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今日40周年 它何以成为先锋城市?

来源:建筑界编辑:黄子俊发布时间:2020-08-26 14:46:59

[摘要] 8月26日,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的日子,这篇文章主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探讨深圳的“先锋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深圳在很多方面的前瞻性。

深圳特区今日40周年 它何以成为先锋城市?.jpg

  编者的话:

  8月26日,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的日子,这两天媒体上有很多关于“深圳到底做对了什么?”的讨论,下面分享中规院深圳分院官微“城PLUS”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探讨深圳的“先锋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深圳在很多方面的前瞻性。例如,深圳在建市之初,就不满足于做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而要立志于做多功能性综合城市,而且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成立了科技园区。

  再比如,深圳极为重视城市设计和城市美学,是中国最早设立地方规划标准的城市,也是中国最早在城市设计方面进行国际招标的城市,而且在土地资源极为紧缺的背景下,仍然划定了占市域面积50%左右的生态红线,让寸土寸金的深圳成为名副其实的“公园城市”。

  2019年,中央决定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民间简称“先行区”。

  在深圳城市规划者心中,“先行区”是对深圳十余年来将自己视作先锋城市的回响:2003年,《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首次提出了“先锋城市”这一定位,虽然它从未出现在任何“体系内”规划文件中,但却是众多规划者心中对深圳的“最适宜称谓”。

  《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 ©中规院深圳分院

  那个时代,人们对“先锋”一词还褒贬不定:大部分时候用于揶揄一些莫名其妙的音乐试验、难以理解的艺术表达、一意孤行的反传统行为等等,用在官方意味很浓重的城市规划战略中,是不太寻常的。

  不过那时候南方思潮混杂,深圳酒吧文化盛行,“活久见”的新鲜事儿天天发生,所以深圳人对于费解的事物既不陌生,也格外豁达。

  一群50、60后的中青年规划师带着70后的后生仔在研究深圳城市定位的时候、为到底是争取“xx中心”、还是追求“优秀”或“卓越”而激辩纠结的时候,有人提议:别“从优秀到卓越”了,也不要计较能不能成为中心,叫先锋城市吧。

  因为深圳特区从诞生那一天起,就不是为保证正确而生,也不能为守成而活;深圳最大的权利就是行路的权利,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于是,当时的深圳市规划局力排众议,将“先锋城市”放在深圳定位之首。深圳人也欣然采纳这一称谓,2005年,《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经深圳市人大批准施行。——古人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如果说“经济特区”生于1980年,那么“先锋城市”就是深圳成年的开始。

  那么,深圳的“先锋”体现在哪儿?

  01建市之初就有创新之梦

  特区规划的初衷,原是想借鉴亚洲其他国家的出口加工区和自由贸易区,依托香港发展来料加工出口以工业化实践挽救国家经济。

  但经反复探讨,最终定位深圳的发展目标应为多功能综合性城市。——这些源自中央与地方的决策者、创业者和建设者的城市构想系统地集中和融合在1986年《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中。

  但深圳的愿望不只是成为制造业基地。在城市规划初期,深圳就有“吸引海外科技人才回归祖国工作和定居”的设想。

  1983年,未来学家托夫勒的著作《第三次浪潮》进入中国人视野,书中对工业时代必将让渡为信息时代的理性预言,触发了深圳厚积已久的理想:1985年,深圳建立科技园区。成为今日深圳高新区、高新科技产业带发展的坐标原点。

  经过90年代以来一系列的创新激励政策和城市空间规划,深圳发展成中国最具创新力的城市之一。

  厚积多年的深圳如今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核心引擎,将引领广深港澳创新走廊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世界级的科技创新中心。

  02土地极度紧缺,仍坚守生态红线

  深圳规划的前20年极为注重深圳整体格局的确立,从第一版总规绿化带塑造多中心组团式结构布局,到第二版总规“W+M”型的自然与人工生态嵌合的空间架构,奠定了深圳百年生态基本框架。

  而后20年,则在整体格局基础上,明确加入了全域生态空间管控的意图。

  2005年,将辖区面积1997平方公里中的974平方公里划入基本生态控制线,永不用作开发类建设,在“深圳速度”的背景下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和修复环境、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也是深圳先行的重要领域。例如2006年开始的深圳光明新城系列规划,是深圳第一个系统性的绿色城市建设实践。

