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论文范文:荷花在古典园林中应用及文化意蕴

来源:建筑界编辑:林玲玲发布时间:2021-12-30 17:25:20

[摘要] 文章研究荷花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及其文化意蕴,不仅能挖掘和发展其在园林中存在的美学意义,还能为现代荷花造景提供借鉴意义。


  荷花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其在寺庙园林、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中广为种植,被王公贵族与文人墨客极力追捧。将荷花放置在园林,既包含着特殊的文化含义,又彰显着非凡的艺术价值。研究荷花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及其文化意蕴,不仅能挖掘和发展其在园林中存在的美学意义,还能为现代荷花造景提供借鉴意义。

  1荷花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文化意蕴

  荷花象征着温润谦逊的君子之风。此象征意象来源于中国早期佛教文学,《真人关令尹传》中记载:“天涯之洲,真人游时,各坐莲花之上。”[1]从屈原《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到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云“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其间,人们将荷花上升到了伦理道德象征物的高度。周敦颐《爱莲说》“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之句进一步将荷花演化成士大夫完美人格的象征。此后“荷”成为才高行洁、独立人格的代名词:范成大《州宅堂前荷花》诗“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温庭筠《相和歌辞·江南曲》道“不作浮萍生,宁作藕花死”,将荷花与生死观联系起来,吐露自己虽仕途多舛、才高累身但蔑视权贵、洁身自好的心声。荷花象征着祥瑞和清静。《新秋即事》中言:“凉后每谋清月社,晚来专赴白莲期。”认为荷花能给友人带来吉祥富贵,表明与友人之间珍贵的清静之交。白居易尤爱荷莲,作《东林寺白莲》云:“我惭尘垢眼,见此琼瑶英。乃知红莲花,虚得清净名。”直接感叹荷花的清静之质,虽然诗文中的莲不能确定是否指向为同一属的荷,但荷花代表清静之花的意蕴已被文人接纳。荷花象征着极致艺术美。荷花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有不同的美感,其所有的意蕴都源于自然艺术美的根源。杜甫《寄韩谏议注》中云:“芙蓉旌旗烟雾落,影动倒景摇潇湘。”描绘出荷花满池灿烂与含苞待放。而晚唐诗人李商隐别出心裁,从残荷的辩证艺术角度看待荷花,道出“残”未必“枯”,“残”可谓人为“残破”,借此反映社会衰败,政权树倒猢狲散。

  2荷花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形式

  2.1池栽

  我国园林史上人工荷花水景的最初形式可追寻至2500年前吴王夫差为西施修建的“玩花池”。在池栽形式中,荷花的配置模式可分为与亭台、与柳、与竹3种;而池栽又可分为建筑与荷花中轴、建筑中轴则荷花两侧、建筑与荷花斜侧3种模式(见图1)。2.1.1荷花与亭台。园林建造中,植物具有消弭距离的特殊功能,即提供私密空间的作用,池栽种植恰巧能够提供大面积赏荷空间并达到此效果。例如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亭前用人工凿池方法种植荷花,建筑与荷花同轴,且荷花一字排开并对亭台进行适当遮挡,改变了原先一览无余的模式。同时亭台衔接远香堂与雪香云蔚亭,既不影响之间的对景关系,又将饱览主景达到利益最大化(见图2)。而寺观建筑中轴、荷花两侧的模式在寺观园林中颇多。2.1.2荷花与柳。池栽荷花中与杨柳搭配是荷花在园林中重要的种植搭配方式之一,韩滤《次韵德久丈》中“园柳绿已密,渚莲红始开”之句表明对荷柳搭配方式的赞美。颐和园的昆明湖北岸将池栽荷花与柳配置在一个空间内,远处楼阁位于一侧,荷花在池中斜向排开,形成建筑与荷花同轴侧的“荷柳程式”园林景观,把看似人化的景观进行自然过渡达到自然美,又将自然美衍生到社会美和园林艺术美,从而削减了场地单一、冷清的局面(见图3)。此模式在颐和园昆明湖、北京北海、济南大明湖均有使用(见图4)。2.1.3荷花与竹。竹是刚正不阿的象征,荷竹搭配可视为“清风二君子”。竹一般密集、成片生长,一定程度能对池塘进行遮挡,为场地增添朦胧感。所谓脚踏园路,峰回路转,红荷映入眼帘便是这种景象。通常荷竹搭配不免会有柳的出现,荷花位于平面以下,柳树缘岸而生,竹子植于坡上,三者形成“等差序列”,增加自然和谐美与空间层次感[2]。且荷、竹和柳的主干都具有细长、挺拔的姿态,谦谦君子之势跃然纸上。2.2盆栽盆栽式荷花一般出现在私家园林中,其较池栽荷花晚且需选择花量少的小型品种。东晋时期已有此记载,王羲之《柬书堂帖》云:“敝宇今岁植得千叶者数盆,亦便发花,相继不绝。今已开二十余枝矣……”崇祯年间吴彦匡在《花史》中记载了瓦器栽培荷花的方法:“宋孝宗于池中种红、白荷花万柄,以瓦盆别种分列水地底,时易新者,以为美观。”[3]苏州拙政园有盆栽荷花放置在青石板和亭台空地进行点缀,盆栽荷花错落有致排列,使原本单调的路径变得生动活泼(见图5)。

