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历史 引领未来,二十世纪建筑遗产值得被珍视

来源:建筑界编辑:黄子俊发布时间:2020-09-24 11:47:24

[摘要] 让城市更新真正为有序发展服务,真正凸显城市更新进程中的综合价值与审美目标,20世纪建筑遗产的作用不可小视。未来,我们应该对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予以合理设计。

诠释历史 引领未来,二十世纪建筑遗产值得被珍视.jpg

  20世纪建筑遗产,诠释着百年间波澜壮阔的历史,也引领着未来之路,值得珍视

  自2016年起,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携手,推荐认定了共计4批396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从时间上讲,在1901—2000年这百年间诞生的建筑遗产还很年轻,似乎拥有着长久未来,但保护问题仍不容小视。科学保护这些年轻而重要的遗产,需要采取更为得力的措施。

  与其他遗产最大的不同是,20世纪的建筑遗产生动地活跃在城市中。比如,第一批入选项目中的重庆市人民大礼堂,1954年竣工,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它将中国“固有式建筑”设计手法发挥到了极致,是先进的钢结构技术应用于大跨度空间结构的杰作,其穹顶的网架钢结构堪称当时亚洲第一跨度钢结构,如今依然是重庆的标志性建筑,成为了广受欢迎的旅游景点。再如,上海四行仓库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目前已经成功改建为抗战纪念馆。

  近百位建筑师与工程师参与了这396个卓越建筑的设计。比如沈理源,他对中国建筑思想、设计流派、建筑教育均有贡献。第一至第四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如清华大学早期建筑、北京大学图书馆、天津解放北路近现代建筑群,都是他的作品。又比如吕彦直,1925年获南京中山陵设计竞赛首奖,1927年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与纪念碑的竞赛中再度夺魁,成为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将中国民族形式与西洋建筑风格相结合的第一人。童寯、梁思成、杨廷宝、刘敦桢……这样的名字还有很多。他们了解、熟悉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传统,又面向世界,有着广阔的视野与宽博的知识。他们用建筑彰显城市魅力、造就时代经典,书写了中国建筑师百年的集体史和创新史。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文化遗产项目,已有近百项是20世纪建筑遗产,几乎占到世界文化遗产总数的1/8。比如,2007年6月,悉尼歌剧院“申遗”成功。在2016年第四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勒·柯布西耶跨越7个国家的17项作品,申遗成功。这不仅是对建筑师的褒奖,也是对20世纪建筑遗产价值的认可。

  人们越发意识到,这些建筑遗产在城市的微更新中更能凸显时代文化,贴近社会生活的潮流,功能更容易延续并实现创造性转化。许多20世纪建造的房屋、工厂、商铺等,至今仍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它们内涵丰富且感染力强,其承载的历史信息、人文价值,具有独特的地位。

  影响城市更新的要素有很多,一边是遗产,一边是创意。新旧共生,和而不同,才能共同提升城市的建筑魅力。

  让城市更新真正为有序发展服务,真正凸显城市更新进程中的综合价值与审美目标,20世纪建筑遗产的作用不可小视。无论从文化还是美育角度,这些建筑遗产都是举足轻重的地标,会为城市文化传承创新指明前行的方向。这正是迫切要为20世纪建筑遗产确立身份、实施有效保护的价值所在。

  未来,我们应该对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予以合理设计,力求赢得发展新机遇。在文物保护法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等级的建筑遗产类型(古代、近现代及20世纪)等再细化认定范围,与国际接轨,增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语境下的新理念。要逐步在新建与修复近现代建筑间建立平衡机制,依法遏制“拆旧建新”,从城市保护与创新发展上树立文化的资源观念,让每位城市居民都有“阅读”不同年轮城市建筑的机会。

  同时,提升公众保护意识十分迫切。上海、天津、南京等城市先后公布了《重要近现代建筑及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名录》,能保尽保。但一些现象值得警惕,比如有些地方对20世纪的重要建筑遗产还不够重视,甚至推倒重来,频繁拆旧建新。这样并不能带给城市发展活力,只能让一个完整的城市记忆变得支离破碎。

  20世纪建筑遗产承载着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记忆,诠释着百年间波澜壮阔的历史,也引领着未来之路,值得珍视。

  (作者为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会长)

  《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24日 20 版)

  以上就是建筑界热点频道为大家带来的“诠释历史 引领未来,二十世纪建筑遗产值得被珍视”信息,建筑界热点频道也将持续关注相关建筑行业热点资讯,欢迎关注我们,关注建筑界行业热点~

二十世纪建筑,建筑遗产,珍视历史建筑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