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上海移动临港IDC研发与产业化基地项目二期工程是2019年8月临港新片区成立以来开工的首个大型数据中心,项目建起一套5G智能监控中枢系统,不仅抢回失去工期,还解决了劳动力匮乏的难题。
中国正在加速推进5G建设,目前,中国移动5G基站数已经超过8万个,5G套餐用户数已达1000万。由中建八局承建的上海移动临港IDC研发与产业化基地项目二期工程,是中国移动七大一类国际数据中心之一。建成后将是上海乃至中国移动用户访问外网的枢纽站,也是连接起中日、中美两国互联网沟通的中国移动首根5G海底电缆的大陆登陆点。
驱车赶往项目的路上,除了淡淡海风的味道,工地君感叹短短几年,临港这块开发区发展如此迅速,项目周围的植被绿化疏密有致。据项目成员介绍,工程是2019年8月临港新片区成立以来开工的首个大型数据中心,整个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提供3万个机架的装机能力,环保程度高,可以高效满足行业需求。
迎接工地君的都是些年轻的面孔,项目成员基本都是90后,整个团队带给人的感觉也是充满了活力与朝气。
因为疫情影响,项目至少耽误了2个月工期。为了把工期抢回来,项目团队提出了两个机智的策略。
1.调整原本施工方案,做到永临结合
将室外总体工程穿插到地基基础工程和结构工程之间,道路、地下管线、绿化工程和基础工程同步施工。
▲提前铺设永久性道路
比如,在工人生活区,提前铺设好永久性道路,并开始排水、消防管道的施工作业;提前施工绿化配套,把树先养起来,还可以减少扬尘,这样也能尽量减少二次投入。
▲工人生活区
工地君看到,工人生活区的板房已搭设了大半。未来还将在这里为他们开辟一片农田,在放工休息的间隙,种田种菜,重归田园生活。
项目食堂也正在搭设,没过多久工友就可以吃到自己工地热乎的饭菜啦。
▲正在建设的员工食堂
这个项目共包含7个单体建筑,部分场地正在做挖土,部分已开始做地上结构。在7个单体建筑中,施工进度最快的是8号楼,也将在今年年底率先交付。楼高4层,单层面积7000平方米。目前正处于基坑施工阶段。
▲预计2020年底竣工验收的8号楼主体建筑
另外,项目基坑创新性地使用了砖胎模与板胎模相结合的模式,除传统的砖胎模外,项目还引进了新专利技术板胎模。相比砖胎模,板胎模省去抹灰,简化了施工工序。可以感受到,项目的每个人都集思广益在每个小细节上面优化方案来缩短工期。
2.设立5G智能监控中枢,高效监控
近年来愈加严峻的“用工荒”,加之今年初的疫情,劳动力紧缺是不得不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项目研发小组在工地上建起一套5G智能监控中枢系统,不仅能抢回失去的工期,还解决了劳动力匮乏的难题。
▲未来的5G智慧建造大脑中枢系统指挥部
(悄悄告诉你:别看这个这个钢板房平平无奇,未来的工地5G智慧管控大脑就将安装在这里。)
这个智能监控中枢使用的是5G网络,因此能做到高效,零延时。据悉,这套系统有4大创新。
1、原先的塔吊监控系统存在延时、不够精准的问题。而由于5G传输速度快,塔吊可视化就能实现零延时,并能将误差缩小在30厘米的安全操作范围内,达到精准定位。按照这个工地的情况,普通的塔吊作业需要配备2个班组,6名工人。现在省去了指挥,一个人可以同时操作5-6台塔吊,只需2名操作司机就可以完成。司机通过可视化图传功能,监控360度覆盖的可吊装范围。
▲进程可视化
2、有无人机识别系统,无人机会定时定点在工地巡航。将人员信息录入后,无人机就能捕捉到工地上的违规现象,能及时提醒,节约管理人员成本。
▲无人机识别系统巡航
3、能做到精准测温,随时随地反馈项目人员体温,进行安全监测。
4、拥有高支模的监测系统,通过系统5g芯片,计算支模的荷载能力,识别安全隐患。
▲事件识别、影响分析、自动干预
项目经理王国君自信地说:“项目原定于2021年9月30日完工,凭借我们的智慧,能将完工日期提前至6月30日,整整省下三个月的工期。”他们一边研发一边推动项目进度,使这个项目成为了临港片区的新试点,也为未来的在建项目探索出一条降本增效的“高速路”。
5G新基建、海底光缆,上海移动临港IDC研发与产业化基地项目二期工程覆盖了众多建设热点,通过5G智能监控中枢解决劳动力匮乏难题,抢回失去的工期。建筑界建筑施工频道分享更多像上海移动临港IDC研发与产业化基地项目二期工程这样的优秀设计建筑案例,寻找建筑之美,探索建筑之路,欢迎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