  2.3荷花在中国古典园林诗画中的衍生

  荷花不仅种植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而且与园林的审美意象结合视为雅俗共赏的吉祥物,逐渐成为一种“无意识”渗透到中国诗画之中。这种方式是文人墨客交流感悟的重要途径,文人在游赏园林的同时借荷画将感情转诉为视觉形象呈现、绘画语与感悟,使得“荷花”具有个人特色[4]。例如:南宋冯大有的《太液荷风图》,太液池是汉代宫廷的御池,配以荷花,荷风满堂,以此来表达吉祥与欣欣向荣(见图6);明戚勤《群荷图》用纯墨笔的方式直接描绘池栽荷花开放时的风貌(见图7)。书画衍生的形式,使人们可以在自然花期之外感受园林中荷花的存在,让荷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中“不凋花”,成为园林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3荷花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自奴隶社会后期发展以来,历经3000余年,而荷文化在中国园林中发展并逐渐到达鼎盛是在两宋、元、明、清时期。该时期宫廷及民间大力推崇荷花造景,由荷花衍生出的风俗活动层出不穷;文人与艺术家从单一地对荷的形态与色彩的审美崇拜开始逐渐转移到以荷花为题材的诗画创作当中。古籍中早已记载荷花的应用,南宋王洧《湖山十景·曲院风荷》咏:“避暑人归自冷泉,埠头云锦晚凉天。爱渠香阵随人远,行过高桥方买船。”乾隆《烟雨楼对荷作》吟:“花盛原因开以迟,楼阴一片绮纨披。屈为信理固宜是,淡弗华高乃在兹。鹿苑不妨恣游奕,鸳湖岂必较参差。设如座喻对君子,杳树依稀与论诗。”说明荷花在园林建造中普世大众对其赞赏有加。

  3.1中国古典园林中荷花的文化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中之所以独树一帜,不仅在于其拥有独特植物的搭配方式和栽培技术,还在于有对哲学思辨的深度思考。造园者将自己的社会理想、宇宙观、审美观、人格价值等精神文化信息植入园林之中,向游赏传达自己的思考。其中,君子人格思想是私家园林造园者最想传达的情感之一,荷花是中国传统的“比德”之花,造园者从伦理道德层面去看荷花,把荷花看作君子人格的对应物[5]。由于不堪时代的压迫,他们将自己的理想投向园林建设,不仅居身,更可居心。而皇家园林中的荷花,体现的则是皇帝政治理想和难得的人文情怀与养生求仙的追求。

  3.2中国古典园林中荷花的造景艺术

  历史上,以荷花命名的园林景观极为常见。《化州志》中记载:“化州官府后有瑞莲池,嘉靖己酉池中有三枝开并蒂莲。戊子有七枝开并蒂莲,故取名瑞莲池。”《顺庆府志》称:“莲州府署南石佛寺左,有一亭,亭边有池常生并蒂莲瑞莲,绚烂多彩,异香数里不散,故名瑞莲亭。”亦有《西湖志·古迹》“在钱塘门外,景定三年安抚魏克愚徒于此”的玉莲堂,这些园林景观都以荷花为主,且亭桥建筑又以荷来命名。造园者还注重意境美的创造,讲究诗情画意、情景交融,运用植物“重于香而轻于色”的特点,常以芳香植物来提升园林景观的文化底蕴。例如:谐趣园夏日荷香四溢,饮绿听香;拙政园“远香堂”堂开四面,风带清香,落地明罩,清池荷花簇拥。此外造园者为追求仙境效果,通常利用荷花配合实现“一池三山”的景象,将二者的自然精神融为一体。例如:颐和园昆明湖中的南湖岛、藻鉴堂岛和治镜阁三洲;北京西苑(三海)中的琼华岛、水云榭和三神山[6]。

  3.3中国古典园林中荷花的种类

  调查表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荷花种类,特别是北京北海、济南大明湖、苏州拙政园等观赏性强的园林池内,其使用少瓣型红粉种类居多。究其缘由,荷花原产亚热带和温带地区,虽符合其生长的气候环境,有一部分的荷花品种需要较高的栽培技术,古时农业技术难以达到水准,且重瓣和千瓣类的荷花多为现代农业培育的品种,而颜色浓重的荷花能够增强文人闲士的关注度,因此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荷花更多为易栽培、颜色艳、花瓣大、花期长的品种。

  4结论

  荷文化所带来的文化意蕴是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中独一无二的元素。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变,根据不同园林所在地区的不同气候特点,培育与创造出适合各个园林的荷花种类与荷景并将新型荷花语言运用在绘画上,不仅可以弘扬与提升荷文化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影响力,而且可以推动新型荷花事业的发展,从而促进荷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陈彩枫.试述传统绘画中荷花的艺术表现流变和文化象征的传承[D].福建师范大学,2018.

  [2]俞香顺.中国荷花审美文化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5.

  [3]刘丽.盆栽荷花评价及栽培措施对其形态生理特征的影响[D].湖南科技大学,2019.

  [4]郝培培.中国画中荷花符号化语言的研究与创作[D].天津工业大学,2019.

  [5]刘丹华.苏州古典园林中荷的审美意蕴研究[D].苏州大学,2020.

  [6]方剑娟.苏州园林文化思想及艺术表达复杂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2.

  作者:顾昭琼 王凤珍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以上就是建筑界园林频道为您带来的“荷花在古典园林中应用及文化意蕴”的内容,建筑界园林频道也将持续关注更多优秀园林设计相关知识,欢迎关注我们,关注建筑界~

论文范文,荷花,文化意蕴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