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BIM的核心概念是:建立三维几何模型。因为涉及到多参与方信息共享,因此在BIM应用中,BIM标准非常重要。那么中外BIM标准有何差别呢?
BIM标准全知道——全貌图
最近看到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智亮在全国智标委BIM/CIM标准工作组成立会上发表的《反思:可以从国际BIM标准再学点什么》
本期《BIM标准全知道:国内外BIM标准对比》将从以下几点与大家一起交流:马教授演讲总结;作者个人的一点研究和理解。
01 马教授演讲总结
BIM的概念于2002年在美国提出,我国较早的引入了BIM技术,在2008年我国在奥运场馆建设中已经应用BIM。
BIM的核心概念是:建立三维几何模型。在模型中包含非几何信息,实现模型信息的全生命期信息共享。因为涉及到多参与方信息共享,因此在BIM应用中,BIM标准非常重要。
现在我国已发布的BIM国家标准有:《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GB/T51212-2016;《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应用标准》GB/T51235-2017;《建筑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GB/T51269-2017;《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GB/T51301-2018;《制造工业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应用标准》GB/T51362-2019;《建筑信息模型存储标准》,待发布
马教授提出国标制作的过程中,虽然借鉴了很多国际标准的经验,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存在部分问题:
1、编制时间过长,六部标准编制工作持续了8年时间;
2、标准发挥作用有局限性,使用频次不高,难满足用户需求
3、信息共享靠厂商提供的数据格式,并非内容规范,信息共享存在壁垒。
BS的BIM标准核心框架:
其中数据模型标准(IFC标准)最为重要,经过了23年的迭代发展。(而我国目前暂未发布)。
美国国家BIM标准发布历程:
2007:NBIMSV1:全生命期视图、工作范围、方法论、应用案例;
2012:NBIMSV2:基于共识的标准
2015:NBIMSV3:V2的扩展版。
我国BIM标准与国际相比的不足:
未能使全生命周期信息共享理念落地,未能实现基于计算机的信息交换;
对BIM标准的基础重视不够,数据交换标准未先行,使得各应用分册标准没有实质性地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
未建立全面、科学、可扩展的框架。
02 个人研究及观点
从上图可以看出,我国的BIM标准与新加坡、美国、ISO的 设立相对而言比较相似,这与我国国情、借鉴OMINICLASS等组织经验源头有关;
在应用层面,从现有整理的标准看,我国的应用层面较多,但是与其它国家相比差别较大,这与马教授的观点基本一致
交付和编码标准,大家比较类似,只不过据我了解,大部分国外编码标准是直接引用OMINICLASS标准,属于美系国家,大体一致;
IFC标准对比,从国内发布的存储标准(征求意见稿)看,感觉基本上与ISO的一样,可以认为是直译过来。
在国内外BIM标准对比中,我发现最大的问题是对比分析的维度,首先BIM标准应该分成哪些,IFC\IFD\IDM三大核心可以作为一类,但各国标准有的合并有的单列,因能力有限,很难从各个标准里面把相应内容摘取出来做对比;其次,谁能代表国家级?英国、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家有专门的政府组织整理编写发布,但是上述国家以及美国有很多有影响力的大学、组织等同样发布了相应标准,谁做基础、”顶层“我个人比较难判断;
目前整理的100多本标准中,不管是国家、行业、地区级标准。大部分以交付、应用为主。关于数据交互、审核的微乎其微,仅在湖南等地做施工图审查的地区有数据交互审核要求等。
最后笔者个人认为BIM标准还有很多路要走,这条路我想一定要尽快,BIM引入中国也有10几年了,在新的一轮推动中如果仍在应用管理的方向为主,BIM将无法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就永远是MODEL,而非INFORMATION的层级,而这个是最难的,毕竟美国在这块已经走了至少25年了。以上是建筑界BIM频道与您一同关注更多BIM最新资讯,分享更多BIM的研究成果,欢迎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