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疫情背景下,从公共健康的角度研究通风廊道和绿地空间的学者还比较少,构建出既具有通风廊道增强空气循环的特点,同时又具有绿地空间滞尘杀菌特点的城市防疫空间,提高城市空间的公共健康质量。
一、城市绿地健康效用
(一)城市发展与公共健康
自从城市诞生以来,人类与疾病的斗争就是城市空间质量不断提升的重要原因。19世纪后,工业化和城市化给人们带来了居住条件恶化、空气污染以及卫生设施匮乏等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引发了大规模流行病,关于城市规划和公共健康方面的研究也由此开始,当时对园林绿地的规划要求主要侧重在空气质量的改善和传染病传播的控制上。到了20世纪后期,城市化的发展和居住环境的改善使公共健康的侧重点转移到了慢性病的防治上,同时对绿地效能提出了下文三个层次的需求。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界定为人的身体、精神及社交这三个层面的健康,而不仅仅是身体上没有疾病。这种对健康宽泛的定义,恰好对应了绿地空间影响城市公共健康的三个维度: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
(二)绿地环境功能认识
1.生理健康
绿地环境会对人们的室外活动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良好的绿地系统会促使城市居民产生室外体育活动的意愿,并为这些活动提供了机会和场所。目前,年轻人普遍具有熬夜和久坐不动的不良生活方式,而适当进行体育活动不仅能够降低体重保持身材,还可以促进身心健康。森林环境可以增强人体NK细胞活性和提高细胞内抗癌蛋白水平,从而有预防癌症产生和阻止进一步恶化的作用,也为拓展城市绿地功能,创建更高质量的城市生活空间提供了源动力。
2.心理健康
绿地与心理健康有较大联系,且对压抑、抑郁、焦虑的心理状态有相似的影响,在城市绿地附近居住的居民普遍有更加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绿地与压力、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呈负相关,尤其可以减轻抑郁情绪。
3.社会健康
在社会层次,绿地还有助于促进社会交往。社会交往会对人体神经及内分泌产生影响,从而促进健康。绿地也是社会公共资源的一种,是公共活动和公益活动的场所,有利于促进社会凝聚力的提升及邻里关系的改善。
绿地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机制是复杂而综合的,同时包含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维度。同时,这三个维度相互联系并互相影响。例如,绿地中的活动减轻了人们的心理压力,没有了各种负面情绪的压抑,也就不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了。同时,生理上症状的缓解也减轻了心理的负面感受,让人们更容易融入社交活动中。
在城市居民愈加认同城市绿地能给人类健康带来生理、心理及社会层面积极影响的同时,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很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契机,让城市决策者和居民们对园林绿地的功能有更全面的认识。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此次疫情暴露出城市居民及政府部门对城市绿地在公共健康中的效用缺乏认知。另一方面也说明针对此类方向的研究较少,那么绿地系统能否在大规模的病毒传播过程中起到更多的防护作用呢?
二、疫情角度下城市绿地的公共健康职能
(一)植物杀菌素对病毒的抑制作用
绿色植物能够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净化空气,同时也能释放挥发性有机物VOCs(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这些挥发性有机物最早被命名为“植物杀菌素”。
经科学研究,这种杀菌素被确定为多种类型的化合物,目前被发现的植物杀菌素主要是C10-C15的单萜、倍半萜和碳五半松油精,这些化合物都是以萜类化合物为主要成分。通过分析在针叶林和阔叶林中发现的主要植物杀菌素含量和成分的结论,发现针叶林挥发的萜类化合物含量更高,这为寒地城市流感的防护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很多植物的分泌物都含有这种萜类化合物,其中杉木的挥发物中就大量含有这类成分,它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能够辅助进行芳香疗法,起到抗菌消炎,排毒利尿作用,有利于呼吸器官的运转,还能解除心理上的紧张与疲劳。因此,合理地配置杉木及其他分泌杀菌素的植物能够显著改善空气质量,还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能够分泌出杀菌素的植物还有很多,比如柠檬桉叶挥发的有机物对结核菌、脑炎球菌等多种病菌起到有效的灭活作用,肉桂、柏树、稠李、雪松、天竺葵等植物挥发的肉桂油同样能够起到杀菌消毒功效。从这些有机物的分泌量上看,每亩松柏林每天能挥发两公斤以上的杀菌素。据统计,一般城市中空气内的含菌量是绿地空间的7倍以上,这说明植物有显著的杀菌作用。
