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设计者,就是当今中国建筑界的泰斗级人物、“纪念馆之父”,齐康。参与设计这个纪念馆,竟前后花去了齐康20年的时间。
南京,江东门,有一座以灰白色大理石为主要基调的建筑,气势恢宏,庄严肃穆,被誉为“一部由石头垒成的史书”,全名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这座举世闻名、震撼过无数来访者的纪念馆,曾先后获得“中国八十年代十大优秀建筑设计奖”和“中国九十年代环境艺术设计十佳”等殊荣,它的设计者,就是当今中国建筑界的泰斗级人物、“纪念馆之父”,齐康。
除了这座广为人知的纪念馆,齐康名下的作品还包括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淮安周恩来纪念馆、郑州河南博物院、福建历史博物馆等近两百座著名建筑,几十年来获得各种大小建筑奖不计其数。而对于种种荣誉,齐康自己却看得很淡然,他说,“盖棺论定之时,能被看作‘人民建筑师’,我就心满意足了。”
为一座纪念馆花费了20年时间
坐落在当年日军大屠杀遗址之一的“万人坑”及尸骨丛葬地上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如今已成为国际间祈祷和平与历史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每天接待观众均高达一两万人次,最多的一天超过10万人次。在网络上,“拜访大屠杀纪念馆、祭奠历史”甚至被网友列为“去南京必做的七件事”之一。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参与设计这个纪念馆,竟前后花去了齐康20年的时间。
至今齐康仍然清楚地记得当年筹建纪念馆时,他第一次来到江东门的情景。那是1984年秋天一个细雨绵绵的日子,当时那里还是一片空旷的场地,孤零零地立着一块纪念馆奠基石碑,雨水冲去了表层的浮土,露出催人泪下的累累白骨,他说他仿佛看到“在这覆土之下的无以计数、无以考证姓氏的死难同胞在挣扎,让前来凭吊的生者随之悲痛、为之控诉”。齐康回忆说,他的父亲齐兆昌当年曾冒着生命危险留守南京,为拉贝工作、保护难民,目睹了那场震惊世界的血腥大屠杀,后来父亲的描述给齐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40多年后,站在那些仅有薄土覆盖的白骨面前,悲愤的波澜激荡着齐康,正是怀着这种特殊的情感,齐康主笔设计出了如今这座极具冲击和震撼力的纪念馆。
据说,在纪念馆建成之后的18年里,但凡有事或活动需要,齐康几乎随叫随到,从1984年到2002年总共三期纪念馆的设计费,齐康分文未取,他认为这是自己的义务。纪念馆馆长朱成山更透露说,齐老不但自己不收,甚至还对自己的弟子们作出过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谁要是收取遇难同胞纪念馆一分钱,谁就不是他的学生。
有这么一段轶事:1989年杨振宁去南京,提出要参观纪念馆。当齐康陪同他沿着卵石铺面的广场绕场一周、将出门口时,杨振宁突然深沉地对齐康说:“这座建筑设计作品是成功的,它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事件,我在青年时代,经历过那种压迫的苦难……”他还请求齐康给他一套纪念馆的幻灯片,“我要带回去给我的学生,让他们了解中国曾有的这一段过去。现在的一些学生们,总认为世界已经和平了,大同了,但他们还应当懂得历史,这是事实。”
“能将一座厕所设计好也是很不容易的事”
因为对纪念性建筑情有独钟、参与设计了诸多纪念馆,齐康在坊间有“纪念馆之父”之称。在谈及自己对纪念建筑的设计理念时,齐康说,设计纪念建筑是建造一座教育人的基地,而设计者首先要受到教育,只有经过自身的学习获得感悟,加上必要的手段,才能使设计获得成功。
1931年10月28日生于南京的齐康,自幼酷爱绘画,姨母是一位中学美术老师,常从教堂里带回画片,让他照着临摹,这些图片深深吸引了他,也激发了他对绘画的热爱。而齐康的父亲齐兆昌则是中国20世纪初为数不多的建筑师之一,主持建筑过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中华女中、金陵神学院等诸多建筑,现在南京大学的教学楼西大楼,以及甲、乙、丙、丁一片宿舍区,都是当年齐兆昌设计的。父亲的鼓励和家庭、环境的熏陶,使齐康和他的哥哥们都先后走上了工程技术之路。1949年,18岁的齐康考入中央大学工学院建筑系,更是幸运地碰到了刘敦桢、童隽、杨廷宝等诸多中国建筑界大名鼎鼎的良师。
