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之城正在“拔节生长”,雄安新区对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的精准管控

来源:建筑界编辑:林玲玲发布时间:2021-12-20 11:15:21

[摘要] 雄安新区的植树造林,不同于一般城市的绿化工程。它要构建的是平原地区大面积异龄、复层、混交样式的近自然森林,打造伴随雄安新区共同成长的“千年秀林”。


  雄安新区,这座承载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未来之城正在“拔节生长”。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蕴含着丰厚的精神宝藏,底色鲜艳,常读常新。漫步雄安,她的日新月异让人惊叹,她的红色底蕴催人奋进;未来之城从脚下延伸,红色血脉在这里赓续。

  1

  满淀皆是英雄气

  “硬骨头六连”的传奇曾在这里演绎,狼牙山五壮士中有两位是容城人……从壮丽的百年史诗看雄安,这是一片英雄辈出的红色厚土。

  这里有印刻在国人心中的红色烙印。走进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一幅幅展板、一张张照片、一件件文物诉说着淀区人民不畏牺牲、与敌搏斗的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活跃着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水上游击队。因火枪和大抬杆引火处容易被水打湿,常用雁翎堵塞,雁翎队因此而得名。雁翎队队员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打日寇、除汉奸、端岗楼、拿据点,先后同日伪军进行了几十次战斗。

  随着雄安新区的设立,慕名来到纪念馆的游客越来越多,人们乘船而至,聆听淀区人民保卫家乡的英勇事迹,追寻“雁翎队”红色记忆。

  这里有令人动容的“生死之约”。在雄县米家务烈士陵园,刘秉彦和旷伏兆两位将军的塑像庄严肃穆。

  抗日战争时期,雄县米家务镇地处平、津、保抗日根据地三角中心地区,是原晋察冀边区冀中十分区司令部、十地委、十专署所在地。

  1943年3月,旷伏兆调任第十分区任政委,当时刘秉彦是第十分区司令员。1946年,第十分区平南支队参谋长任子木在一次战斗中负伤,牺牲在刘秉彦和旷伏兆身边。二人把任子木安葬后约定:死后埋在平津保三角地带,和牺牲的战友一起,为人民“站岗”。

  1996年,旷伏兆逝世,将骨灰安葬在米家务。两年后,刘秉彦逝世,同样安葬在米家务。两人的墓相隔只有几米远,50多年前的约定实现了。

  江山代有传人,精神穿越时空。在雄安新区,留给后人的“红色记忆”还有很多。小兵张嘎、荷花淀派等文学光影中的红色故事也被人传诵。“雁翎队,是神兵,来无影,去无踪。千顷苇塘摆战场,抬杆专打鬼子兵……”这首记录抗日战争期间雁翎队神勇表现的民谣,至今仍在白洋淀一带传唱。

  “当年,白洋淀的雁翎队划着打水禽用的‘鹰排’,扛着土造武器‘大抬杆’书写传奇。”参与新区建设的中铁三局天津公司机械分公司经理陈锋说,“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今天,我们在工作中要传承这种百折不挠、拼搏奋斗的精神,为雄安的建设贡献力量。”

  2

  风起大淀扬碧波

  雄安新区是在“一张白纸上”建造一座高质量现代化新城,铺就这幅千年画卷的底色,绿色无疑是最重要的起笔。

  走进白洋淀,碧波荡漾,芦苇摇曳。“新发现的鸟类不断增加,我们更新的频率也在加快,这是近几年观测最突出的感受。”安新县自然资源局白洋淀湿地保护区管理中心工作人员齐明说,截至2021年11月15日,最新观测数据显示,白洋淀野生鸟类总量达230种,较雄安新区设立之前增加了24种。

  飞鸟种类增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白洋淀生态的改善。然而,如今的绿水清波来之不易。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上承九河、下注渤海。这里曾经“明珠蒙尘”:由于上游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排放、淀区百姓生活污水直排、淀区机械船只增多,加之生态流量减少等因素,白洋淀水质不断恶化。

  近年来,通过改善上游流域生态环境、加大淀区水域治理,白洋淀水质明显改善。监测数据显示,白洋淀水质由2017年劣V类提升到目前全域Ⅳ类、局部Ⅲ类,淀区水质达到10年来最好水平。新区设立后,“华北之肾”功能加快修复,水质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实现阶段性目标。

  半月谈记者乘船进入白洋淀,看到临水而居的村民家家户户有管道接入绕村的主管道。安新县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说,以前村民家里的污水一般直排白洋淀,如今用这些管道专门收集,经过处理后污水变为汩汩清水。当地政府对淀中村、淀边村“一村一策”专项整治,采用建设龙墙、生态隔离带等方式进行面源污染管控,有序隔离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走进府河河口湿地,蒹葭苍苍,水天一色。很难想象,在湿地治理之前,周边村民还曾经在这里耕种。这里是府河、漕河、瀑河3条入白洋淀河流的河口区,采用“前置沉淀生态塘+潜流湿地+水生植物塘”的近自然水质净化工艺构筑生态屏障。“类似于咱们家里用的自来水净化装置,通过层层‘滤芯’达到净化效果。”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府河河口湿地项目总承包部相关负责人杨凯说。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一级调研员程钢表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已经从污染治理为主向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并重阶段转化,下一步将向生态修复为主的阶段转变。

  “千年秀林”护新城

  先植绿、后建城,是雄安新区建设的一个新理念。千年大计从“千年秀林”开始,良好生态环境是雄安新区的重要价值体现。2017年11月,“千年秀林”的第一棵树、第一片林在9号地块扎根。

  在这里,每棵树都有专属的“身份证”(二维码),建设方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科技建立智能平台,实施从苗圃到种植、管护、成长的可追溯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对苗木质量、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的精准管控,同步构建“数字森林”。

  雄安新区的植树造林,不同于一般城市的绿化工程。它要构建的是平原地区大面积异龄、复层、混交样式的近自然森林,打造伴随雄安新区共同成长的“千年秀林”。所谓近自然森林,就是遵循森林的自然演替规律,在适度人为干预下,实现森林自我调节、自我更新、自我演替,最终形成异龄、复层、混交的稳定生态系统。

  今年7月,总面积2.62万亩的雄安郊野公园盛装亮相,开园迎客。14个展园各有千秋,280多个树种、200余种地被、100多万株乔灌木,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这是“先植绿、后建城”理念的集中体现。

  雄安集团生态公司相关负责人苏奥说,雄安郊野公园是雄安新区起步区南北中轴线上北部重要景观门户,是“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生态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郊野公园成了网红打卡地。(新华社半月谈)

  以上就是建筑界快讯频道为您带来的“未来之城正在“拔节生长”,雄安新区对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的精准管控”内容,建筑界建筑快讯频道会分享更多建筑相关热点资讯,寻找建筑之美,探索建筑之路,欢迎关注我们~

未来之城,雄安新区,千年秀林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