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世界经过毁灭、资源耗竭之后,我们利用仅存所剩的资源继续建筑,发现建筑的另一种可能。在 台湾,十年来我们使用超过两千亿个塑胶
在世界经过毁灭、资源耗竭之后,
我们利用仅存所剩的资源继续建筑,
发现建筑的另一种可能。
在 台湾,十年来我们使用超过两千亿个塑胶袋,平均每天每人用掉二至三个。塑胶袋对于台湾人来说是如此随手可得的一项资源。如果世界发生一场浩劫,所有资源都 随之用尽;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依然寻求一个能遮风、避雨、保暖的庇护所。没有了木材、砖块、钢铁,我们还能用什幺构筑? 手边剩下的塑胶袋或许是一个解答。
「Plastic (Bag) Architecture」设计目的为建立有系统的构筑知识,藉由随手可得的塑胶袋,製作成构件单元并建造出可避雨、排水、通风与保温之最小居住限度的建筑。
↗ 陈志昇 – Plastic (Bag) Architecture – Photo 30 – 製作侧拍
「Plastic (Bag) Architecture」源自于陈志昇在2010年大学毕业设计的论述:何谓建筑?为何建筑?如何建筑?
建 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建构的方法是来自经验的累积;而构造则是实践建筑的基础。从前人们利用所处环境中的资源来做建筑,并逐渐发展出一套构筑技 巧。这些构筑技巧代表的是一种知识;整合起来成为一种系统,被后人运用形成如今我们看到的建筑物。身处于都市环境的人们,是否也可藉由手边的资源,建构出 一套构筑系统,实践另一种建筑的可能。
关于作品
Plastic hut 是由一系列的塑胶管状单元熔合而成。利用再加工之塑胶袋创造一个庇护所的原型。 原料来源为日常使用的HDPE塑胶袋。将一般厚度为0.025mm的塑胶袋加热压製成 0.15mm、0.20mm、0.25mm三种厚度的塑胶片。 依设计需求再将其加热型塑成为单元构件,最终将个单元构建组合成为一结构体。
在设计与实作的过程中,实验各种构造单元互相结合并赋予其功能。尝试建造出可避雨、排水、通风与保温之最小居住限度的建筑。
>>相关资讯
设计案名称:Plastic (Bag) Architecture
设计案位置:台湾
主要用途: 塑胶袋搭建而成的庇护所
建筑师/设计者: 陈志昇
设计团队: 陈志昇工作室
建筑面积:2.7㎡
总楼地板面积: 2.7㎡
造价:材料成本约新台币1500元
设计日期:2010/02-2010/05
工程日期: 2010/04-2010/05
建筑材料: 整体材料:高密度塑胶袋(HDPE)
摄影者/摄影拥有者: 陈志昇
>>相关讨论
::陈志昇 – Plastic (Bag) Architecture 发现建筑的另一种可能::
::ADA第一届新锐建筑奖 初选入围名单公布::
>>相关图片
↗ 陈志昇 – Plastic (Bag) Architecture – 手册 01
↗ 陈志昇 – Plastic (Bag) Architecture – 手册 02
↗ 陈志昇 – Plastic (Bag) Architecture – 手册 03
↗ 陈志昇 – Plastic (Bag) Architecture – 手册 04
↗ 陈志昇 – Plastic (Bag) Architecture – Drawings 01 – diagram
↗ 陈志昇 – Plastic (Bag) Architecture – Drawings 02 – Plan 平面图
↗ 陈志昇 – Plastic (Bag) Architecture – Drawings 03 – Sectional Elevation 剖立面图
↗ 陈志昇 – Plastic (Bag) Architecture – Photo 01 – 製作过程
↗ 陈志昇 – Plastic (Bag) Architecture – Photo 02 – 製作过程
↗ 陈志昇 – Plastic (Bag) Architecture – Photo 03 – 製作过程
↗ 陈志昇 – Plastic (Bag) Architecture – Photo 04 – 製作过程
↗ 陈志昇 – Plastic (Bag) Architecture – Photo 05 – 製作过程
↗ 陈志昇 – Plastic (Bag) Architecture – Photo 06 – 製作过程
↗ 陈志昇 – Plastic (Bag) Architecture – Photo 07 – 製作过程
↗ 陈志昇 – Plastic (Bag) Architecture – Photo 08 – 製作过程
↗ 陈志昇 – Plastic (Bag) Architecture – Photo 09 – 製作过程
↗ 陈志昇 – Plastic (Bag) Architecture – Photo 10 – 製作过程
↗ 陈志昇 – Plastic (Bag) Architecture – Photo 11 – 製作过程
↗ 陈志昇 – Plastic (Bag) Architecture – Photo 12 – 製作过程
↗ 陈志昇 – Plastic (Bag) Architecture – Photo 13 – 製作过程
↗ 陈志昇 – Plastic (Bag) Architecture – Photo 14 – 製作过程
↗ 陈志昇 – Plastic (Bag) Architecture – Photo 15 – 製作侧拍
↗ 陈志昇 – Plastic (Bag) Architecture – Photo 16 – 製作侧拍
↗ 陈志昇 – Plastic (Bag) Architecture – Photo 17 – 製作侧拍
↗ 陈志昇 – Plastic (Bag) Architecture – Photo 18 – 製作侧拍
↗ 陈志昇 – Plastic (Bag) Architecture – Photo 19 – 製作侧拍
↗ 陈志昇 – Plastic (Bag) Architecture – Photo 20 – 製作侧拍
↗ 陈志昇 – Plastic (Bag) Architecture – Photo 21 – 製作侧拍
↗ 陈志昇 – Plastic (Bag) Architecture – Photo 22 – 製作侧拍
↗ 陈志昇 – Plastic (Bag) Architecture – Photo 23 – 製作侧拍
↗ 陈志昇 – Plastic (Bag) Architecture – Photo 24 – 製作侧拍
↗ 陈志昇 – Plastic (Bag) Architecture – Photo 25 – 製作侧拍
↗ 陈志昇 – Plastic (Bag) Architecture – Photo 26 – 製作侧拍
↗ 陈志昇 – Plastic (Bag) Architecture – Photo 27 – 製作侧拍
↗ 陈志昇 – Plastic (Bag) Architecture – Photo 28 – 製作侧拍
↗ 陈志昇 – Plastic (Bag) Architecture – Photo 29 – 製作侧拍
↗ 陈志昇 – Plastic (Bag) Architecture – Photo 30 – 製作侧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