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设施进家门口?体育设施或列入老旧小区改造必改事项

来源:建筑界编辑:黄子俊发布时间:2020-10-27 11:47:46

[摘要] 广州正在尝试利用政府储备用地,引入社会资源和力量来建设体育设施。针对新老城区社区公共体育场地与设施分布不均问题,有政协委员建议,将体育设施列入广州老旧小区改造必改事项。

健身设施进家门口?体育设施或列入老旧小区改造必改事项.jpg

  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当下,如何更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日前,广州市政协围绕“优化社区体育健身设施”与相关职能部门展开协商。针对新老城区社区公共体育场地与设施分布不均问题,有政协委员建议,将体育设施列入广州老旧小区改造必改事项。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四年来仅增0.16㎡

  建议加强对体育用地的规划预留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广州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位居全国、全省前列。目前,广州市已形成“城市十分钟健身圈”和“农村十里健身圈”,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100%。然而,市政协调研发现,广州在常住人口增加了近200万的情况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增加了0.16㎡。此外,老旧城区人均体育健身面积差距较大,数据显示,从化区人均场地面积6.89㎡,海珠区只有0.97㎡,相差7倍多。

  “越秀荔湾海珠在规划建设的时候,可能还没考虑到如此的人口密度,以及对健身场所和设施的大量需求。”市政协委员黄洁薇认为体育资源配置不均是规划滞后所导致的问题。她建议,政府应加强对体育用地的规划预留,确立“以体育用地控制为主,以非体育用地兼容建设公共体育设施为辅,以社会体育资源对外开放为补充”的政策,从而实现公共体育设施均等化布局。

  市体育局副局长林燕芬回应称,广州正在尝试利用政府储备用地,引入社会资源、社会力量来建设更多的体育设施。目前已形成了初步的方案上报给了市政府。在“十四五”规划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中,体育设施建设和体育设施均等化也将成为重点内容。针对现有的大型运动场馆,市体育局方面表示,广州制定了场馆赛后利用方案,把场馆改造成适合市民参加全民健身锻炼的场馆。

  健身地方能否建在“家门口”?

  建议把体育设施列入老旧小区改造

  针对体育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市政协委员崔冠星建议把体育设施列入老旧小区改造必改事项。“与老旧小区改造一起规划、一起设计、一起施工、一起验收,实现一小区一健身点的目标。”崔冠星说。

  “我们要鼓励各区挖掘供地潜力,不仅仅是把目光聚集在老旧小区改造,要放宽眼界。” 市政协委员黄洁薇进一步建议,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城市路桥附属用地、厂房、建筑屋顶等空间资源,改造建设成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经济实用的公共健身设施和场所。

  广州市已有现有政策支持利用闲置地建设体育设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规划师华而实表示,建设没有上盖或者没有围护结构的建筑,无需规划审批。她透露,目前广州还开始规划建设口袋公园,进一步提升城市配套和体育设施配套。

  市林业园林局副局长陈迅介绍,广州将会采取三种方式利用挖潜公园绿地,一是建立综合性大型体育公园,二是因地制宜建设口袋公园,三是加强健身步道、缓跑径建设,将园道改建成缓跑经。

  健身设施坏了无人管无人修?

  可通过群体通APP“一键上报

  因部分社区健身设施权属不清,在设施损坏后有时候出现无人管理无人维修的情况,市民群众中在日常锻炼时容易发生安全问题。

  对此,市政协委员林冠男建议,建立各区确立辖区内所有社区全民健身设施管理主体和责任主体,配备维护专员,严格执行巡查管理制度,严格遵循各项工作程序和时限要求,确保社区健身设施建设管理维护工作人财物全部到位。

  市政协委员崔冠星建议,可以在社区的小型足球场、篮球场等体育场馆,统一安装清晰的标示牌,详细标注球场的名称 开放时间、服务电话、预约二维码,还有收费标准等相关的信息,方便市民去体验和运动。

  市体育局副局长林燕芬表示,进一步厘清市、区、街镇、社区(村委)各自职责,加强市和区的统筹权,强化街镇、社区(村委)的公共服务职能,努力为市民群众提供安全完好的社区健身设施。

  林燕芬表示,如今,广州已经将二沙体育公园打造成为广州市首座智能体育公园,引入了划船训练器、智能竞赛车、体测仪器等多功能智能健身设施。接下来,运动健身设施的管养维护工作也将引入智能化手段,推动社区健身设施软件管理的精细化和品质化的提升。未来,体育局将社区健身场所设置二维码,市民可以通过群体通APP将健身设施情况进行上报。

  单靠财政资金难以长期坚持

  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为了更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广州市在市、区两级的45个公共场馆实行每周不少于14小时免费开放、不少于14小时优惠政策,促进全民健身。但建设体育场馆、增设体育设施,单靠财政资金投入来改造和维护,财政负担比较重,难以长期坚持,加大社会力量参与才是长久之计。

  在市政协委员林冠男看来,只有建立好社会回报机制,才能让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中来,他建议在立项、选址、用地、服务定价、政府购买、财政补贴、政策优惠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用地问题,可按社会公益性建设用地,由政府无偿划拨解决;房地产开发商配套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时,给予减免这部分配套建设费等优惠政策,以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林冠男说。

  对此,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规划师华而实表示,政府鼓励以出让、租赁方式供应土地,支持市、县政府以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出资或者入股的方式提供土地,与社会资本共同投资建设。对于没有明确功能的城市空闲地、储备用地,也可以探索临时利用的可能,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体育锻炼的空间。

  以上就是建筑界新闻频道为您带来的“健身设施进家门口?体育设施或列入老旧小区改造必改事项”的内容,建筑界新闻频道也将持续关注更多热点的新闻,欢迎关注我们,关注建筑界行业热点新闻~

体育设施,小区改造,体育设施建设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