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登武 – Rem Koolhaas / Ole Scheeren 2009年8月20日演讲听后感

来源:建筑界编辑:黄子俊发布时间:2020-03-20 18:48:39

[摘要] 以下文章是谢登武先生参加了2009年8月20日,Rem Koolhaas 与 Ole Scheeren 在台北演讲之感想。2009 08 20 Rem Koolhass 台北演

以下文章是谢登武先生参加了2009年8月20日,Rem Koolhaas 与 Ole Scheeren 在台北演讲之感想。

2009.08.20 Rem Koolhass 台北演讲听后感
作者:谢登武先生

Rem Koolhass 库哈斯,依据他1970年代在纽约生活的经验发展出他独特与充满争议的观点,最后却又总是以张力十足的戏剧化论述说服他人接受他的作品,并进一步于2000年获得普立兹克建筑奖,从而奠定他建筑大师的地位。

从他的事务所以 OMA 名之,即可知晓其业务焦点关注在大都会上,他认为在一个现代化的大都会中从事建筑或是营造要再去讲究脉络是迂腐而不切实际的,无论新旧建筑,企图用大部分的 气力/时间/精神去延续/複製/再生都市的既有意象/符号/形式,不管多努力,终究会被大都会的日常现实实践及不稳定活动所侵蚀或转译或淡化至平淡无奇, 「…建筑被降格成玩物,不过是历史与记忆幻像的载体…建筑的永恆性在大都会是不存在的…」,他认为建筑师的任务是应对「当下」 各种社会现象以建筑提出回应与看法。他着迷的是在大都会中外表看起来如此相似的新建物里面竟然可以容许如此多的冲突、毫不相干、甚至完全对立的生活内容同 时发生却又互不牴触,他认为都会的灵魂在于人类拥挤多变又不安定的活动及生活方式,形式终究会被磨损,因此『建筑没有风格并不是坏事,对形体视而不见,重 要的是形体内拥挤的现象。 』接着,他又提出《Generic city 普通/一般/通俗城市》的论点,他指出,大都会的混同风格会使城市或建物的原有自明性淡化或消失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造成大量没有历史、没有特色、只有现 在、没有将来与未来、「存在就是合理」的城市。

库哈斯并非昧于现实无思考能力的建筑商贾,他已经看出来「如今形塑都市面貌 及实质内容的是流动的资本,其实,都市就是晚期资本主义文明产生的无进穷尽版块/模组所构成」,此种观点虽然相通于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人文主义社会/历史学 者Louis Mumford路意士.孟福在其1961年出版之鉅着《历史中的城市》中的看法「…新经济标誌之一是城市的破坏更新,破坏的越快,资本流动的就越快, 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是反城市的…城市的规划设计除商业外,与其它活动不发生关係.,.理想(的现代商业)城市应该设计的可以迅速分割成可买卖部 分…」。虽然有了同样的认识,但库哈斯採取的作法却与大多数专业者背道而驰,他的立场不但没有更温和,反而是更加的现代化、消费化、广告媒体化,更「去它的脉络」。 从二十年前始,库氏至今的作法都是如此,在理论推演与操作实践的不断辩证过程中寻找建筑与都市之间的连繫确如其所见的分裂,而这是不可避免的,从而论证他 的「应将心力关注于会影响建物特性的当代社会性因素并对其提出回应」才是正确的现今建筑论述出路。

如贺龙.巴贺德 (即罗兰.巴尔特 Roland Barthes)所称,都市本身就是个有意义而且可以阅读的论述,我们藉由在其中的漫步、浏览…等与都市之间的互动写出了论述文本,我们就是都市文本 的撰述者,藉由不断的写作(日常生活及集体有意或无意的行动) 来定义我们己身所处空间。以我个人看法,库哈斯是以他的视野与依其视野产生的作品在重新写作。他看出了都市/都会生活的异化现象,并正面承认执着于妄图藉 由形式表现历史脉络或都市文本本意是徒劳无功的,因此他用(他人认为)与基地周边无关的建筑语彙及与所处城市历史断裂的符号形式来製造建筑本体与都市之间 的矛顿、冲突、对立,通过此矛顿、冲突、对立衍生争议与话题,再藉由争议与话题创造崭新的多元前卫空间,最后他的作品便在无止尽的讨论中攻下滩头堡,取得 一定的论述正当性,并以其作品(建筑)自身所生文意渲染了城市论述的文本性。以市场行销的术语来说:他创造出了新的需求,自然也就创造(或区隔)出了一个 新的市场!

