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引言 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注重水利工程建设,却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利工程建设通过改善自然环境结构,固然可以提高农业产
引言
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注重水利工程建设,却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利工程建设通过改善自然环境结构,固然可以提高农业产业的抗灾能力,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但是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长此以往必然会引发更大的自然灾害,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这个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时代,应将此项事业渗透到各个领域,兼顾水利工程建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平衡。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是人类改善生存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弊共存,我们应该用辩证的角度视之。具体而言,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影响生物多样
在人类与自然构建的生态环境中,生物多样性是其主要特征和规律。所谓的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有生物物种及其变异形成的生态系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日渐频繁,严重影响了生物多样性。水利工程建设作为改造自然工程项目之一,淹没了大量的森林草地,破坏了多样生物的生存环境。具体而言,我们可以根据生物陆生与水生的分类,就水利工程对生物多样的影响进行分析。其中,水利工程建设能够对陆生生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主要成因包括库区淹没、气候变化、土壤盐碱化等,能够影响生物的种类、结构以及生存环境等。水利工程的兴建,减少了大片陆地面积,很多生物在的栖息或觅食面临危险。而水利工程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多偏向于有利,因为它增加了沿岸湿地、沼泽面积,为水生生物的生存与繁殖创造了良好条件,有助于增加此类生物的种类和密度。同时,水利工程建设还改善了周边空气湿度,减少了森林火灾的发生概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周边防火等级。
(二)影响水文系统
水利工程建设会对水文系统的各个相关要素产生影响,包括水流速度、河流温度以及水域深度等,可能会改变整个所处地区的水文状况。假如河道两侧铺筑的透水能力较强,很容易引发两侧渗漏的现象,与之毗邻的地区地下水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问题。而且,水利工程建成之后,其流入和流出水之间还会存在一定的温度差,其库内存水的水质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可以说利弊俱存。简言道之,水利工程建设使得水位被整体提高,其内部流通的水流速度相对减缓,这样很容易造成污染物的阻塞,不利于污染物的消除。但是,同时水利工程建设也延长了水源的运输距离和存储时间,其中所蕴含的氧气量会有所增加,水体资源的容量也自然得到了丰富和提升。大量储水还增加了单位面积的水压,能够对岩石裂隙或断裂面产生润滑作用,改变了地应力平衡状态,极易引发地震灾害,严重损害了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关于三峡水电站周边的地震灾害报道不断增加,这无疑印证了这一论点。
(三)影响气候变化
水利工程建设改变了原有的地质环境,库区与空间的接触面由陆地变成水流,相互间的能量转换方式和强度都发生了相应变化,进而导致局部区域内的气候变化。经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一般在冬季深度达到7米及以上的水库平均气温较之陆地高,而夏季则会发挥一定的降温作用,尤其在干旱地区这种温度差异十分明显。在高原地区则会出现增温效应。除此之外,水利工程建设还会对降水产生影响。在高温的作用下,水利工程的储水会进行蒸发,提高了空气湿度,能够产生降水增加正效应。另外,在气流的带动下,水域内风速加大,产生下沉运动,从而产生降水减少负效应。同时,水温的差异变化,相较于陆地大气层结构稳定,不利于对流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降水减少负效应。对于干旱的地域而言,影响其降水的因素集中体现为水汽来源和空气湿度,其较之陆地大的空气湿度特点,决定了此区域具备更加有利的降水条件,因而无论冷季还是暖季水利工程建设都会产生降水增加正效应。由此看来,水利工程建设对局部气候的影响,改善了人类的居住、生产环境。
二、水利工程建设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弊俱备。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利工程建设价值,同时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是该项工程研究的重要议题。作者提出了以下几种建立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整体的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发展
我们并不否认水利工程建设创造的价值,但是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秉持兼顾有机发展的理念和原则,制定完善的实施计划。水利工程建设对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实践过程中要兼顾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正确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推动两者的和谐发展。要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意识,加大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认真分析周边生物的生存需求,做好一系列的防护措施。尤其要注重对水利工程建设区域内生物栖息及繁衍环境的保护,在施工条件允许范围内尽可能选择环保行材料。同时,还要注意避开水生物迁徙或产卵的产地,尽量保留陆地生物的多样性,从而维持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在此过程中,还要建立合理、完善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包括水文环境、地质环境、气候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从科学的角度有意识地避免水利工程建设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的引导,深刻认识到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互存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和目标。
(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经实践数据显示,水利工程建设难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全面保护,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补偿机制,以尽量降低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虽然自然环境本身能够对水利工程建设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发挥一定修复作用,但是依然离不开人类活动的参与和介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最佳修复。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水利工程建设初期就要预判其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补偿计划,明确其主体和范围。环境保护相关部分则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切实监督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实施效果,并作出进一步的完善和创新。水利工程建设单位则需要整合所有资源,合理地分配出其中应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部分,保证此项工程资金到位,帮助建设地域恢复甚至优化原有生态环境平衡。在水利工程建设实践的过程中,部分影响因素是无法预判或避免的,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无法得到根除。这就要求相关单位兼备经济发展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建立两者之间的和谐互动关系,转弊为利,使之更好地服务人类。
三、结语
总而言之,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必须正视。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作出的相关研究可能存在不足。因此,作者希望业界其他学者持续关注此项研究,深度剖析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充分发挥其中积极部分,有效避除消极部分,从而使水利工程建设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上达到平衡,使之在造福人类方面创造和发挥更大的价值,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