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者:汉宝德不久前,远东建筑奖选出了二○○一年的首奖,是一个没有封闭起来,永远也没有完工的棚子。结果公布后,有些朋友开始忧虑,
作者:汉宝德
不久前,远东建筑奖选出了二○○一年的首奖,是一个没有封闭起来,永远也没有完工的棚子。结果公布后,有些朋友开始忧虑,这是不是对建筑定义的挑战。其实在决审的委员会中,并不是没有委员想到这一点,但是在「创新与突破」的大前提下,最后还是几乎无异议的做了这样的决定。这件事使我觉得「建筑」的观念确实在改变中。对于世上的芸芸众生,这也许不代表任何意义。不论在先进国家或发展中的国家,对大多数人而言,最重要的问题仍然是寻求比较好的居住环境。可是对追逐时代精神的建筑界的朋友们,这个世界已经不是往日的世界了。
建筑的价值,在过去的人类历史中,大多是建立在永恆感的追求上。建筑能感动我们虽有很多理由,最重要的还是超越时代的感觉。雅典的神庙、罗马的斗兽场,甚至法国的天主堂,都予人以千古不磨的感受。因此使用的材料是最耐久的石头。石头加工困难,运输需要甚多的人力,建造的过程极为繁複。今天我们抚摸 古建筑上的石头,就感受到古文化的生命力,与个人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这种价值的追求一直到二十世纪初新建筑来临时才改变。钢铁与水泥、现代的建造技术大幅的降低了建筑永恆感的价值,合用成为建筑界最关心的课题。有些艺术的观念开始把轻快、飘浮当做建筑的美感。钢骨、玻璃的建筑领风骚于一时,几乎成为现代建筑的标誌。
可是现代建筑家的嘴里歌颂着时代的精神,心里却仍怀着永恆感的渴望。所以大多数的建筑家喜欢使用比较接近石材的混凝土。到了上世纪中叶,厚重的永 恆感就回来了。革命家的精神消失,建筑的传统价值捲土重来。七○年代以后的所谓「后现代」建筑,实际上是怀乡病的发作而已。人类实在可怜,既无勇气接受冷 冰冰的科技时代,又无法回到过去,只好使用一些勾起回忆的零件,聊以自慰。
令人讶异的是,美国是创造新科技的国家,也是建筑传统最微弱的国家,却无法从心底里接受一个新时代的建筑。战后的欧洲已经落后于美国,却能继续维 持新建筑的革命精神,一直在寻求时代的象徵。最明显的事实是欧洲的前卫建筑家不断的在钢骨玻璃的使用上做文章,当美国人沉湎在怀乡的情绪中时,他们利用新 科技把钢与玻璃的表达力推到极处,再度惊醒了美国人。
有趣的是,美国的钢骨玻璃建筑也在追求永恆感。最近因被列入国家文化遗产而进行修复的伊里诺理工学院建筑馆,就像一座钢骨玻璃的庙宇,有一股历万 世而不惑的精神力量,只是把古人的石柱换上钢柱而已。在今天的欧洲就完全不同了,他们真的要把建筑的量感消灭。他们要努力使柱樑在建筑的造型上消失,换上 没有量感的桁架式结构体系。因此,一套新的建筑美学就展开了。
拜新科技之赐,今天的金属材料、玻璃的性能已大大不同于往日,已不需混凝土的保护,今天的高科技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能力,使前卫的建筑家彻底把建筑支解为没有重量的,钢管与钢索的组合体。为了贯彻使重量消失的美学,欧洲的建筑师在外壁上也使用反光的金属。
这样的建筑表达了怎样的价值呢?它需要我们以绝大的勇气来面对的,是暂时的价值观。世界在不断的变动中,一切都是虚幻,都是过眼烟云。在心理上,我们没有甚幺永恆的价值可以依赖,只有靠我们自己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向前迈进,才能肯定我们存在的意义。这是现代人的宿命。
「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这样。暂时性取代永恆性,也许是建筑新纪元的开始。在这种意义上,耗资鉅亿的公共建筑与一个永远没有完工的棚子是没有多大差别的。
日期:200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