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自古即受到高度重视,看看中国古代水利的智慧

来源:建筑界编辑:许秀珍发布时间:2022-02-25 15:25:46

[摘要] 水利者,不外利用水之“利”,同时防止水之“害”。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降水不均衡。因此,水利自古即受到高度重视,工程方面建树尤多。一起看看中国古代水利的智慧。


  都江堰的“无坝”和灵渠的“有坝”

  都江堰的主体工程——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看似简单,实则构思精巧。从创建至今,其已历经多次修复,但每一次修复都继承了这样的工程枢纽布置形式,足见这2000多年前的规划简直堪称“完美”。

  鱼嘴,史称都江鱼嘴,又称分水鱼嘴。它把岷江水分成了内江和外江两部分:外江是岷江主流,流向长江;内江水经宝瓶口进入成都平原。“深淘滩,低做堰”,飞沙堰的“低”是古人慎重观察、计算出来的。这样,多余的水可以从堰顶溢入外江,保证灌区的安全。宝瓶口前的一段内江凿成弯道,实现了“正面取水,侧面排沙”,既取得了足够的水量,又避免了渠道的淤积……鱼嘴属于典型的无坝引水。从某种角度讲,无坝引水是受古代技术水平限制的必然选择。但它有个好处: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工程对河流的扰动。

  与“无坝”相对应的是“有坝”。灵渠,又名陡河、湘桂运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和都江堰一样始建于秦代。灵渠虽然短小(长度不足40公里、流量不足每秒10立方米),却是“三楚、两广之咽喉”,在国家的交通网络中拥有不容忽视的意义和影响。而且,灵渠上截断海洋河的大小天平是中国水利史上第一座大坝。

  把泥沙当肥料的郑国渠

  战国末期,秦统一六国的条件日渐成熟,韩国为避免灭亡的命运,便使用“疲秦”之计:派水工郑国(人名)劝秦国修建大型灌溉工程,使其无力东进。后来,这个心怀叵测的计谋败露,秦欲杀郑国。郑国辩解说:“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秦王认为他言之有理,工程得以继续,十余年后告成。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时至今日,在陕西泾阳西端的瓠口,郑国渠的渠首工程依然有迹可寻。当年的郑国已经颇具测绘常识,从泾水到洛水,长约150公里的渠道几乎严格地选择了地形等高线,使得干渠以南的灌区可以实现“自流”灌溉,委实令人赞叹。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黄土高原上的河流含沙量大,泥沙自古即是水利工程中令人头疼的大问题。而郑国渠最值得书写的智慧,就是合理地利用泥沙,甚至把泥沙当成了肥料。《汉书》有载,郑国渠“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这种引用含大量泥沙的浑水灌田、既用水又用沙的灌溉方法叫作“淤灌”,是我国灌溉史上浓重的一笔。

  京杭运河的水柜和水澳

  京杭运河行程漫长,沿途遇到的问题复杂而繁多,倚仗历代水工的智慧和心血才得以流淌、贯通。难题之一就是有的河段常年缺水,有的季节性缺水,为此,历代大运河的建设者,根据自然条件和历史经验修建了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蓄水工程。大者即当今可以综合利用的水库,如瓮山泊(今昆明湖)和高家堰(今洪泽湖);次者名曰“水柜”,如陈公塘和练湖;最小的则是“水澳”,专供单座船闸使用。

  关于瓮山泊和高家堰已有许多论文和专著问世,这里只说稍显“生僻”的水柜和水澳。

  水柜是古代调节运河用水的蓄水塘泊,在山丘地区筑坝截蓄溪流,或在运河两岸利用湖泊洼地四周筑堤蓄水,有时也自天然河流引水,通常设闸控制。运河水浅时,水柜放水济运;运河水大时,放水入水柜;发生洪水时,水柜还可以蓄洪。

  在古代,京杭运河某些水源匮乏的河段上,船闸反复开启“走泄”的河水不能及时补充,也会影响到运河的畅通。北宋年间,为解决这个问题出现了“澳闸”。所谓澳闸,就是在船闸旁边设置叫做水澳的小型水库,用以蓄积流水或雨水,接纳大江大河的潮水,再开凿小渠通向船闸,并以闸门控制。澳闸是我国的独创,在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行管理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在当时是一种非常成功的船闸类型。

  以上就是建筑界水利频道为您带来的“水利工程自古即受到高度重视,看看中国古代水利的智慧”内容,建筑界水利频道分享更多水利工程施工知识来帮助你学习施工技巧,寻找建筑之美,探索建筑之路,欢迎关注我们~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