  深圳也以光明区凤凰城国家试点为先机,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带动包含27个重点区域在内的全市域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在追求“绿色”理想的过程中,深圳的绿地系统创新性地制定涵盖全市域绿化开敞空间的“自然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体系。

  将深圳从1980年仅有2个公园的“边陲小镇”发展到2020年1000+公园的“公园之城”,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 “生态园林城市”,并致力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世界著名花城”。

  03制定国内首个地方规划标准

  深圳特区成立以后,开创了土地有偿使用的先河,城市各类用地的规划标准亟待建立。

  1989年,深圳借鉴香港经验,从无到有制定了第一版《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并于1990年试行,首创国内地方标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作为中国开放市场经济的试验田,在不同的制度文化对接的前哨,深圳城市规划不断感受到各种冲击,既有积极先进一面的大开眼界,也不乏“潜规则”的诱惑与伤害。

  1996年底,深圳参考国外的区划法和香港推行的法定图则,决定逐步建立包括编制、审批、执行、咨询、监督、检讨及修订在内的一整套规划制度。

  1998年,《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经人大批准施行,确定了深圳市法定规划体系,为各类的编制和审批提供了法律、程序和技术方面的保障。

  2000年以后,深圳逐渐进入存量发展时代,深圳市率先于全国形成了以《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和《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实施细则》为核心,以配套政策、专项规定和暂行措施为辅的政策体系,为城市更新各项具体工作提供指导。保障了城市的高质量再开发。

  04城市设计最早进行国际招标

  城市对人的意义,不仅是满足生活、事业上的需要,还应潜移默化,满足人的社会探索和对美的期待。只有这样,人们对城市才会有家园的认同。

  深圳重视对城市品质的持续关注与投入。早在1994年即成立了城市设计处,全面管控城市发展的品质。深圳也率先成立公共非赢利机构城市设计促进中心,注重城市、建筑、景观、艺术的协同,营造了年轻而有创造力的城市形象。

  深圳是最早通过国际竞赛获得全球设计资源的城市,并形成了完善的竞赛制度。

  通过成立建设办公室,十余年如一日地持续把控落实设计方案。更新、更系统、更根植本土的公共空间,拉近了深圳人与人的距离。

  通过建立总师制度,保障重大项目的高品质推进。以不断地设计践行城市规划理念,并用设计丰富人的文化体验,培养既珍惜历史、又能够鉴赏现代的深圳人。

  如今,深圳的城市脉理清晰,富于山海意趣,更似一副可阅读的时空画卷。随时间的改变公共网络慢慢细化,使深圳的表情更健康、更让人着迷。

  未来深圳将有更多包容、更宜漫步的街区,更精致、富于体验的国际门户,成为让深圳人更放松、更自然、更认同的城市家园。

  05“来了就是深圳人” 成为深圳精神

  特区建立之初,向全国各地招工,工程师、工人和基建兵很快就集聚深圳,还有更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也都蜂拥而至,短短40年,深圳由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超千万的国际化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化的奇迹。

  21世纪初,深圳民间喊出了“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心声,城市为来深者提供无歧视的“起点公平”,也使得深圳这座移民城市拥有极为包容的社会态度和精神气质。

  在深圳,城市供人生存的层次是丰富的,也决定了发展的机会多;机会的多层次让每个生命都能抓住自己的发展可能性,从而也促使城市生境不断演替和丰富起来,让人性的自由和潜能在这座城市社会中得到释放。

  时至今日,回想深圳城市的成功,剥去经济、政策的要素,事实上就是思想相对开放、自由的人性成功:“抽象的深圳性,即人性”。

  今天,但行前路、无问西东的先锋城市成为了先行示范区,未来定位为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典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和可持续发展先锋:这些正是四十年来,深圳长期坚持的领域,更是未来发力的焦点,城市规划领域概莫能外、并首当其冲。

  我们祝愿即将四十岁的深圳特区永远具有先锋的锐气,朝气蓬勃、一往无前!也希望深圳规划能够坚持前瞻远见,继续注重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以人为本、完善法治,让这座城市成为深圳人热爱的城市典范。

  以上就是建筑界热点频道为大家带来的“深圳特区今日40周年 它何以成为先锋城市?”信息,建筑界热点频道也将持续关注相关建筑行业热点资讯,欢迎关注我们,关注建筑界行业热点~

深圳特区,40周年,先锋城市,规划方案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