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BIM应用 的规模尺度做一个分级定义,发现这三个等级势在难免: L1,个人级(单机操作); L2,企业级(软件部署+协作即管理创
BIM应用 的规模尺度做一个分级定义,发现这三个等级势在难免:
L1,个人级(单机操作);
L2,企业级(软件部署+协作即管理创新+服务创新);
L3,行业级(大规模解决方案的应用,跨企业合作)。
1,个人级应用。
在此种应用规模上,BIM=图纸。也只能做做和施工图等同的尝试,无论操作者的软件水平有多高。图纸也可以换成某一个单项的分析,单机使用Project软件用来出一份计划图也属于此类。
2,企业级应用(团队级)。
此时,BIM=新型管理模式。在这个层面上,设计院可谓是鸟枪换炮,想玩大炮,就势必需要一个小组来操作,其搬运及配件都需要一个体系来支撑,所有这些资源(包括技术、软件)的调用都在管理的话语范围内。在这个层面的管理创新,才有可能发挥出更大的BIM价值。
有些团队使用了“目标仅为施工图的应用模式”,虽然看似团队级应用,但是其出图本性,我想还是将之列入1.5级比较合适。至于大部分设计院在尝试摸索的团队协作,目前由于无法触及设计院管理体制的灵魂深处,只是名义上的二级应用(实则只是第一级的加强版)。
3,行业级应用(产业级)。BIM=产业革命=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这个层面的应用,的确是一场产业革命,在美国已经正在如火如荼的发生,虽然很可惜遇到经济危机,但是其建筑业产值仍然略大于我国, BIM的价值 比重反而更大(虽然软件的销售额暂时下降了)。美国正在发生的绿色建筑革命,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即使有金融危机也掩盖不住的革命,BIM(作为创新的技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大概仅次于FM(作为整合的管理)。
从0到1,只需要学习软件
从1到2,需要学习管理并且多方创新
从2到3,需要洗心革面,置之死地而后生
到L2的企业级应用上,BIM就开始需要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参考研究组7),甚或是N种,或是一种模式中的N中服务内容,反正只要能够放大到全生命周期的视野,就能够找到N种应用。我已经证明只要设计开始真正考虑运营,就需要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与之匹配,否则无法长久开展。
如果说L1是个人工作打工的商业模式,L2就是企业的,L3就是全行业的商业模式创新。
把尺度规模套用在不同地方,也很有意思,比如:设计,施工分别在三个级别上是什幺样子?建筑、结构、机电、造价等等专业的每个级别是什幺样子?所有BIM/CAD软件厂商的各类软件是定位在什幺级别上?
最后要说明一点:所有这些这还只是从乙方角度去看BIM,如果换作甲方角度,则完全不是这样。甲方关心的不是你在那个层级上作业,她要的是结果、效果、绩效。另外,中国市场的诡异会给我们带来更加新奇的创新,不一定完全遵从西方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