谁都不能,也没有资格否定库哈斯的热情、创意、处理困难基地的手法、製造议题的能力及其数十年努力所获致的 婓然成绩,他不但成功的站在全球化浪头上以其建筑实践附和资本运作逻辑,创造出荷兰式实用主义及建筑潜在的无限可能,更大的贡献是他让建筑此一原仅是工 艺、技术、当地社会层面的课题成为变迁社会中的跨文化领域议程agenda,让「建筑的本质究竟是什幺」这个传统课题issue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之: 组成都市内部各个元素更加混乱疏离却又必须谐和共处的矛顿;建筑在都市中要对谁/以什幺形式进行对话的再定义;现代化片断的介入能否回应城市空间文本如何 保持连续的质疑;…等等,成为值得深入及扩大讨论的议程,而这个议程正方兴未艾。更令我折服的是,库哈斯以一建筑师的身份,从建物内外分裂并与原有都 市纹理疏离的建物设计手法,以近似无厘头的姿态介入都市空间,从而吹皱一池春水,挑动了建筑VS都市间究竟存在着什幺样的关係的长久以来之思辩论战。在这 一点上,他的贡献几乎可类比于柯比意。

让我觉得与有荣焉的是我与库大师同样认为传统(区域/都市)规划论述已走入死 巷,新的规划论述出路在那里?大师没有给解答,我认为可能还是要从建筑着手,因为现代都市就是始于十七世纪的建筑大量群聚簇集!而且我与库大师同样相信当 世界各个层面越趋不稳定、无恆常价值之时,格局越小的反而越能解决问题及回应现实。

另外一方面,在听了库哈斯本人及其事务所重要合伙人Ole Scheeren 的演讲如下各实例 :

一、北京的CCTV大楼,试图将主宰天空的天际线由一成不变的垂直改成水平、内部动线引导为一个 LOOP、想要肆应业主人多、机能多、用途複杂…等需求


↗ Rem Koolhaas / Ole Scheeren / OMA 设计之北京的CCTV大楼

二、西雅图市立图书馆(Seattle Public Library),他们述说着他们从其应有机能下手,分为不变及可能改变两类、想要变成公众乐于使用、想使身在其内也能看见水岸、…


↗ Rem Koolhaas / OMA 设计之西雅图市立图书馆(Seattle Public Library)

三、葡萄牙波多音乐厅(Casa da Musica),他们想要一个众不同的盒子、想要让附近的工人也愿意进入、想要藉由半开放的舞台及餐厅增加公共性、确实成功诱发了许多活动…


↗ Rem Koolhaas / OMA 设计之葡萄牙波多音乐厅(Casa da Musica)

四、台北艺术中心,他们感受到并想要反应出台湾旺盛的活力、普遍存在各部门的非正式/弹性十足心态及生活实践形式、以最有效率的方法混同/褡使用空间…


↗ Rem Koolhaas / Ole Scheeren / OMA 设计之台北艺术中心(Casa da Musica)

上面四例无法说服我个人的是,所有宣称的那些目标都可以用一般的、普通的、最常见的形式外观来完成。也就是说,库哈斯最着迷的「建筑内部拥挤混杂却又共容使用」的涵构通常是可以透过国际风格建筑外部来达到的,但他为什幺总是选择十足争议、稍许骇人、充满实验性的形式(或材料)?

更 甚者,库哈斯现场亲口自承「…近代各国的新建物(尤其是摩天楼)之间毫无关连…,却又诉说着自创O.M.A品牌是为了保持建物的独特性…』; 于过去一向着述立说「…强调自己的建筑创作是基于逻辑与功能…不谈理论,不谈形式…对形体视而不见,只关心形体内部的拥挤现象…」但没有 人会同意库哈斯的成名是因为他善于处理建物内部的机能複杂需求,虽然这也是个事实。再者,依其论述,设计应该抛弃过去、不看未来,只活在当下,但如果建筑 的存在普遍性的缺乏在地记忆及与过去的连繫,那幺由此形成的无文化底蕴都市岂非在时间长河中漂流?我们的存在又将附着于何处或是何时?这使我想起被誉为二 战后义大利最杰出的小说家卡尔维诺在其名作《看不见的城市》中对虚构之城「Zoe佐依」的描述「陌生人一到达未知的城市…他立刻可以分辨那里是王公的 宫殿,那里是僧侣的寺院…,这确实印证了一种假说,每个人心里都由一座由差异构成的城市… 但佐伊城不是这个样子,在这座城市的每个地点,你都能睡觉’烹饪’贩售’脱衣…,它的每座屋顶都可以用以覆盖痲疯病院,或是宫女浴室…旅人四处闲 逛,满心疑惑,…他无法分辨这座城市的特质(差异),在他心中为维持的不同特质也混合在一块了…」

或许我想的太多,这世界从不曾被一种理论所覆盖统纳、定于一尊,过去如此,未来亦然,担心的事情其实永不会发生。毕竟,我只是「有幸偶而靠近舞台边缘看到一齣华丽耀眼、目眩神驰舞台剧而为之兴奋不已的小孩,目瞪口呆之虞又忍不住想到后台偷窥。」

好戏已经上演很久了,我已经迟到了,又何必再去区分谁是主角谁是配角?每个角色又是师承那个派别的呢?

So relax!and take my time,enjoy the fantastic show.

演讲,听后感,谢登武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