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风水之明十三陵风水图解

来源:建筑界编辑:黄子俊发布时间:2020-04-07 16:12:41

[摘要]   要说古代建筑风水,那就一定要去北京看看,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作为历代朝代的“驻点”自然会有很多的风水上的讲究,明代十三陵就是其

  要说古代建筑风水,那就一定要去北京看看,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作为历代朝代的“驻点”自然会有很多的风水上的讲究,明代十三陵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明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陵寝,如今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明十三陵的风水图解。

建筑风水

  1、明十三陵大区风水总览图

建筑风水

  2、明长陵落脉图

建筑风水

  3、明长陵落脉、结穴及水法图

  尽管风水的内容越来越复杂,其中不乏荒诞无稽的说教和蛊惑人心的骗局,但在它的合理思想指导下,在中国历史上确曾出现过许多优秀的建筑作品。北京昌平明十三陵和皖南徽州地区的村镇就是其中的典范。

  十三陵始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为了求得吉祥的墓地,明成祖命江西风水师在昌平境内找到了这一片山地,经朱棣亲自踏勘确认后并封为“天寿山”。以后的十二代明朝皇帝也相继把陵墓建造在这里,在具体确定他们的墓址时,都有风水师参与其间。

  十三陵所处的地形是北、东、西三面环山,南面开敞,山间众溪汇于陵前河道后,向东南奔泻而去。陵前6公里处神道两侧有两座小山,东为“龙山”,西为“虎山”,符合东青龙、西白虎的四灵方位格局,用风水理论来衡量,天寿山山势延绵,“龙脉”旺盛,陵墓南面而立,背后主峰耸峙,左右“护砂(山)”环抱,向南远处一直伸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开阔。陵墓的“明堂”(基址)平坦宽广,山上草木丰茂,地脉富有“生气”,无疑是一处天造地设的帝陵吉壤。人们由大红门一路向内,可以领略到各陵建筑和雄伟山势和谐统一结合在一起所产生的感人效果。

  明十三陵作为国家级的旅游景点,风景确实好作为皇家陵墓缺者甚多

  一、龙的形与势俱佳,但山体裸露,何以聚气。葬书云:“势如重屋,茅草乔木,开府建国”。显然,山必有郁郁葱葱的树木和茂盛的杂草,由表而及里,得知其龙脉必有旺盛之“生气”,才可点穴,此一条必是寻龙乘生气之根本。山有五不可葬者:“气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明十三陵的天寿山,山体无土裸露,水由土聚,气随水生,山形陡立,何以聚土,五百年前也不见得树木茂盛。

  二、“葬书”云:“玄武不垂直聚尸”明十三陵的康陵就为玄武不垂。

  三、“葬书”云:“风水之法得水为上”明十三陵的水来至坐山天寿山,水源太短,查看下游的老河床有十多米宽,五百多年前春季的桃花水和汛期雨季,水流还是非常大的,且水流缓慢,因地势平坦。

  十三陵是一个天然具有规格的山区,其山属太行余脉,西通居庸,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不仅是陵寝之屏障,实乃京师之北屏。

  明末清出着名学者顾炎武曾写诗描述这里的优胜形势:“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这一优美的自然景观被封建统治者视为风水宝地。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建筑风水

   明十三陵,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陵又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陵墓规格大同小异。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陵与陵之间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英国城市规划家爱德蒙培根也高度评价了明十三陵的艺术成就,他指出:依山而建的陵墓建筑群的布局“它们的气势是多么壮丽,整个山谷之内的体积都利用来作为纪念死去的君王。”他们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明陵建筑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
  (一)若平民用之有余,帝王之葬用之不足矣。
  (一)十三陵风水为何难保大明昌盛?

  十三陵始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为了求得吉祥的墓地,明成祖命江西风水师在昌平境内找到了这一片山地,经朱棣亲自踏勘确认后并封为“天寿山”。以后的十二代明朝皇帝也相继把陵墓建造在这里,在具体确定他们的墓址时,都有风水师参与其间。

  十三陵所处的地形是北、东、西三面环山,南面开敞,山间众溪汇于陵前河道后,向东南奔泻而去。陵前6公里处神道两侧有两座小山,东为“龙山”,西为“虎山”,符合东青龙、西白虎的四灵方位格局,用风水理论来衡量,天寿山山势延绵,“龙脉”旺盛,陵墓南面而立,背后主峰耸峙,左右“护砂(山)”环抱,向南远处一直伸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开阔。陵墓的“明堂”(基址)平坦宽广,山上草木丰茂,地脉富有“生气”,无疑是一处天造地设的帝陵吉壤。人们由大红门一路向内,可以领略到各陵建筑和雄伟山势和谐统一结合在一起所产生的感人效果。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

  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该陵园建于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

  明代时,于途中的沙河镇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桥”。在镇东,则筑有壮丽的“巩华城”。该城原为嘉靖皇帝祭陵时中途休息的行宫,现仅存遗址。

  【结束语】明十三陵无疑是建筑风水中的经典之作。所利用的风水学知识也是一时半会我们理解不了的。但是也不妨碍我们对它的赞叹。

风水,古代,建筑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