另外,从植物杀菌素的作用机制上来看,植物杀菌素能够显著地提高NK细胞的活性,并明显增强了穿孔素、GrA及GRN的表达。而NK细胞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起到抗肿瘤、抗病毒感染和免疫调节的作用。说明植物杀菌素能够增强人体细胞的免疫活性。经确认,摄取植物杀菌素后产生的积极影响,如NK细胞活性增强、抗癌蛋白数量增加,可一直保持7天以上。
(二)植物影响病毒传播的气溶胶分析
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紧密接触传播,由传染者呼吸道内产生携带病毒的飞沫造成。失去宿主的病毒难以在不稳定的外界环境中持续保持活性,但是病毒会寄生在尘埃粒子上,并依附于这些固态或气态的颗粒,最终形成气态分散系统,也就是气溶胶。通过空气消毒,使用呼吸器或者其他个人防护设备可以有效干预并减少病毒传播,但是这种方式昂贵且耗时,给医疗系统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合理利用园林植物的配置,能够有效阻滞空气中的尘埃颗粒。植物叶表面具有各种组织、突起、气孔等结构。植物表面粗糙度的增加、叶表面的绒毛、针状物、分泌的代谢物等,在有效滞尘的同时也能减缓风速,减少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浓度和扬尘。同时,城市绿地中的植物因为蒸腾作用会蒸腾水分,使得绿地的空气湿度较其他地方更高,绿地内的空气湿度比裸土高7%~14%,调节空气湿度的范围可以达到树高的10~20倍。较高的空气湿度会促进空气中气态颗粒的凝结,从而减少了大气中可吸入颗粒含量,也就切断了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的途径。
(三)高密度城市下的疫情缓冲区
1.城市通风廊道
城市通风廊道的提出起初是为了加快城市内部空气流通,引导和稀释城市空气中的污染物,同时带走一部分热量,降低城市热岛效应。从新冠肺炎疫情的角度看,防止病毒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隔离通风,而城市通风廊道能够有效地降低病毒密度,加快城市中的空气循环,对气溶胶传播的疫情来讲,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当前,疫情背景下,从公共健康的角度研究通风廊道和绿地空间的学者还比较少,有必要将二者理念相结合,构建出既具有通风廊道增强空气循环的特点,同时又具有绿地空间滞尘杀菌特点的城市防疫空间,提高城市空间的公共健康质量。
2.隔离缓冲区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范中,提出增设卫生隔离用地。新冠病毒具有较大的传染性,一项重要的防治措施就是隔离和通风。目前,关于卫生隔离带和提升公共健康质量的研究还很少,城市决策者和国民对卫生隔离带的认识也比较少,但是卫生隔离带在公共卫生事件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卫生隔离带的作用就是卫生隔离,尤其是像新冠肺炎这类的传染病,隔离是防止病毒传播的有效手段。其作用机制主要是利用绿地空间的杀菌消毒作用来降低病毒活性,并通过增湿滞尘来阻止气溶胶的传播。合理布置的绿地植物,可以对“病原地”的病毒传播起到缓冲作用。同时,还能起到净化空气、释放氧气和其他防灾功能。与防护绿地的防护污染不同的是,卫生隔离带主要是针对的是病毒的防护和抑制疾病的传播。作为城市绿地空间中的一道缓冲屏障,卫生隔离带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三、城市绿地如何健康效益最大化
城市健康空间的营造和空间质量的提高,是一个多线程协调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于硬件生产领域的是,城市空间的营造不是能短期获得收益的,需要城市决策者和设计者具有长远的目光。而此次公共卫生事件也暴露出了我国城市绿地空间缺陷和管理方面的不足。
目前,我国仍面临城市绿地面积不足且分布不均的问题。我国城市建成区的平均绿地覆盖率已经达到了40%以上,然而城市中的绿地空间仍显不足,同时,城市绿地的分布也存在不均匀的情况。如果单位范围内只有有限量的绿地的话,那么距离将成为限制人们绿地健康效应的重要因素。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较高然而相比较城市外围,却拥有更少的绿地空间。这就导致了高密度城市下空气流通不畅,为病毒快速传播提供有利条件。由于城市建成区的用地都较为紧张,因此很难大量增加绿地量,但可以采取其他措施,例如垂直绿化、在开发区中规定最低绿地量、提升现有绿地的品质和可达性等来提高绿量。
