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疫情防控新形势下,建筑设计也要随之改变策略。本文以一般民用建筑为研讨对象,从国内外概况、应对策略、技术措施三方面探讨应对流行性疫病的建筑设计策略,一起来学习一下。
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们在城市公共环境治理方面还存在短板死角,要进行彻底排查整治,补齐公共卫生短板。及时总结疫情防控的经验、优势,认真检视过往工作的失误、不足,深入研究应对策略、措施,现在正当时。本文试着从国内外概况、应对策略、技术措施三方面探讨应对流行性疫病的建筑设计策略,研讨对象为一般民用建筑,不包括医疗卫生等专业性较强的建筑类别。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体系
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国际方面,以美国为例,其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体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强调部门协作、注重规划过程、重视技术工具,价值导向上将防灾目标与行动高度契合,并建立动态持续的更新机制。但从实际应对2001年以来的炭疽危机、SARS流行、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效果来看,美国的公共卫生应急反应体系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在国内方面,目前我国卫生防疫类法律法规主要针对食品安全、疾病控制等专业领域。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标志着我国城市综合防灾的专业技术体系构建步入正轨,为相关技术体系的编制、实施与评估提供了有力依据。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国家和地方紧急出台了若干针对应急医疗建筑、办公等场所的防疫措施、标准,一定程度上解了“燃眉之急”。然而,我国现行的规划与建筑相关的卫生安全相关法规,并没有应对流行性疫病的策略和措施,民用建筑设计中应急救灾、卫生防疫、防爆防化等方面的要求几乎是空白。
应对疫病的建筑设计可
“纵横双向”
在顶层设计上,应对流行性疫病的建筑设计策略体系可以采取纵横双向的框架结构,即纵向贯穿,建立并完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等多层级的行政法治体系,自上而下进行规范、指导、监督、约束;横向协同,建立并完善设计、建设、管理三位一体的专业技术体系,设计上规范标准、建设上健全措施、管理上积极引导。在构建原则上,专业技术体系可参照“分级分类、科学创新”的原则构建,对于不同类型的建筑,根据与公共卫生安全的关系疏密,执行不同级别的技术标准。对新建建筑(增量)与既有建筑(存量)应区别对待。
对于与公共卫生安全关系密切,特别是流行性疫病发生、传播风险较高,危害程度较大的公共建筑及场所,如大型超市、农贸市场、公共食堂等,采用A级标准。对于与公共卫生安全关系密切,特别是流行性疫病发生、传播风险较高,有一定危害程度的居住类建筑,如集合住宅、公寓、宿舍等,采用B级标准。对于与公共卫生安全关系密切,特别是流行性疫病传播风险较高、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及场所,如各类大型场馆、交通场站、教育设施等,采用C级标准。其他建筑或场所,采用D级标准。
充分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医疗技术、信息技术等,创新设计、规范建设、科学管理。补充、完善相关配套指标、设施标准,在城市、街区、建筑乃至功能单位、居住套型的各个尺度层级,编制明确具体的应对流行性疫病的指导原则和技术措施。
对于防渗漏、易清洁、抗抑菌、防感染等相关技术或产品,特别是在上下水管道系统、通风系统等相关产品或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对于特别类型、功能重要的建筑,研究、制定相应的“免疫建筑”技术标准。
参照应对疫病策略
分类分级进行建筑设计
根据建筑类别性质、人员密集程度及各类场所对公共卫生安全关系权重,参照应对流行性疫病的策略原则,可分类分级草拟建筑设计措施体系,下面主要针对民用建筑卫生防疫设计“通用措施”与“加强措施”的各项控制要素,进行简要探讨。
通用措施。所有与公共卫生安全关系密切的民用建筑,均应采取应对流行性疫病的通用措施。
在空间形态方面,合理布局建筑组群形态,营造良好的自然通风环境,应根据各地常年主导风向、城市功能布局等因素综合确定建筑朝向。建筑间距应依据各地日照标准适当提高,以增加日照时长和质量。建筑形态应考虑科学合理的建筑体型,有效利用外部风环境,促进气流引导、对流通风、表皮预热等被动式机能,改善建筑室内物理环境质量。
