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江南文化的魅力在于文化创新和“文化自觉”,创造了独立的、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也是人们向往的一种江南生活方式和生活美学,其中具有典型性文化意义的是“苏式江南文化”。本文将带领大家鉴赏下江南文化模式下的乡村园林!
从1936年开始,费先生在苏州吴江开弦弓村陆续开展了十几次调研,创作了《江村经济》,人类学家马林诺斯称其为“将被人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研和理论工作中的一个里程碑”。此后,费先生提出了乡村“文化自觉”主张,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更值得我们重视和为之大力推广、呼号的是,费先生在1990年提出的著名观点“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从中我们可以这样说:近代“苏式江南”乡村美学与乡村文化振兴缘起于苏州开弦弓村。
多类型的文化——“五种江南文化模式”
在文化长河中,江南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长江以南,亦是一个行政上的、社会结构意义上的、政治区域上的、文化意义上的多类型文化的空间组合,而其中的文化主脉是相通的,江南文化在整体上是中国文化底色的一种集中表达。
有《史记》以来,“江南”一词就因长江流域的开发而越来越富有文化和人文区位价值。古代的大运河开发,江南温和的气候,加上耕读人家的地域文化风格,可谓人杰地灵,钟灵毓秀。唐朝官方将江南作为行政区域的名称,唐太宗曾将领土分为10道,其中便有“江南道”,此后“江南道”的所辖范围和名称历经多次演变,此不赘述。
文化上的“江南”既是超越自然空间的“文化区”,更是心理上的“文化区”,是深层次的“乡土文化区”。唐、宋、明、清时期以降,江南是中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获得诸多文人雅士的青睐至此江南成为中华文脉最为昌盛的人文区位。
文献和诗书中的江南,展现了一种“饭稻羹鱼”“火耕水耨”的生活样态,也延续了苏南世家大族家谱中的“木本水源”和“书香之家”的肥沃土壤,是一种源于自然生活又高于自然的审美精神和诗性气质,可谓“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某种意义上表达了一种更高层次的自我探寻和自我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讲,读懂苏州,就读懂了江南,特别是“苏式江南”……粉墙黛瓦神州底色,吴歌昆腔华夏声音。
在富庶繁华、温婉柔情的外表下,“苏式江南”蕴藏着“上善若水”的柔情和“天行健”自强不息的文化气质。在赏析江南诗歌的内涵中,可以看到,苏州既有“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妩媚,亦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在研读江南文化的过程中,我们熟悉了无数江南名士……这一切,已交织成一种文化定式——江南成为许多人向往的地方。一种意境,一种诗情,一种画意,蕴含在山山水水之中,缠绵在雨露岚雾中,描绘出禅意般的美丽……
江南文化作为广义的地域文化,在不同区域和空间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质和“地点精神”。理性意义上,江南虽然也有着某种同一性文化表征和基本的地域范畴,但是,传统意义上的江南文化,内部不是“铁板一块”,有本质的同一性,又有多类型文化的差异性。当然,江南文化必然是一个多类型化的“文化区”;必然是由有着不同“文化特质”的“文化丛”,不同文化差异的“文化丛”,组成的一个个具有共同区域、地理、人文特点的“文化圈”,进而组合演化为一种“江南文化模式”。但是,经过深入研究不难发现,江南文化基本分为:一是上海为代表的“海派江南文化”,二是安徽皖南为代表的“徽派江南文化”,三是浙江部分地区的“浙派江南文化”,四是江西的“赣派江南文化”,五是江苏苏州为代表的“苏式江南文化”。大体上说,江南文化在同一性的基础上,是由五个有明显特色的文化类型组成,或曰“江南五种文化模式”。
意象中的江南——通过简单的大数据梳理,传统区域中的江南文化,已经沉淀为某种文化属性的类型化存在样态,既有特殊符号化的表征,又有一般意义上的不同文化属性,这五种江南文化区别是:1、不同的自然空间,2、不同的集体记忆,3、不同的地点场域精神,4、不同的原乡文化,5、不同的人文区位,6、不同的风俗人情,7、不同的日常习惯,8、不同的人情世故,9、不同的饮食构成及偏好,10、不同的时尚格调,11、不同的语言特质和方言……
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苏南、上海、浙江、安徽、江西的江南文化不同文化符号化的表现以及构成的文化符号簇群。我们强调江南文化类型之一的“苏式江南文化”的要素特质,旨在说明以苏州文化为代表的“苏式江南文化”的“文化区”模式和类型。
在文化地理学上,“文化区”有两种形式,一是有行政范围的文化区,如某省、某市的文化,有行政边界作为区分;另一种是无行政边界的“形式文化区”,往往是以某种流行时尚区、一种或多种文化行为礼仪认同区、或以某种特定的语言语调流行区、或以某种流行的乡土音乐为代表形成的“文化区”等,如苏南某地流行的“跳舞猖”,在南京的高淳、溧水;常州的溧阳、金坛;在安徽宣城的郎溪、广德以及无锡、苏州的部分地区都有文化遗存流传。
当你深入某一“文化区”进行深入研究时,你会发现苏南文化有着本质上同一性的“文化类型”表现,而且有长久文化脉络的一致性、根柢性和强烈的认同性。即以江苏长江南岸及太湖文化圈为主要地域,已形成以苏州为代表的“苏式江南文化区”,在田野调查中,这一带的人都自觉不自觉地说自己是“苏南人”或“江南人”,“苏式江南文化”的自我认同度非常高。
当你深入“苏式江南文化”某一“文化区”进行深入研究时,你会进一步发现,“苏式江南”的典型性被更多的人认同。和北方的粗犷相比,“苏式江南”表现出极强的地域文化特色:精致的生活空间、精致的生活方式……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方式,而是从精致中显现“苏式江南”。“苏式江南文化”根植于中华文化主脉,在时空的变化中不断发展,呈现出“无边界的、流动的”人文魅力和美学精神,它代表中国人对美好、精致、高雅生活的向往。之所以强调要把江南文化作为“文化类型化(cultural taxonomy)”来研究,是从哲学与美学意义上对江南文化的高度认可“。类型化”的分析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文化区”“文化模式”“苏式江南文化”发展与创造的规律性把握。
以上就是建筑界园林频道为您带来的“园林文化杂谈,从江南文化模式看乡村园林美学!”的内容,建筑界园林频道也将持续关注更多优秀园林设计相关知识,欢迎关注我们,关注建筑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