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智能化、精细化指导,数字孪生技术助力历史街区智慧保护

来源:建筑界编辑:黄子俊发布时间:2021-10-11 11:03:30

[摘要] 近年来,上海市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坚持历史文化保护与改善民生并重,对历史街区风貌保护“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也是上海市探索历史街区“微更新”,倾力构筑“幸福家园”的真实写照。

  漫步在法国梧桐树掩映的上海市黄浦区南昌路上,感受着法式的浪漫与华美。在街边精致的咖啡店歇歇脚,那片在斑驳树影里若隐若现的洋房里弄,墙面的红瓷瓦,斜坡陡屋顶,依旧还是过去的模样……截至今年4月,曾经的法租界、如今的南昌路东段多个修缮项目施工已经接近尾声,道路两边各式各样的老建筑,向来人们诉说着100年间发生的故事。

  近年来,上海市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坚持历史文化保护与改善民生并重,在2018年启动350米的南昌路东段改造。改造采取区域化更新的修缮保护方式,历时3年即将完成,其背后体现的是对历史街区风貌保护“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也是上海市探索历史街区“微更新”,倾力构筑“幸福家园”的真实写照。

  “修旧如旧”最大程度保护历史建筑风貌

  走进南昌路100弄的《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映入记者眼帘的是清水平缝外墙,上面有着金山石门框与雕花门头,这栋建筑是南昌路众多石库门建筑的代表,外墙青砖经过多年严重风化,门框与门头已看不出原来的样子。“我们结合历史图片与文字以及现场情况,采取‘批嵌+平色’的修补方法进行复原。”上海永嘉置业管理有限公司副经理周国强说,光这段“貌不惊人”的外墙,他们就做了8个样本,从墙砖深浅与缝隙粗细到修补痕迹,一一进行调整。项目团队还请来老建筑修缮专家与周边居民进行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修缮方案。

  南昌路74号是新式里弄住宅,水刷石墙面的复原极大考验了项目团队的耐心。改造前要多次对原有居民乱涂刷的颜色进行冲洗。清洗时在墙面上先刷上草酸,浸泡一段时间后,再涂上脱漆剂,如果碰到烈日暴晒、狂风大作,还有脱落的风险。最后用高压水枪把墙面残留物冲刷掉,这样的流程被称为“给墙面敷面膜”。对于破损的墙面,项目团队采用“水刷石工艺”,用沙子、水泥砂浆与色粉搅拌在一起,调试出4种不同颜色并与原始墙面进行比对,由专家确定最终颜色。

  南昌路168弄小区内鹅卵石墙面的复原更是体现了项目团队“绣花”般的功底。建筑物复杂的造型、选材、配色给修复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难度,项目团队经过反复论证确定用“鹅卵石工艺”进行修复。“我们先铲除破损的鹅卵石墙面至基层墙面,在基层墙面粉刷、上色后,再把与原始墙面鹅卵石大小、颜色相仿的石子均匀洒在墙面上,最后检查墙面平整度与密实度,一遍遍微调,直至墙砖深浅、缝隙粗细与修缮设计方案一致为止。”施工人员解释说。

  南昌路东段虽然短,却涵盖了新里、旧里、公寓、花园住宅、简屋5种房屋类型,堪称“万国博览建筑群”。每一类型又对应着迥异的建筑风格,修缮时需要反复查阅史料,考证样式、材质,难度极大。“为修旧如故,保留不同风格建筑的原汁原味,黄浦区对历史建筑的外立面、门窗等重点保护部位进行考证,严格按照原样式、原材质、原工艺进行修缮,激活了整条道路和街区的活力。”黄浦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城市更新科科长朱伟隽说。

  街区改造下足“绣花功夫”

  南昌路街区风貌改造还体现着很多“精细功夫”。比如,很多沿街住宅的窗户原为木质,经过几十年的风吹日晒,木头已经开始腐烂,居民自己改造的窗户也是五花八门。为了保护历史风貌、统一街区特色,项目团队将沿街窗户进行统一规划、设计、选材和施工,改用铝合金材质,按照原来的样式逐一复原窗户的外形。

  据介绍,此次改造将原有沿街店铺的违法建筑进行拆除,经营业态也进行了统一调整,保留了适于街区环境的业态,更能体现慢节奏的生活气息。

  在提升沿街风貌的同时,项目团队着力提升小区环境和居住水平。在南昌路84弄小区,新的地坪已经铺设完成,电瓶车停放位置也装上了充电桩。小区还安装了智能垃圾箱房,新增AI识别监控设备,添置了绿化设施,通过综合改造,整个街区变得整洁且显得生机勃勃。此外,项目团队以解决群众“急难愁”问题为出发点,对老旧小区与老百姓生活相关的点点滴滴进行统筹考虑,让居民感受到老房子的温度。

  66岁的虞阿姨是南昌路土生土长的原住民,几十年来,她看着老房子的厨卫设施一步步老化,公共厕所变得臭气熏天却无可奈何。“以前每天早上起来就是倒马桶,还得排队,那味道简直没法儿闻,现在终于有了独立的卫生间,厨房也不再共用了,心情舒畅了,生活品质明显上了一个台阶呐,真的要感谢政府!”虞阿姨激动地说。

  经过改造,南昌路上的老建筑外观完整,清水墙砖、水刷石墙面配上统一的深色窗框和黑漆铁门,重新散发浓厚的历史韵味。沿街围墙立柱高度统一,路两旁小区住宅、商铺外立面都得到了修缮,小区内部环境也得到了改观。看着修旧如旧、保留了原有滋味的南昌路,老居民们感慨:“像是回到从前了。”

  数字孪生技术助力历史街区智慧保护

  当一个个充满烟火气和温度、承载丰富历史文化记忆、生活更加舒适的崭新街区全面呈现之时,历史街区保护和运营维护的数字化转型成为下一个关注的焦点。

  南昌路历史街区将试点利用数字孪生技术,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激光扫描和近景摄影技术等精细三维测绘技术对历史街区逐步开展数字化测绘,原真留存历史街区的风貌、建筑风格、重点保护部位等三维信息,采集、更新日常维护数据和重点智能感知数据,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历史街区长期保护和运营维护提供智能化、精细化指导。

  2020年,新版《上海市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施行。据统计,历年来,上海市公布了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及250个风貌保护街坊。“上海市秉承‘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原则,在最大程度保留历史建筑价值的前提下积极回应百姓生活改善需求。‘十三五’期间,上海市累计实施近75万平方米居住类优秀历史建筑修缮,同步推进近110万平方米风貌区内居住类历史建筑以及250万平方米里弄房屋修缮改造工作,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如武康大楼、淮海大楼等,修复后不仅展示出沉淀的历史价值,还焕发出新的光彩,深受社会各界和市民群众的好评。”上海市房屋管理局城市更新处相关负责人说。

  下一步,黄浦区将在继续实施金谷邨和南昌路136弄、212弄、244弄等老旧住宅保护性修缮项目的同时,把南昌路东段街区改造成果逐步由东向西延伸,通过实施区域化更新,塑造优雅生活街区品牌,以组合拳形式提升街区整体品质,在留下历史文化记忆的同时,让街区更有烟火气,也更有温度。(上海住建委)

  以上就是建筑界快讯频道为您带来的“提供智能化、精细化指导,数字孪生技术助力历史街区智慧保护”的内容,建筑界快讯频道也将持续关注更多热点的新闻,欢迎关注我们,关注建筑界行业热点新闻~

精细化指导,数字技术,历史街区智慧保护

延展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