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频繁的文化交流,瑞丽地区的傣族人理性的将文化与建筑融合,建造出更适宜的居住形式。他们傣族人不断利用自己的智慧,兼收并蓄,因地制宜,创造独具特色的竹楼建筑。
绿树环绕
一碧千里的
云贵高原上
隐匿着一种原始古朴的建筑
依山傍水
鳞次栉比
风格优美
造型独特
它便是竹楼
竹楼主要分布在
云南西部、西南部
是傣族的一种传统民居
又称“傣族竹楼”
傣族人居住竹楼的历史
已有1400多年
《蛮书●名类第四》
茫蛮部落.....楼居
无城郭,或漆齿
皆衣青布裤,藤篇缠腰
红缯布缠髻....
妇人报五色婆罗
其独特的上中下三段式结构
上:屋顶
中:生活区域
下:架空层
独具匠心的的建造工艺
不用一钉一铆
只用竹子搭建而成
成为了西南民居的代表
傣族人为何使用竹子建楼?
竹楼又是如何搭建起来的?
01 起源
远古时代
我国南方的
百越、百濮两大族群
为适应
潮湿多雨
虫蛇兽多
的自然环境
创造出“干栏式”民居
平地立柱起楼
楼分上下两层
上层生活居住
下层架空储物
这种“干栏式”民居
曾遍布南方
随着历史的发展
如今仅在西南地区
被部分少数民族所使用
傣族人作为百越的后裔之一
继承了“干栏式建筑”的布局结构
并在其基础上升级改造
形成各式各样的傣族竹楼
其中以西双版纳地区竹楼
最为典型
西双版纳地处
横断山脉南延部
左右被怒江山脉、无量山脉包围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约占95%平均海拔1700米)
地势多为被高度切割的山原地貌
澜沧江自北向南贯穿全境
形成众多的低地河谷地带
海拔较低
地势平缓
土壤肥沃(平均500-1000米)
傣族人多在此
建楼而居
因地处热带北部边缘
且北部山脉阻挡南下的寒流
南部又有来自
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季风
西双版纳全年高温
降水充足
充足的光照
丰富的水资源
西双版纳植物生长繁茂
其中竹资源更甚
全州大小竹子约60余种
包括高大挺拔的龙竹
小巧秀丽的毛竹
坚硬耐腐的黄竹等
竹子生长迅速
(竹子3-5年成拆
软木25年)
易砍伐
柔韧性与抗压性优异
是出色的建筑材料
傣族人上山砍竹
下山建楼
于河谷间
搭起座座竹楼
修葺墙瓦
劳作一生
02 建造
傣族竹楼是
传统的干栏式建筑
结构简单
施工方便
其特殊的建造工艺
与选材技巧
别具一格
1 建造
建楼前
依据竹楼大小
划出所需区域
并将其修理平整
用细竹确定框架
框架内以
1.5米柱距
3米列距
挖出5~6排
8~10列的柱洞
柱洞底部放入石质柱础
防止白蚁咬食
木柱插入柱洞做架空层
高约1.8~2.5米
其中支撑屋顶的主柱较长
约5~7米
柱上以“穿斗”的形式架梁
梁上铺竹板
形成二层生活空间
二层四周用墙围护
墙体向外倾斜
以榫卯连接屋檐与梁
即可支撑屋檐
稳定结构
又增加屋内空间
竹楼屋顶大都采用
斜梁式结构
上部三角屋架为顶
下部由四块斜屋面相联而成
屋檐出挑约0.8米
由斜墙支撑
下方设置重檐
早期傣族人用藤蔓捆绑的方式
建造竹楼
稳定性较差
经常需要修补
随着汉文化传入
“穿斗”“榫卯”得到应用
竹楼的稳定性远胜当初
2 选材
建楼的竹材
大都选用生长3、4年的老竹
且在秋冬季砍伐
此时的竹子
营养较少
不易生虫
耐腐性较高
使用前放入水中浸泡数日
增强其抗压性
用这样的竹子建楼
可以数年不倒
竹子依用处的不同
品种也不同
柱子与梁
选用笔直挺拔的龙竹
地板和墙
选用更为坚硬耐腐的黄竹
竹碗竹筷竹杯
则选择小巧的毛竹
不同竹子相互搭配
相互交融
一座座古朴优美的竹楼
如雨后春笋般
出现在古老的西南大地上
西双版纳丰富的竹林资源
使竹楼从柱子到屋架
全由竹制
竹子竹节的特性
拼接时产生细缝
利于通风
在湿热的天气下
室内依旧保持凉爽
虽然材料得到升级
但傣族人为不忘竹子的恩赐
仍称其为竹楼
并在构架上
保持传统的三段式结构
傣族人尊重过去
期冀未来
竹楼在不断的发展中
愈发精彩
03 结构布局
竹楼为“三段式设计”
看似简单
在细节上
却蕴含着傣族人
千年的生存智慧
1 三段式结构
西双版纳气候炎热
雨水充沛
且傣族人喜临水而居
因此竹楼所在地域
地表湿气较大
时常发生洪涝
架空层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高出地面数米
湿气无法侵蚀
洪水无法淹没
闲时还可做仓储使用
从下层到二层
须通过一座9级楼梯
