区内,在“执法基础信息管控平台”的显示大屏上,整个辖区的执法状态尽收眼底,这被视为统筹城市执法的智慧“眼睛”。在屏幕呈现的背后,一线执法人员不仅利用科技手段为平台提供数据源,还可以通过移动执法APP中的地图、实时通讯、巡查及案件上报、移动考勤等功能实现执法工作的移动办理,节省执法时间,精确执法流程。
“眼睛”既能锁定城市违法违规现象,也能帮助管理监督人员更好地“看清”整套执法流程:相比传统执法过程采用纸质文书的存档形式,移动执法终端、执法记录仪、便携式车载动态取证系统等小型设备实时记录执法流程,实现执法音视频、文书在执法平台中全记录,让执法更规范、更透明。
在山东省胶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下属部门,工作人员通过综合行政执法监管平台大屏幕实时了解辖区内执法状态,并根据反馈信息科学调度力量,提前预防违法行为发生。平台同时具备执法服务对象实时监管、基础地理信息实时监控、自动化筛查及比对汇总等多项功能,可通过“三色预警”机制合理分配执法检查力度。该机制将执法领域社会主体录入基础信息管控平台系统,根据违法行为发生频率,对所有执法项分为“重点”“一般”“放心”3档,分别显示红、黄、绿3种颜色。其中,出现违法行为或经营状况复杂的社会主体列为红色;暂无违法行为、但有违法苗头的列为黄色;没有违法行为且对执法工作积极配合的列为绿色。执法人员可根据不同等级安排执法检查频次,而等级也可根据整改状态进行调整。新技术、新机制的应用促进了城市综合执法环境的整体提振,也为破除执法流程中存在的盲点、难点提供了有力帮助。
优化城市的“神经网络”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智慧城市大脑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为人们提供更多便利?这不仅仅是从技术角度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事关城市管理理念更新的长远话题。
除网格化管理和执法基础信息管控平台外,在数字政通所研发并投入应用的一些相应技术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科技对城市运行管理各方面的帮助: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视频采集设备技术、机动车及无人机构建的移动测量技术体系,让信息采集更立体、更便捷;基于移动测量技术和无人机获取地理信息技术建立的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为城市发展、资源管理、环境治理、防灾减灾等诸多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的领域提供了基于空间位置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在智慧城市多维地理信息展示平台,二维电子地图、卫星和航空影像、三维建模、实景影像等各类基础信息与城市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实有房屋、企业法人等行业管理信息被整合到一个时空体系中,并可以还原各类信息在空间、时间、权属等多个维度的关联关系。“天上地下”立体化巡查、视频AI自动识别城市中的违法违规及设施损坏现象、管理人员可在大屏幕上“一张图”掌握城市动态信息……正如数字政通董事长吴强华所说:“城市是与时俱进的,技术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管理体系的提升。”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就是不断把新技术填充进城市大脑,将人的智慧投射到更直观、更高效的城市管理工作中。
纵观智慧城市发展历程,细心的人们发现身边的生活正一步步改善:一些停车场中的智能泊车系统可以实时显示空余车位,出口自动计费,自动抬杆放行,让停车更方便;智能交通系统中的视频监控、违法检测、信息采集等手段让行车更规范,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拥堵;智能垃圾分类箱助力垃圾分类,让“垃圾分类新时尚”更深入人心,让环境更美好。
如果把城市视为“有血有肉”的存在,那么其肌理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交通网构成骨骼和血脉,而智慧城市优化的不仅是“看得见”的社区与基础设施面貌,还有“看不见”的城市神经网络——打造友好、便利、智慧的生活环境,重塑人们的相处方式,并以科技和治理手段的“双创新”不断促进其素养提升,让城市因人而生、因人而治,也因人而更加美好和文明。
以上就是建筑界热点频道为大家带来的“智慧城市建设下,城市大脑是如何优化城市功能?”信息,建筑界热点频道也将持续关注相关建筑行业热点资讯,欢迎关注我们,关注建筑界行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