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动态特征及设计对策

来源:建筑界编辑:黄子俊发布时间:2020-03-24 15:20:16

[摘要] 第 1 章1 1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在中国,景观属于近现代词汇,但中

第 1 章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在中国,“景观”属于近现代词汇,但中国汉语中的“山水”、“风景”、“风光”等与景观具有相同或相近意义。中国的山水画从东晋开始就已经从人物画的背景中脱胎而出,自立成门,并很快称为艺术家们的研究对象和注目焦点,山水艺术美学理论不仅促进了风景画绘画艺术的发展,也使中国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和建筑体现出独特的魅力,成为举世瞩目的一大流派,这里的“山水画”就是“风景画”,“风景园林”。目前,大多数风景园林领域的研究人员、规划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所理解的景观还主要是这种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景观。景观设计与绘画的历史渊源极深,法国贵族吉拉丹就认为:凡不能入画的园林、建筑都不值一顾,中国明代的计成也有其造园依“荆关笔意”之说,但是18 世纪英国造园家赖普敦指出:画与园不能等同视之,由于视点、视野、时间等差异,景观与画面有本质不同[3]。景观设计不只是依照艺术形式美原则对自然要素与人造物以瞬间照相定格的形式进行构合和叠置的过程,也是对人与物以及所有静态、动态性因素的全面把握和系统化的整合过程。景观作为一种能够使人深入其境,并直接作用于人的肉体与心灵的“活的”艺术形式,其中实在物的活动性,即“动态性”,及由于“动态性”而产生的人与景的交流性、互动性特点,是景观与其他艺术形式及相关学科相区别的基本特征之一[4]。在景观艺术中,草木、山石、水、建筑、雕塑等,几乎所有的构成部分都存在动态性因素,对这些动态性特征的探究可以为景观设计方法及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有益的启示。
…………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刘滨谊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以国内外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代表性实例为素材线索,基于作者的实践与研究,深入浅出地探讨、阐述了城市广场、商业街景、公园旅游区、居住区环境、纪念性场所等各类典型景观规划设计及其基本原理和方法步骤。俞昌斌和陈远所着的《源于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材料与细部》以中国传统园林的知识体系为主要脉络,将中国传统园林景观与西方现代景观的设计理念、手法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总结出“源于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的若干要点。同时,以设计尺度为线索,贯穿于全书的逻辑结构,从材料、细部、空间,一直论述到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等一系列问题。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着的《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论述了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应用。重点论述了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景观的动态模拟、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以及景观生态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全球气候变化等研究中的应用。对景观设计美学的研究还有部分学位论文,主要有天津大学李波的硕士学位论文《当代西方景观建筑美学研究》,浙江大学冯敏敏的硕士学位论文《园林植物景观美感评价研究》等。 
…………


第 2 章   硬质景观的动态特征分析 


2.1 景观步行环境的动态特征
地面铺装可按材质分类为木、砖、石、沙土及混合材质,(见图 2.1)依照线条、质地、组合、空间、视点、透视、人的动态、“生长性”、心动的动态性进行分析(为论述清楚简洁,将其中关系较密切的方面进行适当组合)。任何一个特定场所给人的尺度感,决定于该场地的大小,延伸入邻接开放性空间的深度,以及周围建筑立面的高度与它们的体量组合。地面铺装对空间的动态影响体现在水平和竖向两个方面,地面铺装对空间水平面的影响体现在空间尺度方面,不同的地面铺装可以在视觉上扩大或缩小空间。地面铺装对空间竖向的影响体现在其对不同地面高差变化的视觉感受上,不同的地面铺装可以加大或减小人对不同地面高差的感知尺度,可以强化或弱化地面高差间的分界线和过渡区。空间尺度影响色彩和质感的选择以及拼缝设计。路面砌块的大小、色彩和质感等,要考虑其与场地的空间尺度关系。在一大片面积中,铺装版面上的粗质感处理会看不出来,但用于小面积场地时又会太粗糙。同样,彩色碎石或混凝土用于小空间尺度时可能非常动人,而在大面积场地时,其最终的色彩感和效果可能完全不同。


………….


