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城镇化和现代化快速推进的现实条件下,城市建设绝不是要造就处处林立的“钢筋水泥”,而是要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机融入现代生活气息,让古老城市焕发新活力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在改造老城、开发新城过程中,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这既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城市建设的经验总结,也是对新时代城市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
加强城市建设,是现代政府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对人民群众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积极回应。城市建设与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遵循其客观规律,认真把握其辩证法,既要与时俱进地搞好开发,让城市契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也要珍惜和保护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能搞过度修缮、过度开发。有关经验教训表明,唯有科学合理地把握历史与现代之间的平衡,才能既留得住城市的“根”与“魂”,又能让城市借助现代科技焕发新的生机。
我国有五千年文明史,每座城市都有着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积淀。很多城市在建设与治理过程中,逐渐树立起“开发”与“保护”同步推进、“历史”与“现代”融合共生的思路,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令人遗憾的是,有些城市没有深刻领会这二者之前的辩证法,甚至为追赶现代丢弃了“根”与“魂”。比如,有一段时间,“开发新城,废弃老城”“拆真古迹,建假古董”“大张旗鼓地拆,断章取义地仿”,成为一些城市建设的梦魇。此类做法不仅让这些城市抹去了自身历史文化,丧失了根基,也失去了自身特色风貌,陷入“千城一面”的尴尬。
这说明,在城镇化和现代化快速推进的现实条件下,城市建设绝不是要造就处处林立的“钢筋塔丛”“水泥森林”,而是要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机融入现代生活气息,让古老城市焕发新活力。故宫博物院、北京老胡同、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福州“三坊七巷”、广州永庆坊等诸多鲜活案例启示着人们,在城市建设与治理中,传统与现代完全能够相得益彰,传承与创新完全可以融合共进。
在城市建设与治理过程中,让历史和现代相得益彰,首先需要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每一种文化遗产都浸润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也必将延续着城市的精神血脉。因此,城市建设与治理要把其历史文化底蕴视作城市的灵魂,引导督促各地像爱惜生命一样珍惜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要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城区,不断加大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让城市建筑更好地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彰显城市的人文魅力。
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与有序有度合理开发并不矛盾。因此,在遵循城市建设历史逻辑的同时,还应通过树立现代经营理念、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让城市焕发现代气息。具体来说,树立现代经营理念,就是在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积淀的基础上,以现代经营思维找准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生活的契合点,将历史文化资源转换成城市的现代特色产业,打造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文化产业形态,进而增强当地历史文化的感染力并放大其价值。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就是正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客观现实,借力大数据、物联网、声学技术、AR技术、5G技术、APP语音导览、“云旅游”和“云街巷”等技术要素,通过信息推送、视频监控、预警救援、智慧服务等方式提升城市建设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让现代信息技术给城市生活插上“伴智腾飞”的翅膀。(作者: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江苏省社科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陈 朋)
以上就是建筑界热点频道为大家带来的“新时代城市建设:将历史与现代和谐融合”信息,建筑界热点频道也将持续关注相关建筑行业热点资讯,欢迎关注我们,关注建筑界行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