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2017年马洒民族文化特色旅游村建设项目启动实施以来,马洒村经过不断的打造已经从以前的贫困落后小乡村变成了如今在文山炙手可热的“网红”旅游乡村。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指导下,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引导全县群众共同打造美丽宜居乡村,进而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助力乡村振兴。马白镇马洒村就是一例典型。
古村马洒,正变得越来越生动。
坐东向西,山水环抱。一路上,村落建筑层叠而上,壮族民居顺山一字排开,形成错落有致的村寨格局。这里的早晨,风吹过时会带起几丝凉意,老人们在院子里慢悠悠地烧起木柴准备烤火,干木头燃烧的气味,是一丝丝熟悉的“乡愁”。几户民房的烟囱里飘出袅袅白烟,远远看去,美而静谧。小河弯弯,流水悄悄绕过村子、绕过田野,一直流向远方……
马洒村从不缺少美丽风景和动人传说。面对眼前这番景象,谁又能想到,这个拥有400多年历史、如今在全州炙手可热的“网红”壮族村寨也曾经贫穷落后,有过“房屋破旧,街巷脏乱,基础设施薄弱,群众思想落后”的至暗阶段。
“提升人居环境水平、彰显地域特色、传承历史文化是开展乡村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我们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目标,近年来不断加大对马洒村这一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建设力度,为的就是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马关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同志说。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马关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对马洒村村内环境实施了绿化、亮化、硬化、美化,彻底改变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粪草随处堆,畜禽满街跑”的状况。为保护马洒村民居建筑群及历史环境、彰显传统历史文化价值与内涵,马关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规划编制阶段就提出采取差异化措施,避免保护发展模式千篇一律。目前,当地已编制完成《马洒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马关县马白镇马洒民族文化特色旅游村修建性详细规划》,整合各类资金6000余万元,完成了马洒村民居风貌提升改造以及马洒水库、游客接待中心、文化广场等项目建设。
此外,马关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争取并整合5700万元资金,推进马洒村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等项目建设,在农房外立面改造中融入少数民族元素,建设了神蛙广场、村内道路、排水排污管网等,在改善群众生活居住环境的同时不忘特色亮点打造。
为留住“乡愁”、守住村落特色,进而保护好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避免出现“千村一面”,马关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过程中,严格按照《云南省特色民居设计图集》《云南省民居特色风貌提升改造引导图册》实施。去年,《云南省乡村宜居农房风貌引导图集(乡村振兴版)》编制完毕并下发,供农户免费使用,坚决守住马洒村的“根脉”“筋骨”。
“各级政府特别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帮我们把房子修得有特色又结实,不但解决了最基本的居住安全问题,也为我们村民共同致富提供了基础保障。”马洒村党总支书记蔡宗幸介绍说,以前村民收入基本就靠种几亩田地,一年下来人均三四千元收入,大量年轻人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务工,儿童和老人默默留守。现在,村民们利用农家大院开办民宿、农家乐、烧烤吧、小超市,既丰富了服务项目,又有效地留住了客人,实现就近就业、灵活就业,“我们马洒人热情好客,节庆活动多,花糯米饭、壮家凉鸡、芭蕉花炖红烧肉等传统美食更是深受广大游客青睐。现在每天都有游客来马洒村,村民们都很勤奋,还有部分村民从外面回来就业、创业。”
“以前我去省外打工,虽然一个月收入有两三千块钱,但离家太远。去年,我回来看到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决定不再出去了。现在到家门口的水果基地打零工,一天收入100元,有时在建筑工地上打零工一天收入150元,还能照顾家里,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村民辜彦程兴高采烈地说,村子越来越漂亮,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准备开个小卖部,再加上务工收入,日子肯定越过越好!”
住进美丽的村庄,过上幸福的生活。蔡宗幸表示,目前马洒村村民年人均收入超过8000元。去年,全村92户贫困户每户拿出300元,入股旅游公司成为股东,预计未来每户每年可以拿到几千元分红。
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村路通向每家每户,一排排靓丽的路灯照亮街巷角落,古村马洒,正变得越来越生动。
这场美丽蜕变是马洒村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是马洒村高质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的生动体现,不仅让这个小小的民族村寨文化“活”起来,更让产业“兴”起来、百姓“富”起来。(中国建设报)
以上就是建筑界快讯频道为您带来的“打造美丽宜居乡村,云南省马关‘网红’壮族村寨越来越生动”内容,建筑界快讯频道会分享更多建筑相关热点资讯,寻找建筑之美,探索建筑之路,欢迎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