城市公共空间资源有效利用也需要城市管理者的重视。此次疫情期间,很多城市都采取了封闭公园绿地的措施,偌大的公园在整个疫情期间都空无一人,其实相比公园这种室外的开放空间来说,高层居住区人口密度更高,这类空间的空气循环差,给病毒的传播带来了有利条件。另外,开放的室外环境也是人们暂时释放压力,抚慰心情的场所,并不一定需要一律封闭,可以视疫情严重的程度限流开放。例如北京地区只是封闭部分景区,公园限制流量,从疫情严重程度上,北京作为超一线城市也不属于疫情严重地区,并未造成大面积传染。也提示一个新的思路,一方面城市绿地能够提供健康效益,另一方面城市管理者则应该考虑如何将公共资源的健康效益最大化。
四、绿地防疫空间规划
(一)绿地防疫功能分析
城市绿地防疫功能的前期分析是科研工作的重要在组成部分,我国应当根据国情建立疫前预防,疫时防治,疫后缓冲的具体功能分类和定位。城市绿地具有消毒杀菌、降温增湿、通风隔离的功能,能有效遏制疾病的扩散,但是缺乏公众的认知度,从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角度来讲,应当从影响病毒传播的近端和远端两方面出发,共同搭建出绿地防疫的弹性空间。
从远端方面出发,应当考虑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和城市的整体空间布局对人流和病毒的传播影响;近端则可以通过优化城市的绿地空间形态和布局,对密集的城市建筑之间设置绿地缓冲区域,进行微观控制。
城市绿地防疫功能是综合风景园林学、公共卫生学、城市规划学、人文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体系,应当多角度、多方面协同才能准确的反映区域的健康状况和绿地的防疫效用。应该充分发挥绿地空间的优势,增加城市绿地防疫规划的研究,建立健康高质量的城市空间。
(二)绿地防疫空间布局
城市绿地防疫体系的布局主要是为了有机的组合绿地空间关系,建立城市中的健康廊道,疏散病毒,隔离人群,为高密度城市建立缓冲屏障。
从绿地的空间形态来看,点状绿地与城市有更紧密的联系,带状绿地作为联系城市不同空间结构的廊道,面状空间更为开放,起到的空间功能更明显。不同形态的绿地空间因其形态差异在城市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合理在城市总布置绿地空间,将城市分割为不同大小的单元空间,空间之间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对疫情传播的缓冲作用。例如奥姆斯特德的纽约中央公园设计,日本的防灾性绿地规划等,都通过在城市中合理的绿地空间格局,优化城市防灾能力,从这一点上看,与城市绿地的防疫功能机制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时在绿地单元内部,灵活运用植物的配置,植物类型的合理搭配,合理利用水体,减少蚊虫等容易携带病毒的昆虫滋生,布置围合空间等,与各种开敞空间结合,建设城市绿地防疫体系,提升城市防疫功能和健康质量。
(三)“平疫结合”的绿地管理方法
我国的城市公园规划有“平灾结合”的原则,公园平时供游人休憩,灾时紧急避难。同样,城市绿地作为有效的防疫空间,也应当有“平疫结合”的理念。平时作为城市生活的共同体,有机联系城市绿地系统,而疫时作为城市防疫的单元,成为相对独立的组团,互相隔离,是疫时病毒防控的有效措施。两者相互在转化,能够高效利用城市绿地的防疫功能和健康功能。
作为城市的防疫单元,不同空间形态的绿地单元有机联系又相互独立。城市综合公园等面积较大的绿地空间更为开放,设施完善,客流量高,应当灵活疫时的公园封闭措施,对入园时做好防控工作,对游客做好劝解,对流量进行控制等多种措施,合理引导,而不是一味地封闭。城市中的点状绿地在城市空间中的分布大致均匀,居民对此类用地的利用率较高,因此,应当合理布置,增加此类绿地的数量,以街区为单元分布。居住区内部的组团和宅前绿地是居民使用的最小绿地单元,应当丰富这类空间的形式,如屋顶花园等,增加多种类型的活动场地,以及具有杀菌功效的树种等,保证人均绿地面积,才能保障居民在疫时的最后一道防线。
城市绿地最终是给人们使用的,其健康效益也应该放在首要地位考虑。高质量的绿地空间营造不是短期就能实现的,需要公共健康领域的共同配合。在此次疫情背景下,城市绿地和公共健康领域协同建设高质量的健康城市空间的需求十分迫切。作为城市里的第二自然,城市绿地空间对城市公共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必须从绿地空间的健康效能入手,探究绿地影响城市公共健康的机制和绿地防疫规划,以提高未来城市空间的公共健康质量。
以上就是建筑界园林频道为您带来的“值得深思!疫情背景下城市绿地对公共健康的影响及反思”的内容,建筑界园林频道也将持续关注更多优秀园林设计相关知识,欢迎关注我们,关注建筑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