过去楼梯的级数
楼梯不设扶手
底部放置踏板
用于置鞋
二层为竹楼的生活区域
由前廊、凉台、正房
三个部分组成
前廊连接楼梯
作为室内外过渡空间
有顶无墙
约有20平方大小
设长凳用于纳凉、歇息
家务、贮藏之用
功能百变
“凉台”位于前廊末端
竹楼南面
不设屋顶
是二层开放空间
类似于现代建筑的阳台
傣族人在此洗衣、晒物
早期傣族盛行纺织时
“凉台”还可作为相亲场所
傣族姑娘在此纺线织布
吸引傣家青年驻足观赏
若情投意合
便是一桩姻缘美事
上层屋顶
分为不等坡两段
上段为歇山顶
为减少暴雨对建筑产生的负荷
坡度设置较大
下段屋檐
为完全覆盖底部空间
提供更多遮阳纳凉之地
坡度设置较小
出挑较深
且多为重檐
屋面采用草排
或方形“缅瓦”铺垫
缅瓦顶部带有凸起
相互层叠形成卡扣
不易掉落
竹楼两段式屋顶的设计
即遮阳又防水
在炎热的西双版纳
为傣族人带来一丝清凉
2 正房布局
正房是二层的核心区域
傣族人的衣食住行
都在这一方天地进行
正房宽敞开阔
用木墙平均分隔成
堂屋、卧室
堂屋用于烹饪、进餐
接待贵客及举办重要活动
是室内活动中心
中央设有方形火塘
供照明、炊事、取暖之用
还可调节湿度
创造适宜的室内环境
自古以来
傣族人崇拜自然元素
信仰自然之神
通过祭祀火塘
祈求“神明”庇佑
这与中原人民
祭祀灶王爷的传统习俗
不谋而合
卧室与堂屋纵向并列
内部无墙 为大通间
不设门扇
用布帘遮挡
室内无床
设“帕垫”席地而卧
(傣族人对床垫的称呼)
帕垫按长幼尊卑的顺序
从内向外摆放
并且“头朝东向”
垂直于屋脊
用纱账分隔
分床不分间的习俗
伴随傣族人千余年
傣族人重视隐私
除亲朋好友与贵客外
其他人不能进入堂屋
卧室更是禁止任何人入内
就连已出嫁的女儿
也不被允许
04 信仰文化
傣族人尊崇自然
信仰鬼神
认为万物有“灵”
于是将信仰具象化
在木柱上刻万物
形成最早的图腾
随着竹楼的兴建
室外的图腾逐渐移入室内
并被“梁、柱”取代
不同的柱被赋予不同的含义
在历史的长河中
融合成奇特的“柱文化”
堂屋的中柱称为“梢浪”
意为“坠落之柱”
傣族人对“梢浪”十分尊敬
不允许人靠近
也不在其上挂置器具
架空层部分也不可拴绑牲口
只有屋中老人弥留之际
才可靠近柱子
沐浴、穿衣
最终等待升天
意为死后灵魂
通过神圣的中柱得到升华
因此又称“升天柱”
卧室中设有“家神柱”
(傣语:梢丢瓦拉很)
下方摆木板
上面放祭品
用于祭祀家神
保护屋中人员
幸福安康
家神柱两侧设有
象征男女的
“男柱”“女柱”
寓意人丁兴旺
除柱子外
傣族人也在竹楼的其他位置
融入鬼神信仰
屋脊两端交叉伸出
称“千木”
象征“住屋之神”
同家神柱一样
可以保护屋中人员
幸福安康
从“千木”
到“梢浪”
傣族人将祈求
安康、吉祥的愿望
寄托竹楼
将崇敬
灵魂、自然的信仰
融入竹楼
一座竹楼
便蕴藏一个民族的历史
05 尾声
不同于一马平川
文化交流频繁的中原
西南十万大山
林木参天
山与山阻塞封闭
一山自成一貌
因地域文化的不同
傣族竹楼也呈现不同的发展
除西双版纳的竹楼外
还有孟连型竹楼
与瑞丽型竹楼
孟连型竹楼
主要分布在孟连地区
最大的特点是
前廊融入正房
形成横向排列的三开间
因正房不容他人轻易进入
于是将楼梯做拐角处理
并扩大转折处平台
用作闲谈、交往
休息的场所
注重隐私的理念
看重交流的需求
傣族人民的居住心态
在孟连型竹楼上
达到完美的协调
瑞丽型竹楼主要
分布在德宏州瑞丽市
因与缅甸隔水相望
境外文化交流频繁
结构上融入了部分境外特点
善用房屋空间
瑞丽型竹楼
用竹篾做墙
将架空层围护
使其成为室内空间
仓库、厨房设于此
瑞丽地区
冬季无严寒
夏季无酷暑
通风需求高于遮阳
因此多设落地窗
上下分开
可单独开启或封闭
频繁的文化交流
瑞丽地区的傣族人
理性的将文化与建筑融合
建造出更适宜的居住形式
从西双版纳型竹楼
到瑞丽型竹楼
傣族人不断利用自己的智慧
兼收并蓄
因地制宜
创造独具特色的竹楼建筑
深远封闭的
十万大山
傣族人尊重自然
创造出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竹楼
成为自己
安身立命的根
信仰传承的叶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
不断繁衍生息
以上就是“还原它的前世今生,为何西南民居多建竹楼”的内容,建筑界知识频道分享更多建筑相关的建筑知识给大家,寻找建筑之美,探索建筑之路,欢迎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