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第一章 绪论1 1 研究背景1 1 1 全球都市农业旅游发展趋势自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都市农业旅游发展趋势
自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业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经济支柱产业[1]。这样的背景下,旅游业开始突破传统的观光游览模式,转向度假、体验、科技展示等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旅游项目的开发也更加注重体验、休闲、教育等特性的挖掘。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人们在享受高收入、高效率的生活的同时,还受到环境污染、人际关系紧张、生活品质降低、人口密度增大、绿地减少等等一系列问题的干扰,长期的环境、工作、生活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渴望自然、渴望远离城市的喧嚣,从而获得身心的放松与愉悦。基于这样的环境背景,都市农业旅游以其优美的田园风光、独具特色的农事活动、悠闲地农家生活很好的迎合了人们这种日趋强烈的愿望,成为一种蓬勃发展且潜力巨大的旅游形式[2]。都市农业旅游起步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欧洲,这既是旅游产业多元化发展的体现,也是城市与农村的二元城市化发展的结合点,其独特的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形式,也给各国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优良方法[3]。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趋势带来了对其发展与研究的热潮,因而,现在都市农业旅游正在以其休闲、绿色、健康的独特魅力受到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的参与关注,也引来学术界和实业界的广泛关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也是一个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高效、快速发展的过程。转变农业农产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问题所在。因此,摆脱传统观念对农业的认识,基于城市背景,拓展都市农业功能,尤其是充分开发利用都市农业的非物质生产功能成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目标之一;随着旅游业的产业价值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认可,在都市农业与旅游业的最佳结合点——都市农业旅游上做文章,既能改变传统都市农业的弱质性、优化都市农业的产业结构、提高都市农业的生产效率、开辟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新方向,同时也可以丰富都市旅游业的类型,拓展其发展的新途径。
1.1.2 我国都市农业旅游发展要求
都市农业旅游是将都市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而发展的现代农业旅游模式,即将都市农业生产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以都市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等来吸引游客实现旅游行为的新型旅游方式[4]。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都市农业旅游率先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的郊区兴起并迅速发展,遍及全国,例如 2005 年广州花卉博览园接待游客 120 多万人,带动农户 9000 多户,花卉年交易额达到 21.5 亿元,出口创汇 450 万美元[5]。2005 年 10 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了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6]。2010 年 8 月,由国家农业部与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的《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意见》,希望能够加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7]。2012 年 1 月,国务院发布实施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规划》中把“大城市郊区多功能农业区列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三大“率先实现区域”之一[8]。都市农业旅游是一种横跨了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了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于一体,紧密连接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因此,当下进行都市农业旅游的研究是符合我国政策需要、顺应时发表展潮流的举动,开展都市农业旅游对推进我国都市农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调整都市农业和郊区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扩大内需、协调城乡发展以及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1.1.3 上海都市农业旅游发展背景
上海都市农业旅游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在多方力量的推动下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2008 年上海已建设成的都市农业旅游景点为 44 处[9],2010 年上海都市农业旅游景点发展到 205 处[10],截至 2011 年上海都市农业旅游景点发展至 211 处[11]。伴随着都市农业旅游景点的迅猛扩展,上海市一些农业旅游资源优良、交通条件良好的地区发展形成了规模化的产业聚集区,同时也造就出一批知名的都市农业旅游景点如崇明前卫村、南汇桃花村等。就总体布局上而言,上海都市农业旅游的空间结构更趋完善,基本实现上海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事参与体验景点的普遍性,为解决上海城市郊区“三农”问题和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观光、农事参与体验需求打下基础。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都市农业发展概况
1933 年日本学者青路四郎在《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提出狭义上的都市农业的定义:“所谓的都市农业是分布在都市内的工商业区、住宅区等区域内,或者是分布在都市外围的特殊形态的农业”[12]。20 世纪 50-60 年代,美国的经济学家对都市农业的定义做了扩展研究,如 1977 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在《日本农业模式》一书中提出都市农业是指都市经济圈内的所有与农业相关的活动[13]。都市农业是伴随着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过程而发展起来的,该类农业概念的提出代表了人类对 300 年工业化、城市化历程的一种反思和觉醒,反映了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高度发展以后人类对新时代农业的一种探索[14]。我国都市农业的提出与实践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其中以上海、北京、天津、深圳等地较早开展,上海、北京、天津以及深圳等城市都明确提出了加快城市郊区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变,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现代化都市型农业的目标[15]。进入 21 世纪以后,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新的生产与经营方式的出现,都市农业得以迅速发展并呈现多种形态:
