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性的武汉近郊农村住宅改造研究

来源:建筑界编辑:黄子俊发布时间:2020-03-24 15:20:57

[摘要] 第 1 章 引 言1 1 研究背景我国是一个人口基数大的农业大

第 1 章 引 言

 

1.1 研究背景

我国是一个人口基数大的农业大国,农业一直处于产业分布的核心地带,在今天,农业农村农民依然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如今工业的发展让以农业为基础的乡村体系出现复杂的变化,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我国经济增长、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产业转型的表现方式之一,然而在这过程中,出现了农村房屋大量空置的现象。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流向城市,老弱妇孺守门空望,土地荒芜、耕地流转减少、环境污染恶化等问题大量滋生,医疗养老、教育以及文化等系统都收到了考验。1979 年以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推进,传统乡村模式发生历史性变革,对农村居住环境、生活方式是一次急剧的改变,由此引发诸多的新现象急需人们在探索中解决。中国农村建设普遍存在着资源浪费、环境质量差、地方特色缺失的问题,乡村建设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而住宅更新改造是乡村建设过程中,发展旅游产业、创意农业、城乡互动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村既有住宅建筑面积比例极大,因此在新农村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地改造既有建筑,结合不同地区的情况,该地区和发展阶段的特点,例如人口、资源、技术、传统习惯、收入水平、产业结构等,建立一个合理的改造策略。针对地域性的乡村建设是一个文化植入和更新的过程,立足于地域性的乡村建设意为打破地方发展桎梏,拒绝经济利益化的盲目跟风和急于求成,对本地区流传下来的特色文化进行再探讨和重新植入。近年来在各地纷纷开展的传统民居保护和更新也是乡村地域性建设的一部分,已逐渐建立起一些独具特色的乡村风貌。但目前我国的农村改造建设尚未有一个合理的模式和技术手段,政府投资引导下的建设机制难以调动村民的参与和专业人士相协调,难以落实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且难以建立长效机制。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在世界各地,率先进行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出现过工农业发展失衡、城乡收入扩大等问题,尤其是日本韩国,对于乡村的特色问题都有过对应的措施和实践,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对我国乡村的现代化建设有一定的推动和启示作用。Jean Hillier 等(2002)对澳大利亚农村住房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和住房与区域发展政策之间的关系,认为适合的住房与经济社会发展同农民的社会福利是有关联的,而由于教育及经济等发展较慢,在农村地区实行仍有一定距离,同时相关的基础设施及服务对农村非常重要,而这些在农村都较为缺乏。[1]。一些学者指出了由于农村住宅过度开发所产生的问题。就是在一定程度长促进了就业的同时也造成了房屋空置率增长[1]。国家在指导村镇住宅发展的时候重视规划的引导性,并在设计中突出了地域文化。19 世纪初期,德国开始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主要集中在基础公共设施的建设上,但却导致了乡村诸多历史性建筑快速消失,乡村特色消失殆尽。到 20 世纪 80 年代时,进行了“我们的乡村应更美丽”行动,保留乡村的原始机理,布局结构和原本的风格,更新改善后的村庄成为了具有自身特色和自我发展潜力的村落[2]。美国于 1984 年在马萨诸塞州设立“乡村中心”,负责研究农村面临的特殊问题。他们编制关于乡村规划的指导册子,说明了如何进行创意性的规划建设,以及如何实现保持乡村特色的目的,在建设中帮助村庄选定合适建房的地块和值得保留的村镇风貌部分,定期举行乡镇规划效果的研讨会,发行乡村景观特色及规划、设计的杂志[3]。同我国农业情况相似的日本在 60 年代后,进入乡村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人口外流情况严重。于是在 70 年代开始了“造村运动”,主要解决地域过疏、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农业生产下降等问题。并以“一村一品”为主要内容,以农业特色产品为主体,并注重融入文化创意元素,融传统民俗与现代农业为一体,振兴衰落的传统文化,提升农村精神文化内涵[4]。

..........

