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工地安全上多重“保险”,上海建筑工地处处可见智能化

来源:建筑界编辑:林玲玲发布时间:2022-01-19 11:23:30

[摘要] 从疫情防控到安全生产、从简单的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到人工智能设备信息化应用,上海“智慧工地”平台改变的不仅仅是工地管理,更明显的在于建造理念与方法的与时俱进。


  “安全管理从工人走进工地就开始了。”

  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的双子山景观堆山在建工地,50多岁的农民工刘有根和他的工友们上班前都要经过一道特别的程序——在测温区的感应器前进行体温测试。只见刘有根对着感应器一照,身份信息、体温和进入时间等信息就在显示器上一目了然。“每次拍照,让我心里踏实了许多。”刘有根说。

  刘有根的踏实得益于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积极推动的大数据等智慧技术。该委负责人近日在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暨燃气安全专项工作会议上向记者介绍,上海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建设项目管理方式创新,不断将数字信息技术与施工现场深度融合,构建了覆盖施工现场、施工过程的多级联动管理体系,成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新趋势。

  为工地安全加上多重“保险”

  上海利用建筑工地智慧管理平台实行疫情防控,整个过程自动进行,不仅避免了人员接触,且大幅提升了检验的速度和准确性。双子山景观堆山项目经理张斌告诉记者:“检查一个人的身份和体温状况,在3秒内就能完成,且不会出现人工填报数据可能出现的差错,并能实现24小时全天候监管。”

  据了解,该平台共有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材料管理、人员管理、监督检查、应急管理、信息发布等功能。疫情防控功能是应急管理模块的其中一项。

  智慧管理平台的其他模块则主要针对工地的安全生产设置,在为工地精准管理提供更准确信息的同时,也大幅降低了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施工单位无须专门派人监管或运营管理系统。

  “过去塔吊司机吊装材料,需要通过对讲机反复协调、沟通才能作业。即便如此,因塔吊吊距超高以及存在视线盲区,操作时容易造成安全事故。”谈到塔吊安全,张斌感慨道。“但现在,我们在吊钩上安装了可以伸缩的高清摄像头,实现对塔机的实时监控与吊钩运作画面的智能实时追踪,及时直观显示塔机工作状况,避免操作盲区。”同时,摄像头还具有智能防碰撞和预警功能,能够对塔机安全实时监测、预警。

  智慧平台从施工准备到竣工交付,为安全管理提供信息化、全过程的整体解决方案。通过智能WiFi系统、进场教育系统等进行安全教育,提醒进场施工人员增强安全意识;通过塔机安全监控系统、吊钩探头、深基坑监测等,全方位为施工安全保驾护航。

  让项目管理“耳聪目明”

  从疫情防控到安全生产、从简单的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到人工智能设备信息化应用,“智慧工地”平台改变的不仅仅是工地管理,更明显的在于建造理念与方法的与时俱进。

  “我们研发的智慧工地平台全面搜集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数据,通过云端服务器对数据进行智能处理,实现了对施工现场‘人、机、料、法、环’的全面监控与分析,为项目管理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宝山临江商业商务中心项目经理刘晓亮说。

  “云平台有效解决了工地现场各种智能设备、信息系统数据不统一的问题。只要打开手机APP,就能实时查看现场人员、环境、设备、物资、质量和安全等各种数据和信息。”刘晓亮说。作为项目管理的信息综合门户,智慧工地云平台就是项目的“大脑”。它用数字化映射真实工地,可视化构建数字工地,集成了劳务实名制、危大工程监测和塔机安全监控等子系统,实现对人和物全面感知、信息协同共享、风险智能预控的建筑施工数字建造新方式,提高了项目生产和管理效率。

  “针对工程项目‘测量难、检查难’的问题,我们采用实测实量机器人。通过红外激光扫描,实现了整个室内环境的可见即可测,每间房可采集超过120万个数据点,3至5分钟即可完成一间房墙面垂平、方正等多种实测指标的测量,并自动上传记录数据,识别缺陷点,便捷高效。”刘晓亮解释说。

  智慧工地云平台既“了解”工地的过去,又“清楚”工地的现状,更能“预知”工地的未来。它与施工生产过程相融合,精准把控现场脉络,缩短管理半径,保障了项目安全。

  助力“双碳”未来

  在新一轮的城市建设工作中,上海大力推进城市建设管理绿色低碳化发展,实现城市发展绿色转型。

  上海嘉定新城菊园社区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上海首个开展智能建造试点的项目,也是数字化低碳建筑的“新名片”。

  “传统纸质单据月处理量在50条,完成率为80%,给我们施工管理带来不小阻碍。”该项目经理在接受采访时说。为解决这一问题,施工团队利用物联网技术,将所有智慧工地、智能建造设备、工序和管理模块连接进平台,极大减少项目建设管理所带来的能源消耗,目前安全质量工单月100条以上,闭单率达95%,同时人员配置减少了1/6。

  施工团队还将散、乱的传统BIM应用点进行系统的整合,数字化施工BIM深化:在工程施工阶段,进行了包括场布、脚手架、标准层管道井、三维排砖等一系列策划与二次建模深化。利用独有的“模块化BIM”标准做法,形成一套从策划、建模、深化、出图到施工的BIM应用标准。使得BIM运用系统化、规范化。

  随着城市更新加快,上海许多医疗建筑在二次改造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能耗评估和设备改造。借助数字技术,提高了能耗评估与修复技术的智能化水平,为医疗建筑改造提供了解决方案。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便是上海众多医疗节能绿色建筑改造案例之一。通过空调供冷系统、空调采暖系统、生活热水系统、蒸汽系统及照明系统改造,并增加智慧能源管理平台,用能管理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节能效果显著。该医院相关负责人说:“通过综合节能改造,共为医院节约能耗1269.1吨标煤,节能率为15.5%,每年节约运行能耗费用超过300万元。”

  据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裴晓介绍,未来,上海将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打造专业、落地的智慧工地解决方案,从深度、广度、全面性、时效性四个方面全方位赋能工地管理,以“智慧工地”影响“智慧城市”建设,以“智慧城市”让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城市环境更加和谐、城市经济更加高端、城市生活更加宜居。(中国建设新闻网)

  以上就是建筑界快讯频道为您带来的“为工地安全上多重‘保险’,上海建筑工地处处可见智能化”内容,建筑界快讯频道会分享更多建筑相关热点资讯,寻找建筑之美,探索建筑之路,欢迎关注我们~

工地安全,上海建筑工,工地智能化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