(1)城市生态农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 1990 年开始,在 16 个拉美国家投入了 15.4 万美元推行房顶种菜计划[16],虽然目前该计划仍处于实施中,但是阶段性数据已经表明这种方式的农业产品成本和收获量都有显着增加。从城市居民的角度出发,该类农业模式既改善了居住环境,又能提供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满足了城市居民对农产品安全性的需求和亲近自然、体验农业的需求。
(2)可持续农业。现代都市的发展依赖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在农业生产技术大幅度进步的背景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许多国家共同追求的目标[17]。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依托于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这要求农业生产过程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短期内不可逆转的影响,采用有效、合理的措施保障农业与自然、农业与城市的协同发展。
(3)袖珍农业。又叫“点缀农业”,是指由于城市的无序发展,大量的农业土地被征用,而被遗留的零碎农田耕地[18]。尽管这种土地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但是介于其用途的不确定性,农民或者土地所有者往往选择粗放耕作甚至弃耕。然而,袖珍农业的深度开发也是大有可为的。
第三章 上海都市农业观光园的调查与分析.....12
3.1 上海都市农业旅游发展整体分析....... 12
3.1.1 上海农业旅游发展概况 .... 12
3.1.2 上海都市农业旅游的产业集群 .... 15
3.1.3 上海都市农业旅游的空间结构 .... 16
3.2 上海都市农业观光园的样本调查....... 21
3.2.1 样本选择 .... 21
3.2.2 调查内容 .... 22
3.2.3 分析方法 ..... 23
3.3 上海都市农业观光园的基本发展特征..... 25
3.4 上海都市农业观光园的空间布局....... 31
3.5 本章小结..... 42
第四章 上海都市农业观光园的开发模式.....43
4.1 上海都市农业观光园的开发模式分类..... 43
4.2 上海都市农业观光园开发模式的特征分析.... 45
4.3 模式比较分析.... 55
第五章 不同模式的上海都市农业观光园.......58
5.1 概述........ 58
5.2 特色种养殖型模式规划设计对策...... 60
5.2.1 规划设计目标定位 ....... 60
5.2.2 规划设计对策 ........ 62
5.3 农业胜景型模式规划设计.... 74
5.3.1 规划设计目标定位 ....... 74
5.3.2 规划设计要点 ........ 76
5.4 科技示范型模式规划设计......... 84
5.4.1 规划设计目标定位 ....... 84
5.4.2 规划设计要点 ........ 87
5.5 本章小结..... 95
结论
本文在对农业观光园和上海都市农业旅游发展的相关研究现状与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农业区位理论、旅游规划原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学原理等理论,对 20 个上海都市农业观光园样本进行实地调查,记录其区位概况数据、资源统计资料和空间布局情况等,并收集了园区平面图。通过以上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的积累,采取频度比较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对上海都市农业观光园的基本发展特征、空间布局特征进行分析与归纳。调查研究表明,上海都市农业观光园的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开发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若干典型的开发模式。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旅游资源的类型和开发价值为导向,构建都市农业观光园旅游吸引力构成体系,通过专家咨询与标准借鉴,提出上海都市农业观光园的开发模式类型。
本文从模式界定、区位条件、规模分析、功能结构、空间布局和游览线路组织六方面对各类开发模式的上海都市农业观光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模式界定上,特色种养殖型指以农副产品为特色,农业胜景型以农业、农村景观资源为特色,科技示范型以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资源为特色。区位条件上,三种模式选址布局符合都市游憩圈分布规律;75%的特色种养殖型都市农业观光园位于 1.0 小时交通圈层内;而农业胜景型都市农业观光园的选址讲究自然环境条件的优越,离城市稍远,分布在 1.0~2.0 交通圈层内的样本增加到 44%;科技示范型园区选址对城市的发展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规模特征上,87.5%的上海特色种养殖型样本的面积小于 1500 亩;农业胜景型的规模特征分布较为均衡。科技示范型园区的规模适中偏大,园区内高新技术资源密集,其产出是技术高新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或技术。功能区划上,特色种养殖型的农业生产功能居于园区开发主体地位;农业胜景型都市农业观光园内观光娱乐功能更为突出;而科技示范性都市农业观光园内科技示范功能较之其他类型的都市农业观光园有了明显的增加。空间布局上,75%的特色种养殖型样本呈现鱼骨状布局模式;农业胜景型园区呈组团式布局,采用布置“点”的方式向城市游客展示的是综合性的农业生产过程、农村生活风貌等景观资源;而科技示范型园区的空间布局呈现环状布局模式。
参 考 文 献
[1]. 刘冬. 上海都市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09.
[2]. 陈琳. 基于产业融合的农业旅游新模式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3]. 柳潇. 上海市都市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判定与特征识别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1.
[4]. 关俊利. 浅析我国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J]. 咸宁学院学报. 2006, 26 (5): 27-29.
[5]. 耿闻, 柯显东, 左月英. 中国乡村旅游指南: 广州[M].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8.
[6]. 温家宝.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2005,10: 20.
[7]. 国家农业部, 国家旅游局. 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意见. 2010.
[8]. 国务院.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 2012.
[9]. 袁胜军, 曾藓雅. 上海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发展对策[J]. 当代经济管理. 2009, 31 (7):56-59.
[10].张九虎. 上海农业旅游发展问题研究[J].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1, (10): 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