 

第 2 章 近郊农村住宅地域性改造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美丽乡村建设和特色小镇培育

美丽乡村(beautiful village)通常指,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文明相协调的,人居环境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宜业的乡村。2012 年,我国首次提出“美丽中国”这个新的概念,同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需求,并在随后的工作中开始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要内容改革试点村镇。美丽乡村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意义:一是自然与社会的层面,二是生产、生活与生态相关联的层面,三是人居环境的层面。美丽乡村的核心是建立当代农民对现代生活品质的新诉求,既不是回归农耕时代,也不是建设者个人的意志和喜好,而是从生长的地方寻求文化资源,以乡村文化重建为主旨,既要考虑到功能的舒适性,也要考虑到建筑形态的适宜性。特色小镇指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镇”,它并非行政区域或单元,而是以创新为构成因素,以构建特色产业和产业文化为核心,经济元素多样化融合的新型经济形态。特色小镇是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进的建设政策,国家对此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指导,国家发改委在 2016 年《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以及《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建村[2016]147 号)等。10 月 14 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了第一批特色小镇名单(共 127 个),由此开始了在全国范围内的特色小镇培育工作,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其建设领域涉及旅游、经济、教育文化等多个方面。整体看来,特色小镇培育是我国目前阶段大力推进的建设政策,其主要目的是开拓企业成长空间,树立城镇特色品牌,实现镇企互利共赢;增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培育的重点是产业发展和城镇功能提升。

...........

 

2.2 地域建筑相关概念

当代建筑地域性的概念是从现代性和全球化的概念中发展演化而来的,他们是紧密联系且并不完全相对的一组概念,建筑地域性又与传统、乡土、建筑的民族性等概念相关联。每个学科范围内,对于地域性的界定都有所不同,在建筑界中,由于所站的角度不同,也并不统一,建筑中的地域性一般指:建筑能够反映所在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并具有动态发展的关系。在以前,地域性受制于技术文化的被动性差异,而在当下语境,地域性被认为是主动性的文化差异的表达。地域性是建筑的基本属性。《建构文化研究》一书中肯尼斯·弗兰姆普顿指出,“建造无一例外是地点(topos),类型(typos),建构(tectonic)这三个因素持续交汇作用的结果。”所以其实建筑地域性是一个开放而并不明确的概念,对建筑地域性的认知体系非常复杂,也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谱系来关联各个不同观点理论。“地区建筑学并不是一个流派,而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被认识的一种普遍存在,这在我国的城市、建筑、园林等历史中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从广义建筑学的角度来讲,这也是建筑不断更新发展的必备属性。”地域性建筑的意义十分广泛,从广义上来说,地域建筑是人们在不同文化体系背景下的一种表达。例如,历史上汉文化的辐射范围包括了东亚建筑,因此木结构的体系是其特征之一;而欧洲古代建筑以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这是由于其受到以宗教为主体的文化影响。狭义上的地域建筑主要关注个别的地理环境、气候及特殊本土性的影响,根据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基地环境,使用本土工艺、材料和施工建造建筑,并对地方传统建筑的特殊形式进行再阐释或转型[8]。地域、民族、传统、乡土,这些概念彼此包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第 3 章 武汉市近郊农村住宅地域特征概述............ 21

3.1 自然特征及其对住宅的影响........21

3.1.1 气候特征.........21

3.1.2 地理环境特征..........21

3.1.3 武汉地区自然特征对农村住宅的影响.....21

3.2 社会特征及其对农村住宅的意义.........22

3.3 人文特征及其在农村住宅中的表达.....28

3.3.1 文化观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28

3.3.2 人文特征在住宅空间中的表达........29

3.4 武汉地区近郊农村的产业特征及其对住宅的影响....... 30

3.4.1 产业特征..........30

3.4.2 产业特征对乡村住宅的影响.... 30

3.5 小结............31

第 4 章 武汉市近郊农村住宅现状及问题....... 32

4.1 武汉地区近郊农村住宅现状分析.........32

4.1.1 整体现状.........32

4.1.2 建造做法.........32

4.2 武汉地区近郊农村住宅的问题....33

4.3 小结............36

第 5 章 凸显地域特征的共生改造模式........... 37

5.1 共生改造模式概述......37

5.2 共生改造模式原则......37

5.3 共生改造模式策略.......39

5.4 小结............44

 