2.2 景观设施的动态特征
一类是一般公共设施。公共设施一般体形小,数量多,分布广,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对景观绿地景色影响很大。主要包括景观椅、景观凳、景观桌、展览及宣传牌、景墙、景窗、门洞、栏杆、花路及博古架等。(见图 2.6)(1)景观椅、景观凳、景观桌 供游人坐息、赏景之用。在满足美观和功能的前提下,结合花台、挡土墙、栏杆、山石等而设置。必须舒适坚固,构造简单,制作方便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点缀风景,增加趣味。(2)展览牌、宣传牌 是进行教育和宣传的设施。一般常设在景观绿地的各种广场边、道路对景处或结合建筑、游廊、围墙、挡土墙等灵活布置。根据具体环境情况,可作直线形、曲线形或弧形,其断面形式有单面和双面,也有平面和立体等。(3)景墙 有隔断、导游、衬景、装饰等作用。墙的形式很多,根据材料、断面的不同,有高矮、曲直、虚实、光洁、粗糙、有檐与无檐等。(4)景窗、门洞 景窗有什锦窗和漏花窗两类,什锦窗是在墙上连续布置各种不同形状的窗框,用以组织景观框景。漏花窗类型很多,从材料上分有瓦、砖、玻璃、扁钢、钢筋混凝土等,主要用于景观的装饰和漏景。景观门有指示导游和点景装饰的作用。一个好的景观门往往给人以“引人入胜”、“别有洞天”的感觉。(5)栏杆 栏杆主要起防护、分隔和装饰美化的作用,坐凳式栏杆可以供人休息。栏杆在景观中一般不宜多设,即使设置也不宜过高。应该把防护、分隔的作用巧妙与美化装饰结合起来。常用的栏杆材料有钢筋混凝土、石、铁、砖、木等,石制栏杆粗壮、坚实、朴素、自然,钢筋混凝土栏杆可预制装饰花纹,经久耐用。铁栏杆少占面积,布置灵活,但易锈蚀。
…………


第 3 章 软质景观的动态特征分析.......32
3.1 景观植物与动物的动态特征 ....32
3.2 景观水体的动态特征 .........47
3.2.1 人工水体 .....47
3.2.2 自然水体 .....49
3.3 相关设计对策 .......51
第 4 章 景观环境的动态特征分析.......54
4.1 景观自然环境的动态特征 ........54
4.1.1 自然光照 .....55
4.1.2 气候环境 .....59
4.1.3 场地周边环境 ....59
4.2 景观人工环境的动态特征 ........60
4.3 相关设计对策 .......66
第 5 章 结论........70


第 4 章 景观环境的动态特征分析 


4.1 景观自然环境的动态特征
美国人查尔斯•莫尔(Charles• W•Moore)说:“每一个场地皆有其自身特别的品质:其石、土和水,其叶与花,其建筑环境,其光与影,其声音、气息与微风。把这些品质找出来,人们就会看到希望之所在,这就是外形的秩序,或称艺术性的自然主义,这是建造园林时一开始就要做的事。”[20]4景观一部分是建筑的延伸——是人工环境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的延伸。因此,一处景观能够修造成什么样子,要进一步根据一个景观场地上可以发现的自然生长物与人造物之间的平衡(或张力)加以考虑。正如维克多•帕帕奈克所说,景观设计的“一个三维空间的结构是——或应该是——为特定场所而设计的,而且也应该与当地的地形、植物原料、风景和气候有密切的联系和语境上的关联。”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地球上几乎所有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太阳光。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辐射能转变为化学能,贮藏在合成的有机物质中,除供给自身需要外,还提供给其他异养生物,为地球上几乎一切生物提供了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源。地表吸收的绝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变成热能,其中一部分用于水分蒸发,其余部分用来增加地球表面的温度。因此,太阳辐射是构成热能、水分和有机物质分布状况的能量源,为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创造了必要条件。光照条件随着不同的地理位置和不同的时间而发生变化,在城市地区更有其特殊性,植物长期适应不同光照条件可以形成相应的适应类型。
………..


结论 


景观(Landscape)一词最初用来描述所罗门王时期耶路撒冷的优美风光。景观的视觉美学含义与英语中的风景(scenery)一词相当。在英语中,最初的景观设计师被称为风景画家(landscape painters)。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景观评价仍主要从景观的视觉美学角度出发,评价景观的视觉质量。在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理论不仅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中国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和建筑的发展,目前,大多数风景园林领域的研究人员、规划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所理解的景观还主要是这种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景观。虽然景观设计与绘画的历史渊源极深,但是画与景观不能等同视之,由于视点、视野、时间等差异,景观与画面具有本质的不同。将景观视为绘画或形式美原则的产物,在某种程度上会使得景观设计理论研究产生偏差,并最终对景观设计实践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及研究现状而产生的。本文认为景观设计不只是依照艺术形式美原则尤其是绘画理论对自然要素与人造物以瞬间照相定格的形式进行构合和叠置的过程,也是对人与物以及所有静态、动态性因素的全面把握和系统化的整合过程。景观作为一种能够使人深入其境,并直接作用于人的肉体与心灵的“活的”艺术形式,其中实在物的变化性,即“动态性”,及由于“动态性”而产生的人与景的交流性、互动性特点,是景观与其他艺术形式及相关学科相区别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景观艺术中,草木、山石、水、建筑、雕塑等,几乎所有的构成部分都存在动态性因素,对这些动态性特征的探究可以为景观设计方法及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有益的启示。
…………
参考文献(略) 


景观设计,软质景观,景观环,动态性,设计对策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