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水而居,择水而憩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水元素”

来源:建筑界编辑:黄子俊发布时间:2020-09-28 13:13:08

[摘要]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时至今日,水元素不仅直接影响到建筑中的虚实处理和装饰效果,也启迪着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构思与造型。

邻水而居,择水而憩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水元素”.jpg

  水是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也是建筑灵感不竭的源泉。在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中,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但其表现形式与涵盖功能各不相同,也蕴含着人们对水的多种理解和寄托。

  【邻水】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的诗句,不仅流露出他对故乡的怀念,也体现了中国南方民居建筑邻水而建的传统。贺知章诗中的故乡是“越州永兴”,位于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这一地区传统建筑风格质朴素雅,而山奇水秀的地貌特征也使自然环境与人工技艺相得益彰。于是,每当人们想起江南,那个烟雨迷蒙、邻水而居的“水乡”时,总能被赋予无限的诗情画意。

  从实用角度来看,在没有人工供水设施的时代,邻水而居可以最大限度保证日常用水的需要,而在河道纵横的中国南方地区,水路也是主要的出行方式之一。以位于江苏太湖畔、始建于宋代的同里古镇为例,其主城区四面环水,十余条河流呈“川”字排布,将小镇分割为七个“小岛”,造就了家家邻河、户户通舟的独特景观,成为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完美例证。

  在中国古代,相比陆路,水路通衢可带来更多的交通及资源便利,因此,遍布的河流也让同里一度成为吴地最富庶的地区,被誉为“富土”。同样,古代扬州城因地处“黄金水道”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既可以依托长江进行东西向航运,又可以借助大运河进行南北向航运。大量货物在这里聚集转运,让城市商贾云集,发展速度加快,成为了富甲一方的“淮左名都”。

  除了邻近江河所带来的实质便利,在建筑美学中,水景往往被赋予极高的精神内涵——由水面带来的开阔视野,是活动空间在更广阔区域的延伸。水面静止则如明镜,风过则起细波,对于追求平和的中国人来说,水正是“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善”与“德”的体现。观水而修其身,于是“水榭”这一专门用来欣赏水景的建筑也就应运而生。

  水榭,是指建在水边或水上的亭台,外观通常为长方形亭子,四面开敞。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水榭的典型形式是在水边架起平台,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水榭历史悠久,早在周代,中国人就建造了亭台和水池相结合的建筑“明堂辟雍”用于教育,而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一些建筑设计中找到它们的影子。如厦门大学图书馆就修建在湖边,整体造型如同放大的水榭。在当下许多大学中,湖泊和建筑的组合是常见的,这或许是对千年前明堂辟雍的延伸与致敬,恰似学海无涯,但智者乐水,而以水为邻,水寓意求知,这也正是自古以来中国学子求知精神的象征。

  【聚水】

  从北方传统的四合院,到皖南徽州庭院,再到福建客家土楼,总能在院落中找到水缸或专门开辟出的蓄水池。这些都是传统建筑文化中“聚水”的共性特征。

  水缸和水池可以充当消防设施,具有保障建筑消防安全的重要实际作用。最有名的消防缸当属故宫中的“门海”。门海也被称为“吉祥缸”,有铜制和铁制两种,外层鎏金,广泛分布在故宫的各个院落中。故宫宫殿群为木结构建筑,在干旱季节如发生火灾,很容易造成火势蔓延,因此每口缸都需要时刻保证储水缸满盈。在起火时,故宫内专门设置的消防队“火班”便会从缸中取水救火。

  用水缸和水池聚水既承担建筑消防任务,也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象征着“聚财”。皖南地区的徽派建筑多为以高深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雨水落下,沿着四面屋顶的坡顶流入天井,最后汇聚于庭院中的水缸或浅水池。这个聚水的过程被称为“四水归堂”。徽商奉行的经商之道,讲究以聚财为本,希望四方之财如同天上之水,源源不断地流入自己的家中。除了寓意财富不外流,古徽州村落多为家族聚居,而福建客家人也秉承相似的理念,宗族多聚居于同一土楼中。正因如此,聚水于庭也象征着“水聚天合”,寄托人们对家族团结、兴旺的美好期冀。

  聚水的理念同样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中。在今天的一些居民小区内,常见小型池塘和雨水花园。虽然现代建筑普遍配备完善的消防措施,无须再借助专门的水缸灭火,但草木深处的一小池清泉,在收集雨水的同时,足以带给行人片刻的安宁,也可以在生机中完成对聚水文化的传承。

  【望水】

  如果“邻水”体现了聚落城市对通衢的需要以及人们对平静祥和的追求,“聚水”用于消除火灾隐患,代表着对财富与家族兴旺的寄托,那么“望水”则专注于“望”,更多蕴含着中国人的壮志豪情与博大胸怀。

  在古画《四景山水图》中,几人在树荫下的建筑中眺望茫茫水面。建筑位于地势高处,把人的目光投向远方江海。这是建筑对于使用者视野的拉伸,所突出的“望”的行为也体现了所见之场面的浩大与建筑本身的雄伟。

  说起宏大建筑与开阔场景的有机结合,总不乏中国传统名楼的名字。从李白曾“东望黄鹤山”的黄鹤楼,到让王勃得见“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在高耸的古楼眺望,眼里都是江海,心中尽是诗情。而在地处浙闽交界处的海防城堡“蒲壮所城”内,耸立的塔楼与敌台在城墙的连接下,如同长城与烽火台。相比蜿蜒于崇山峻岭间的长城,这座于明代兴建的城堡,旨在防范倭寇入侵,其高墙和城楼直面大海。抗倭古城上的眺望,也是对身后家园的守候。

  历史沧桑巨变,中国人对“望水”的理解却不曾改变。无论是江河穿过都市时两岸鳞次栉比的繁华,还是一批又一批“海景房”、“江景房”的开发,中国人雕琢小美,也放眼大美。寓情江山里,笑看天水间——这是水的壮丽,也是人的豪迈。

  【意水】

  在传统建筑文化里,有“看得见的水”,也有“看不见的水”。“意水”的作用,是将观念中水的形象构成建筑的装饰特点。有些建筑内外虽不见水,但却在细节中用“水元素”营造出处处有水的氛围。

  在明清时期一些建筑上,琉璃瓦的色彩为青绿等冷色,这一特征在故宫文渊阁中十分显著。文渊阁用于收藏古籍,曾不慎失火导致大量藏书被焚毁。重修后的文渊阁将屋顶琉璃瓦颜色由黄色改为绿色,并在正脊上雕刻九条蟠龙,象征着海水碧波九龙治水和水能克火。同时,文渊阁还仿效宁波的天一阁,构建为六开间,取《易经》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即为藏书与建筑带来“吉象”。

  建筑雕刻中的“海水江崖”等纹样,也常见于宫殿一类大型建筑上。既寓意福山寿海,也有一统山河的含义。除了建筑雕刻,波浪造型也被广泛应用于一些传统风格的围墙或屋檐上。如同国画的“写意”,形简而意丰,见水于无水处,是人们对水形象的理解,也是中国建筑艺术对水的表达。

  邻水而居,择水而憩,这是人类亲近自然的本性;进享繁华,退享自然,这是中国人从水的“不争”和“博大”中所领悟的人世平衡。

  以上就是建筑界知识频道给您带来的分享。我们会持续为大家分享更多建筑设计相关的知识给大家,寻找建筑之美,探索建筑之路。欢迎关注我们~

中国传统建筑,水元素,建筑艺术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