在功能布局方面,平面布局应注意洁污功能分区、交通流线组织,尽量避免狭窄、日照和通风条件不良的“空间死角”。门窗位置应有利于房间通风换气,注意合理利用风压,减少涡流区。集合住宅不宜采用内天井式和深凹槽型平面。塔式住宅和一梯多户的住宅户型,应明确空气流通通道;单一朝向的户型应采取自然通风构造措施。
在出入口方面,实行封闭管理的城市功能单元,出入口应采用智能化门禁系统,宜配置无接触式出入门禁系统、紫外线自动消毒装置或其他消毒设施。建筑出入口宜设置人流疏导指示标识,采取出入口分离措施。此外,建筑门厅(含车库)宜设人脸识别或其他智能化门禁系统,门内宜设置低位脚触式或声控开启装置;有条件时宜设脚垫消毒、紫外线消毒、远程红外线体温检测等装置或设施。
在电梯间方面,电梯竖井顶部应设置排风设施,以保持电梯轿厢空间的空气质量。电梯日常运行控制宜采用声控设备,降低接触式感染风险。所有居住建筑电梯均应符合无障碍要求,担架电梯应满足住宅规范的要求。居住楼梯间应优先采用自然通风方式,公共建筑楼梯间宜采用自然通风方式。大型公共建筑不应采用剪刀梯的楼梯形式。楼梯扶手应采用易清洁材料,楼梯踏步应采取防滑措施。
在建筑通风方面,人员密集场所宜采用自然通风方式;采用集中式空调系统时,新风口应设置于建筑顶部。有条件时,人员密集场所宜配置空气净化装置(新风机),应定期清洗更换空净集尘过滤部件;住宅户内宜配置通风系统,满足关闭门窗时的通风需求。地下建筑或设施的进、排风口应高位(距地高度2.5米以上)设置,或采取有效的防护遮挡措施。
在装修材料方面,应优先选用抗菌、绿色、环保、易清洁的新技术材料。各类卫生洁具应采用易清洁的材料,方便清洁消毒。水龙头应采用不锈钢等防锈、易清洁的材料,水龙头开关应采用自动感应开关或高位球型转动开关。各种用途的作业平台台面应采用抗菌、易清洁的材料。
在配套设施方面,我国现行专业法规中,部分类别的民用建筑配套设施已包含防灾防疫应急措施,但仍未成体系、未全覆盖。因此,建议民用建筑配套设施应增设“防灾防疫应急设施”。根据国内外经验,有必要增加的防灾防疫应急设施主要包括: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防疫站点、应急防疫隔离设施等。有必要进行应急改造、“平疫转换”的配套设施主要包括:社区医疗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卫生站点等。
加强措施。从加强措施角度来看,在食堂、餐厅方面,食堂和餐厅宜采用自然通风方式。就餐空间(含小餐厅)应设置相对独立的洗手池、消毒设施。水平污水管不应穿过餐厅、厨房,不应采用明沟排水方式。应采取防蝇鼠虫鸟及防尘、防潮等技术措施或装置设施。应单独设置专用房间存放卫生清洁器具。
在公共卫生间方面,室内公共卫生间出入口形式应优先采用具有防视线干扰作用的无门通道。母婴室出入口应单独设置,不应与公共卫生间共用。公共卫生间宜设置专用前室和专用清洁间,应采用自动感应冲水或脚动开关冲水装置,宜采用集中管道井形式,应优先采用自然通风方式;应防止对上下楼层的空气污染,窗口上方宜采用整开间出挑大于等于0.6米的密闭挡板隔离。公共卫生间出入口宜设置脚垫式消毒、紫外线消毒等装置或设施。隔间分隔挡板宜采用通高密闭做法,防止疫病交叉感染,当采用半高隔间挡板做法时,底部不应留任何空隙,且隔间挡板高度不应低于2.2米。卫生间隔间内应设置扶手、纸筒架、挂衣钩等人性化设施,宜设置小型洗手池或水箱连体式洗手池。使用中水水源的场所,应在显要位置设置防误饮、防误用警示标志。
在住宅玄关、厨房、卫生间方面,住宅玄关宜形成简易封闭的空间,应考虑换洗、清洁、消毒等功能及装置设施的预留条件,宜设置洗手池,以满足新的洁污分区要求。厨房、卫生间应优先采用无内天井、无深凹槽的平面布局,当采用深凹槽、内天井平面布局时,应在外窗洞口、排风口处考虑防空气污染措施。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时,应防止层间污染,对外门窗洞口上方宜采用整开间出挑净尺寸不小于0.6米的水平密闭挡板,或利用空调隔板等密闭水平隔板作层间隔离;凹槽内的水平密闭挡板出挑净尺寸不小于1米。厨房、卫生间不应通过公共走廊间接采光、通风,厨房门或送菜流线不宜位于或穿过玄关、储藏室等污染性空间。厨房、卫生间应优先采用不降板同层排水系统,所有贯穿楼层的竖向管道应采用管道竖井隔离。卫生间平面功能分区宜洁污分离、干湿分离。厨房应取消油烟排风竖井系统,采用同层直排室外系统及设备,外墙宜设机械通风设备,以实现日常、特别是冬季强制排风功能。卫生间应取消竖井风道系统,优先采用自然通风方式。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卫生间,外墙宜设机械通风设备;无自然通风条件的应采用水平风管同层直排室外方式,应设自动排风及止回设施。
看完上面的描述,大家有没有对疫情防控形势下的建筑设计策略探析有了更多了解啊?以上便是疫情防控形势下的建筑设计策略探析的介绍,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建筑界建筑知识频道分享更多疫情防控形势下的建筑设计策略探析相关的建筑知识给大家,寻找建筑之美,探索建筑之路,欢迎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