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脱贫攻坚长效机制?代表委员出良策

来源:建筑界编辑:黄子俊发布时间:2020-06-22 09:48:54

[摘要]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脱贫攻坚也是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如何建立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果,与会代表委员纷纷出谋划策。

  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防止或减少返贫、建立稳定脱贫机制、切断贫困代际传递将成为写好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的主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要坚持现行脱贫标准,强化扶贫举措落实,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健全和执行好返贫人口监测帮扶机制,巩固脱贫成果。脱贫攻坚也是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如何建立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果,与会代表委员纷纷出谋划策。

  “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民建黑龙江省委主委、黑龙江省副省长孙东生表示,据各地初步摸底,已脱贫9300多万建档立卡人口中,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近300万人存在致贫风险等,脱贫攻坚任务仍然很艰巨。

  包扶责任不能摘,“扶上马”后“送一程”。孙东生建议,虽然目前摘帽出列无悬念,但只能说贫困群众已被“扶上马”,要保持脱贫稳定并向致富迈进,还得尽心尽力再“送一程”。应坚持责任常抓不懈,长期坚持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责任制,坚持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继续动员和调动各级干部及资源全力攻坚,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

  脱贫产业要稳定,“授人以渔”是根本。孙东生认为,物质帮扶“供一饥供不了百饱”,发展产业才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产业扶贫应持之以恒,找准产业链发展关键环节,做大做强提升核心竞争力,紧盯市场、紧盯需求,树立品牌意识,不断延伸精深加工链条,将产业链做长、做深、做强,促进三产有机融合,带动更多农户嵌入产业发展,让农户广泛受益。

  “四看四确保”夯实脱贫根基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滁州市市长许继伟介绍了今年当地脱贫攻坚收官战的有关经验。滁州市抱着“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决心和勇气,开足马力、扎实攻坚,通过“四看四确保”,夯实脱贫根基。

  一看扶贫产业实不实,确保产业发展有基础。出台《2020年农业特色产业项目实施意见》,规范项目运转,加强项目实施指导和服务,根据本地实际,瞄准特色种养殖业、农林产品加工业、手工业、休闲农业等高效特色产业,推出一批自种自养、入股分红、务工就业、资产租赁等到村到户产业扶贫项目,切实提高项目实施质量。

  二看贫困就业稳不稳,确保就业增收有成效。通过线上找岗、产业稳岗、公益创岗等多种手段,促进贫困群众就业,全市有劳动力的贫困人口68567人已实现全部就业。

  三看项目基地建未建,确保项目带动有希望。加强项目调度力度、规范项目管理、加快资金支出,通过项目持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四看“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牢不牢,确保基本生活无忧。持续开展问题排查、动态清零,确保贫困学生“有学上”、贫困群众“有安居”、安全饮水“有保证”、患病就医“有保障”。

  建立完善返贫预警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河北省委副主委、河北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杨玉成表示,既要立足当前,更要谋划长远,全力以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同时,要在建立完善防范返贫机制上下功夫,防止边减贫、边返贫,坚持精准“扶贫”和防范“返贫”两手抓、同促进。

  杨玉成建议,建立完善返贫预警机制,对现有脱贫人口和贫困边缘户进行动态监管和预警。

  一是用好现有脱贫数据库。用好建档立卡信息和第三方监测评估成果,对脱贫户、贫困边缘户精准分类,对收入和家庭状况进行风险评估,用大数据为返贫预警提供技术支撑。

  二是做好跟踪回访工作。建议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将各级扶贫机构变为防贫机构,跟踪回访脱贫户和边缘户,建立监测台账,对收入水平仍不稳定、出现重大变故的给予预警,对已经实现稳定增收的适时调出,实现能进能出、动态管理。

  三是建好分级预警管理制度。对脱贫对象分类管理,根据严重程度由高到低分为A、B、C三类,分类施策帮扶,对人均年收入超过脱贫线5%的脱贫户和贫困边缘户纳入A类,给予重点关注;对超过贫困线10%、20%的依次分别归为B类、C类,给予相应措施帮扶,使其尽快稳定致富。

  兜底扶贫解除后顾之忧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副主委、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巡视员李云才说,从调查研究看,扶贫对象有五怕:怕政策变、怕扶贫工作队走、怕产品卖不掉、怕收入无来源、怕“天灾人祸”。这反映出在精准脱贫后防止反弹、让高强度扶贫持续有效、提供制度性保障、防止不确定客观因素影响等多个方面,需要后续精准有效的措施。为此,李云才建议实行兜底扶贫。

  精准脱贫后,一般仍有1%~2%的深度贫困户需要兜底扶贫,同时扶贫对象有一定的动态特征。所谓兜底,就是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政策支持,构建制度保障体系,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小孩就学、基本医疗、大病救助等困难救济。精准脱贫后的兜底扶贫制度设计并非养“懒人”,而是构建社会的扶贫济困救助保障体系。

  李云才表示,兜底扶贫要与解决一般性困难相区别,要与通过自身努力即可解决的困难相区别,避免扶贫对象之间因贫困程度存在差异、非扶贫对象与扶贫对象困难相近导致心态失衡。精准扶贫要努力打造“带不走的工作队”,充分发挥扶贫对象的主观能动性,让政策“四两拨千斤”。构建强有力的基层组织,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构建农民生产生活较为稳定的保障体系。

  “扶志”与“扶智”相结合

  全国政协常委、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民盟中央原副主席、广东省政协原副主席温思美表示,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各地脱贫摘帽捷报频传,但这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稍有懈怠就可能出现反弹,导致扶贫工作被打回“原点”。调研发现,一些地方过于依赖“外力”脱贫,返贫风险尤为突出。

  温思美建议,应完善贫困退出机制,增强反贫困的能力和机制建设,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将脱贫攻坚的努力转化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要改进帮扶方式,在“扶志”上下足功夫,坚持不懈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坚持“扶志”与“扶智”结合,确保脱贫攻坚成果长期可持续。

  温思美认为,教育是阻断贫困人口代际传递的关键。贫穷会影响父母送子女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影响贫困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和耐性。因此,应进一步完善教育相关政策,出台针对贫困家庭教育的奖励措施,解决贫困家庭子女上学的后顾之忧。

  突破乡村人才瓶颈

  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人才是关键。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潜山市黄铺镇黄铺村党委书记王绍南建议立足实际,从多个层面统筹解决。

  一是加大驻村人才下派力度。参考脱贫攻坚安排“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模式,解决乡村振兴人才问题。

  二是引导农业院校学生到村任职。建议出台支持政策,同时解决好晋升通道问题,让大学生愿意到基层来。

  三是强化农村本土人才培训。整合现有各类涉农培训资源,选择有条件、有典型意义的村,将培训阵地前移到村,将实训基地建到田间地头,提升培训效果。

  四是稳定村级干部队伍。参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标准,加大村干部养老保险保障力度,定期开展机关事业单位招考,选拔优秀村干部,将村干部在村工作期间计算工龄,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吸引年轻人进入村“两委”,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脱贫攻坚也是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如何建立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果,与会代表委员纷纷出谋划策。建筑界热点频道也将持续关注更多脱贫攻坚相关行业热点新闻,欢迎关注我们,关注建筑界行业热点~

建筑热点,脱贫攻坚,长效机制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