第 6 章 改造实例研究—梅池村荆楚派建筑改造设计

 

6.1 项目概况

索河镇坐落于武汉市蔡甸区西北部,北纬:30.52153,东经:113.90282。森林覆盖率高达 34.7%,处于垄岗低丘地带,距蔡甸城区 17 公里,距离武汉市中心42 公里,汉马公路连接南北,龚侏公路贯穿东西,汉蔡高速环行通往城镇中心。东南相隔索子长河,与玉贤镇、永安街、侏儒街相望;东北紧邻索子长河,与消泗乡接壤;西北与孝感汉川市相交。全镇均属于垄岗丘陵地形,拥有丰富的山水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悠久的人文历史,镇内有国家嵩阳森林公园、省级索子长河湿地公园等资源,素有“嵩阳山青似碧玉、长河水秀比瑶池”的佳誉,2015年索河被省政府命名为旅游名镇。梅池村位于索河镇中心,是金龙岛、索子长河沿线旅游的重要板块,紧邻龚侏路,村庄现有耕地面积 1238 亩,其中:旱地 196 亩,水田 1042 亩,林地 81 亩,水域面积 24 亩。全村经济发展较好,2010 年人均收入 8085 元。村内集体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蔡甸区索河镇梅池村农业种植协会,600 亩柑橘和 300 亩生态养鸡基地。梅池村现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特色栀子种植基地,发展迅速,且有梅池、大山塘和苏家洞三大水库,资源丰富,生态农庄投入运营,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前景。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村镇示范建设地点为武汉市蔡甸区索河镇梅池村南堡湾,场地位于丘陵地带,自南向北逐渐升高。村湾面积 327 亩,农户 62 户,人口191 人,房屋 73 栋;耕地面积 142 亩,产业特色为:芳香性花卉种植、芳香植物副产品加工、养殖禽畜等。2014 年人均纯收入在蔡甸区处于中等水平。项目建设范围约 14.24 平方公里,建设范围内有龚株公路与汉蔡高速相接,交通便捷,与武汉城区联系紧密。

........

 

结论

 

本文经过对我国农村发展现状和问题和近郊住宅特征的分析,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从地域性为切入点,分析梳理了武汉地区近郊住宅的地域背景特征和现状问题,由此提出了凸显地域特征的共生改造策略,并以武汉市近郊村庄梅池村改造为实例,对改造策略进行应用分析。总结得出了体现地域性的近郊乡村住宅改造建设,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基于文化特征改善乡村住宅的趋同化理论上来说,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精神是不可能消失的,虽然乡村建筑上的特色消退已然是现状,但乡村社会必然存在着文化及其历史根源,以及更新创造的生命力。将文化特征与住宅建筑形式相对应进行改造,能够较好的表达和体现出地域的特色,从建筑形式上改善不同地域乡村住宅的趋同化。

(2)基于气候特征提高乡村住宅的舒适度乡村住宅在应对气候条件上限于技术因素往往不够完善,随着人们对舒适要求的提高和气候的变化,应当从气候条件上对住宅建筑的舒适度进行改善,整体的提升建筑的热环境状况。

(3)基于产业特征改造乡村住宅的适宜度近郊乡村的产业发展和变化较为迅速,乡村的产业定位应与乡村住宅空间的功能相适应,在对住宅空间的改造和设计时,应能从产业特征的角度对空间进行超前的合理规划,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变性,使人们有一个适宜生活和生产的建筑空间。

..........

参考文献(略)


建筑论文,近郊农村,住宅改造,梅池村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