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批量引进人才,财政兜底新建扩建学校

来源:建筑界编辑:黄子俊发布时间:2020-09-02 09:48:27

[摘要]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湾区内大城市不断吸纳外来人口,增学位、优供给、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桩桩件件都需要政府“真金白银”的投入。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批量引进人才,财政兜底新建扩建学校.jpg

  开学季前夕,广州天河区宣布重磅消息:未来3年将开辟1000亩教育用地,谋划建设一批优质中学,总投资约60亿元。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湾区内大城市不断吸纳外来人口。人才来了,子女上学是刚需,增加学位迫在眉睫,钱从哪儿来?湾区教育高速发展的背后需要强力的财政支撑。

  近日,记者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当下各地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大手笔投入资金,新建扩建学校,增加优质学位。与以前鼓励民办教育相比,各地增加学位供给成为政府兜底工程,从而撬动基层增加资金投入,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其中。

  财政兜底新建扩建学校

  增学位、优供给、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桩桩件件都需要政府“真金白银”的投入。广东在教育“钱袋子”的保障上很有魄力,但仍存在区域间不平衡的问题。

  当前,随着湾区城市吸引力的持续提升,各地市人口吸引力不断攀升。为适应当地城市发展和人口变化,保证基础教育财政的充足,各地财政纷纷大手笔投入,一场学位攻坚战轰轰烈烈打响:

  广州实施中小学三年提升计划,市区两级财政累计投入152亿元;东莞到2025年将投入约300亿元,新建改建扩建公办中小学;佛山实施公办学校提升计划,市级财政奖补资金达5亿元,区、镇(街)预计总投入超过45亿元;珠海去年投入129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例均保持在13.3%以上……

  东莞市教育局局长叶淦奎说,去年东莞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179.36亿元,占所有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72%,为最大支出,可谓“花大钱来办教育”。

  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广东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为4268.43亿元,同比增长10.55%,增幅高于全国增幅2.14个百分点。广东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投入再度名列全国第一位。

  然而,大手笔持续投入背后,一些地市同样存在区域间不平衡的问题。在广东发布的2018年“教育账本”中,仍有14个市、县(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不乏广州、深圳、佛山等经济强市的县(区)。

  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增加幼儿园中小学学位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意见》明确要求,各地级政府要确保“两个只增不减”,即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和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

  江门市教育局局长张璐分析:江门教育投入逐年增加、资金使用效率逐年提升,但确实还存在教育经费投入与经济发展不匹配、投入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接下来要继续落实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公办高中生均经费制度,建立健全财政投入增长机制”。

  投入要充足更要有效率

  教育投入饱和不是目的,让投入的“真金白银”能见到成效才是目的。教育观察人士指出,如何优化教育投入结构、提升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成为解题关键。

  近日,在即将启用的望江幼儿园礼堂内,佛山市禅城区举办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移交和配建签约仪式,16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分别签订新建小区幼儿园移交和配建协议,预计可新增近7000个公办幼儿园学位。

  就在一年多前,禅城区非普惠性幼儿园占比仅约30%。不到一年的时间便完成了公办园在园学生比例达50%、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80%的艰巨任务,他们如何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

  “在于打好摸底、补贴、宣传三张牌。”禅城区教育局局长曾雄锋说,该区财政补贴资金约360万元,成功推动8所收费在1500—2000元/生·月的幼儿园同意降费办成普惠性幼儿园。

  与以往教育财政量力而行、鼓励民办教育形成有益补充不同,当下各地大手笔投入都是直指“公办学位”这一靶心,进行不同程度探索,优化制度设计,鼓励各级财政参与进来,释放“资金池”的叠加效应。

  东莞在这一轮教育扩容提质行动中,通过财政兜底计划投资300亿元,还设立10亿元资金池,对各镇街在2023年前建成且通过项目验收的公办中小学,按“先到先得”的原则予以奖励,并积极探索通过盘活租赁物业的方式创新办学模式。

  今年迎来办学一周年的东莞松山湖横沥实验学校,就是由当地村集体所有的厂房改造而成。“我们在短时间内成功地将厂房改建为高标准学校。”该校相关负责人说,这样既破解了教育用地的紧张局面,又盘活了村集体闲置物业,率先探索出了一条公办学校建设的崭新路径。

  广开渠道吸引社会资本

  除了依靠政府财政来兜底,学位攻坚背后的“钱袋子”还有赖于社会资本的参与,从而形成一个蓄水池,不断拓宽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位的想象空间。

  东莞梅沙小学是东莞市第一家政府所有、委托社会机构管理的创新型公办学校。该校的建设方和承办方为东莞市万科梅沙教育发展基金会。

  通过对政企合作办学的探索,东莞梅沙小学满足了市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同时也减轻了政府的办学压力,而且优势明显——既有公办学校的经费稳定、师资稳定、生源稳定,又有民办学校用人灵活、经费灵活、机制灵活。可以说,这是一条加快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增加学位供应的有效路径。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确实越来越多社会力量参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建设。

  江门市江海区通过采用“交钥匙”的建校模式,引入社会资本短时间内实现义务教育增量提质。其中区属公办学校江门一中附属小学、江海区景贤初中均由社会资本投资,建成后交由区政府统筹,分别与江门一中、景贤中学合作办学。

  惠州市惠城区通过发动和鼓励爱心企业、热心人士等社会力量捐资办学,也促成了不少“交钥匙”工程。“第十一小学(南校区)等9所学校均是爱心企业捐建。”该区教育局局长林初明说。

  同时,不少非营利性第三方组织也活跃在学校建设的舞台上。

  今年3月29日,天河教育基金会正式成立,广州天河区财政拨款200万元作为原始基金。该基金会成立之初便召开企业家代表吹风会,发动社会捐赠,补充基金总量,相关企业意向捐赠资金达1000万元。

  无独有偶,目前正在施工建设的东莞中学初中校区,共计划投资3.5亿元。这些钱全部来源于社会捐赠。东莞农商银行成立教育发展基金会后,第一笔2亿元便捐给了该校,这笔钱通过东莞中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承接,剩下的1.5亿元由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募捐。

  东莞中学校长黄灿明说:“未来可以进一步畅通教育募捐、捐赠渠道,为一些有教育情怀、愿意为东莞教育作出贡献的企业家及企业提供平台,在缓解财政压力的同时又能实现高标准建设学校。”

  以上就是建筑界热点频道为大家带来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批量引进人才,财政兜底新建扩建学校”信息,建筑界热点频道也将持续关注相关建筑行业热点资讯,欢迎关注我们,关注建筑界行业热点~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引进人才,教育用地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