与梁思成并称“南杨北梁”的一代建筑宗师杨廷宝,学至中国科学院院士、官至江苏省副省长,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中山陵园音乐台、民国外交部大楼等建筑的设计都出自他手,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北京图书馆等工程的方案。正是这样一位大师,在齐康的记忆里却一点架子都没有,无论接到一个什么工程,总是从设计到施工到验收全程负责,还经常与工人一起在脚手架上爬上爬下,不仅要指点工人怎么干,时不时地还自己动动手,常常弄得一身灰土,却还总是乐呵呵的。齐康说自己在后来的建筑设计生涯中,一直都谨记着杨老师当年说过的一句话,“能将一座厕所设计好也是很不容易的事”,而他主持设计的纪念性建筑也都遵循了杨老师当年说过的“设计纪念性建筑,可以是古典的比例、现代的手法”这种原则。
如今的齐康,已被业界公认为建筑大师,却仍然常常自谦说自己的创作实践还很贫乏:“如果在我设计构思时老师还能像做学生时给我改图指导该多好!学无止境,我常常在创作中怀念过去教导我的老师。”
四种建筑 三宗罪
作为当今业界的建筑设计大师,齐康一直信奉一句话:不下工地的建筑师不是一个好的建筑师,不研究城市的建筑师不是一个完整的建筑师。他喜欢别人称他为“平民建筑师”,无论是他设计的高楼大厦、园林小景,还是各种各样的纪念碑、纪念馆,他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走进去,去领会、去感受,他通过这些建筑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在他看来,建筑的最大意义,也正在于此。
齐康说,当下的中国有四种不同的建筑:长官的建筑、建筑师的建筑、开发商的建筑和老百姓的建筑。长官的建筑更多的是体现了一种意志;建筑师的建筑常有蓝天作画;开发商的建筑是考虑什么房型好销就开发该房型;而老百姓则考虑如何经济实惠。四种建筑的观念不断在发生碰撞,而领导潮流的多是官员、建筑师和开发商,以致现在我们相当多的城市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在建设大都市的过程中,古老街巷和古朴民居被成片拆掉,代之以那些不能体现地域特征和个性的“国际式”高楼,城市形象正变得千篇一律。“城市也是一个有血肉、有肌理的东西,你要在她的身上动‘刀子’,要摸清她的脉络,否则她会‘大出血’的。”在齐康眼里,一个城市最重要的就是“精神”,“一个城市规划成功与否,关键看它有没有体现了这个城市的精神,一个城市没有了精神就像人没有了灵魂,是很可悲的。”
2005年在中科院南京分院举行的中科院学部成立50周年院士座谈会上,齐康直言不讳地指出,目前的中国建筑有“三宗罪”:第一宗是没有经典,各地都在大兴土木,形形色色的建筑群好像雨后的春笋,但是真正称得上经典的却是凤毛麟角;第二宗是崇洋媚外,随着外来产品与观念的大行其道,我国很多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往往落入外国建筑师手中,自己的建筑人才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以致中国已成了外国建筑设计师的实验场所;第三宗是规划无序,城市建设中各自为政的现象日益突出,一些城市的总规划设计师往往就是这个市的书记、市长,没有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这一席话至今掷地有声。
齐康简介:
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祖籍浙江省杭州市。1931年10月28日生于南京,1993年12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被选为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2000年获得中国首届“梁思成建筑奖”,2004年获中国建筑学会举行的首届建筑教育奖。
长期从事建筑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科研、设计和教学工作。设计作品有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南京梅园新村周恩来纪念馆、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福建武夷山庄、黄山国际大酒店、郑州河南博物院、福建历史博物馆等。
以上就是建筑界建筑频道为您带来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极具冲击和震撼力的纪念馆”内容,建筑界建筑建筑频道会分享更多优秀建筑案例,寻找建筑之美,探索建筑之路,欢迎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