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陕、甘段古民居建筑形象研究

来源:建筑界编辑:黄子俊发布时间:2020-03-24 14:38:46

[摘要]   “丝路研究”由来已久,国内外丰硕的研究成果也为世人所关注。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和文化的复杂性、民族的多元性、语言的多样性,

  “丝路研究”由来已久,国内外丰硕的研究成果也为世人所关注。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和文化的复杂性、民族的多元性、语言的多样性,使得“丝路研究”不只是简单解答东西方的文化。“丝路研究”的对象落实到现存的历史遗迹,可以从遗存的实体建筑中寻找规律。在古代原住人生产生活伊始就形成了古民居建筑,经过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洗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在“丝绸之路上”,它沿线的古民居都具有不同的形态,都有着自身的特点。要想探究“丝路”文化,挖掘“丝路”风情,汲取“丝路”内涵,研究“丝绸之路”沿线的不同特点的古民居建筑是有效的途径。

  研究古民居建筑是“丝绸之路”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民居建筑是人类建筑活动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研究古建筑的活化石。“丝绸之路”陕甘段的民居,横跨陕西甘肃两省,融合了区域内的传统文化和建造技术的精髓,地域宽泛,特点突出。

  1 陕西段古民居

  陕西省地处我国中部,由关中盆地、陕南秦巴山区与陕北黄土高原构成三个各具特征的自然区,形成三种典型的民居建筑形式,即关中民居、陕南民居和陕北窑洞民居。长安城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从陕西西安出发,一路向西经咸阳、宝鸡,其古民居是以关中民居为主。

  1.1 关中地区的房屋分为两种形式

  一种称为房,即“中间起脊,两边下迤者”,其形制为“惟五架之房,俗称‘四椽房’”;另一种称厦,即“一边下迤者”,此种就是俗称的关中八大怪之一的“房子一边盖”,意即别处的房子是两面坡,而关中的房子却只有一面坡。从屋顶形象上看不是传统的硬山顶,仿佛只盖了了一半。

  关中地区夏季炎热,冬季较冷。关中民居以合院为主,民居庭院南北较长,以免日晒。常用的建筑材料有木、石、砖、石灰、苇箔、苇席等。木材主要有松、杉、桦木、核桃木、梨木、槐木、桐木等。

  关中民居高家大院。高家大院位于西安市北院门,也是高岳崧的故居,占地4.2亩,总居住面积2517平方米,房屋86间,现在对外开放的有56间。院落为传统的关中四合院形式,共三院四进,庭院狭长,从外观看建筑材质为青砖、木材等。门头敦厚朴实,墀头上饰以精美青砖雕饰,门楣上装饰以深色木雕并悬挂“榜眼及第”牌匾,门为随墙门(如图1),门侧为临街倒座。

  1.2 宝鸡扶风的温家大院

  温家大院平面与空间结构属于关中传统三进式四合院式的民居模式。布局由前向后依次为:门房、庭院、正房和后院。庭院两侧两栋单坡顶厢房组成四合院。院落内从门窗、墙壁和方砖瓦片上面都将象征吉祥和长寿的动植物被巧妙地雕刻到民居的各个角落里,如龙、凤、狮子、鹿、龟、鹤、梅、兰、菊、竹、松、柏等,使你不得不佩服古人精湛的雕刻技艺。进入温家的中院,一座优美的牌楼特别引人注目,这是一座完全用青石雕刻的牌楼,有5米多高,宽3米左右。两边雕刻着一副意味深长的对联,上联为“渭北祥云绵世泽”,下联是“终南佳气耀中庭”,横批为“福缘善庆”(如图2)。对联两边雕刻着人们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有的在行礼、有的在耕作。门楼顶部,在精雕细刻的花草环绕下,一只石雕的凤凰仿佛活了一般,正展翅飞翔。整个门楼精雕细琢,古朴大方,为宅院增添了不少的艺术气息。

  2 甘肃段古民居

  甘肃省位于黄河上游,地形呈哑铃状,全省东西纵深达1600多公里,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宁夏,甘肃东部,其中的天水民居呈现出浓郁的中原文化特色;陇东民居与陕北民居有相似之处;甘南民居以藏族民居为主体,形态特征鲜明;虽然河西走廊地区面积广阔,但受气候与资源的约束,除个别经典豪宅外,大部分是生土民居。

  古“丝绸之路”途径甘肃省天水市、兰州市、武威市、金昌市、张掖市、酒泉市、嘉峪关等市,分布在“丝绸之路”上的古民居极具特色:其中以天水民居为代表的官式做法、武威市瑞安堡为代表的堡寨式民居,以及张掖、酒泉的生土民居尤为突出。

  第一,隋唐时期甘肃天水市隶属于秦州,与政治中心有非常密切关系。后到了明代,天水为直隶州,直隶于甘肃省,因此部分的古民居建筑形制与官式做法有密切的渊源,延续的是以营造法式为蓝本的建筑。天水传统民居建筑的布局方式主要采用的是合院,即由若干单体式建筑和围廊组合而成的三合院和四合院,其中大部分以四合院为原型。

  胡氏民居。胡氏民居与中原地区建筑渊源颇深,其建筑形制都遵从了营造法式中的要求,但是也形成了与当地结合的地域化特点,如夯土围墙的处理,由于基地的限制,形成灵活的院落布局(如图3)。胡氏民居分为南北宅子两部分,北宅子为传统的官式宅院,南宅子以南北为纵轴,并列三组院落。由东至西分别为主院、次院以及附属院落,功能明确。主院为主人祭祀、生活的场所;次院为读书习文、休闲娱乐的场所;附属院落则是堆放杂物和仆人居住的地方。

  第二,河西走廊受到气候与资源的影响,民居形态差异大,这是甘肃民居的显着特征。自古至今,甘肃由于其区位的特殊性,历代中央王朝都把甘肃作为战略要地。这种状况体现到建筑上就是甘肃建筑普遍具有非常突出的军事的性质,出现了大量的军事城池、长城边墙、关隘、烽火台、堡寨和驻兵屯田等设施。而且城乡民居也都具有防御性质,聚居防守,庄堡棋布,以河西走廊地区最为显着。

  瑞安堡俗称“王团堡子”,位于民勤县城南3.5公里的三雷乡三陶村(如图4)。瑞安堡既是庄院住宅又是防御堡寨,整个建筑群,沿中轴线对称,三道大门,四进院落。堡墙高达十几米,上留有射击孔,用于防御。屋面就地取材,上铺方形夯土砖独具特色,勾连搭的设计让人在屋面上行走也没有障碍。

  第三,在嘉峪关长城中保留了一套完整的明朝民俗宅院(如图5)。特别是明朝的民宅,它是清朝四合院的前辈,嘉峪关因地形和水源而建,把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民宅和民间信仰等都西移到了这里。

  由此可见,“丝绸之路”沿线古民居建筑,其总体建筑的布局大都为合院形式,由于地域的差异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略有不同,形成的建筑形象和色彩感受也有所不同。例如,关中地区民居喜用青砖,青砖雕饰手法精湛,而张掖地区建筑材料用夯土和木材,由于木材材料有限,将装饰部分都放在檐下处理,视觉的重点都集中在了檐下区域。

之路,丝绸之路,民居,丝绸,形象,研究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