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庚子年荷月,应作家洁尘之邀,东京大学胡昂教授在轻安讲授「日本庭园细见」。时隔许久,这堂课在许多参加者心中仍记忆犹新。本文摘选集中讲义精华篇章,借此分享与传播园林文化。
龙安寺全称是大云山龙安寺,是临济宗妙心寺派。1450年细川胜元将德大寺家的北山山庄自藤原实能手里转让过来,由义天和尚改建成禅寺,不久毁于1467-1477年的应仁之乱。其子细川政元于1488年重兴,据说方丈石庭就是于此时建造的,在组石的背面有施工者的姓名,如小太郎、彦次郎等。1499年,特芳禅杰借助细川政元的力量将其重建,1797年建筑物又全部毁于火。
现在能确定的就是方丈建筑是1797年重建的,关于庭园的修建时期,有着各种说法。有人认为是在龙安寺创建时建造的,也有人认为是在重建时或江户时代建造的,但均未有定论。关于庭园的设计者,有不同猜测,可以列举出特相阿弥、特芳禅杰、子建西堂、金森宗和、小堀远州等人物。尽管未有定论,但是一般日本的园林著作,把龙安寺的建造年代作为庭园的产生年代。室町时代是枯山水的兴盛期,庭园仍作为室町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枯山水作品。
·龙安寺空间布局(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龙安寺庭园
相对其他具象地表现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枯山水,龙安寺方丈庭园是以抽象设计而闻名的枯山水。《作庭记·立石诸样》写道,“作庭立石,其形多样,有大海样、大河样、山河样、沼池样、苇手样等“。龙安寺方丈石庭的枯山水,池面平远开阔,它可用《作庭记》里的“大海样”描述,比之于寝殿造常常面积各半的池岛配比,龙安寺石庭置石与拟水白砂间十不及一的悬殊配比,更接近大海与孤岛常见的“大海样”。以白砂象征白浪滔天的大海,十五块岩石成组分布象征海岛,周围白砂还重点刻画了波浪线,同时还有一些象征大海无边的平行波纹。而另一座较著名的大德寺大仙院则更符合《作庭记》对枯山水的定义,大仙院方丈石庭池形深远曲折,池石间的沟壑气象,有坡地、假山,将白砂模拟成山间的瀑布、溪涧,更近似于《作庭记》记载的“山河样”,从品相上,它也更接近《作庭记》对枯山水的原始定义。
龙安寺配石(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至今仍吸引着国内海外的人们蜂拥踏访龙安寺方丈庭园的魅力是什么呢?说到底是其配石之妙吧。据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能看到全部的十五块石头。有学者做过方丈庭的视线分析,证明了这一说法的可靠性。也有学者说,方丈庭的设计是随心而成,是历史的偶然,并没有多少精心的设计。然则若将十五块石头进行各种形式的重组或合并得到的各种效果来看,这种说法并不可靠。
·龙安寺方丈庭园配石视线分析
对此组石的布局亦有种种说法,其中最常见者为“虎子渡河”之说,心字说,五大部洲说,莫衷一是。其中现今学术界有一研究来自日本专家杉尾伸太郎(五台山申请世界遗产时的国际组专家),他认为方丈石庭的原型来自山西五台山。
唐朝时期五台山佛风昌盛,是四大菩萨道场中离皇城(长安和洛阳)最近的。自8世纪以来就有很多日本高僧前来拜访,杉尾先生提到的“渡海文殊像”于13世纪绘成,此画为醍醐寺宝物,是一幅白描佛画,其中描绘了五台山的景象。这幅佛画的背景为五台山,画中人物从五台山行至云海之上,飘然而来。脚踏莲花的狮子身后是穿破云海的五台山之五峰。位于中央的是中台,其右为北台,最右端为东台;中台之左为西台,再往左则是南台。
杉尾认为龙安寺的方丈庭园是对五台山的写照。五组置石表现的正是穿破云海的五台山山峰,从左至右分别为南台、西台、中台、北台、东台。白砂表现的不是大海而是云海。并认为“可以确信醍醐寺的这幅白描佛画正是龙安寺方丈庭园的原型”。
龙安寺配石(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然而杉尾先生的证据非常主观。1:画中“中台”的造型和龙安寺方丈庭园的中央置石组合的造型如出一辙,其一分为三的造型极为一致,这种惊人的相似难以被否定。2:虽然龙安寺是临济宗,妙心寺派,醍醐寺是真言宗,但此画流传到龙安寺,恰好被龙安寺的造园家所看到也并不奇怪。
室町时代早已远去,而石庭的意图只有设计者的亲口述说才能板上钉钉,种种解析皆是猜测,亦无定说。杉尾先生的新解释确有几分道理、几分可信,然而也只能在诸多猜测中,再增加一种可能性,增加龙安石庭的神秘。实际上这些解析并不能帮助人们赏析庭院的美。片石生情,寸砂有致,慢慢地坐下来,沉默不语,静静凝视。只得各人思索个人的诠释。
以上就是建筑界园林频道为您带来的“从京都龙安寺看园林设计中造石之法!”的内容,建筑界园林频道也将持续关注更多优秀园林设计相关知识,欢迎关注我们,关注建筑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