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枋是连接柱头或柱脚的水平构件,它是一种辅助性构件,可以加强构架的整体稳定性。 经常被应用在具有古风古色的园林景观中,我们仔细看下它的应用。
一、额枋与平板枋
额枋简称“额”,它是柱头部的水平联系构件,并可承托斗拱和横向梁架。位于檐柱头上的额枋又称“檐枋”。
额在汉至唐的时期称为“楣”。隋代以后,楣多放在柱头顶上,乘托斗拱和梁。隋唐时期,楣开始放在柱头之间,上皮与柱头平,两端插入柱中。有得做上下两道楣,上的旧做法为“檐额”;清代称“阑额”,下层楣叫做“由额”,而称随以前压在柱头上的旧做法为“檐额”;清代称阑额为“大额枋”,由额为“小额枋”,大、小额枋之间为“由额垫板”。阑额和柱头上水平放置的一块长度与每间面阔相同的木板,宋称“普拍枋”,清代叫“平板枋”,上面乘托斗拱。
二、脊枋与金枋
在正脊处,脊檩(桁)下面的枋子叫“脊枋”。在脊檩(桁)与脊枋间有“脊垫板”。
位于檐枋和脊枋之间,沿屋面坡度逐层放置的枋子都叫做“金枋”。按金枋所处的位置不同,又有“上金枋”、“中金枋”、“下金枋”之别。每根金枋对应一根金桁。在金枋与金桁之间为金垫板。
脊枋或金枋的两端或交与金柱、或交与瓜柱(包括金瓜柱或脊瓜柱)、或交与梁架的侧面。
三、箍头枋(又称“搭脚大额枋”)
箍头枋是檐枋的一种特殊情况,即檐枋的一种。在建筑物的梢间或山面的转角处与角柱相交的檐枋叫“箍头枋”。在多角的亭子建筑中,与角柱相交的檐枋都是箍头枋。
箍头枋有单面箍头枋与搭脚箍头枋之分。单面箍头枋用于悬山建筑的梢间;而搭交箍头枋用于庑殿式、歇山式建筑的转角或多角形建筑的转角处。
箍头枋也有大式、小式之分。带斗拱的大式建筑中箍头枋的外伸端部常做成“霸王拳”的形状;无斗拱的小式建筑中则做成“三岔头”的形状。
四、穿插枋
位于抱头梁或桃间梁下,连系檐柱与金柱的枋叫“穿插枋”,位于桃间梁下的,也叫“桃间随梁”。位于角檐柱和角金柱间的叫“斜插金枋”。
五、天花枋及天花构造
天花枋是承托天花的主要构件之一,它与天花梁共同构成室内天花的承托构架。其中,位于面阔方向的称为“天花枋”,位于进深方向的称为“天花梁”。天花枋与天花梁断面不同,但其上皮均与天花上皮平。
天花上另一种半圆形断面构件叫做“帽儿梁”,常与“天花支条”连做,沿面阔方向布置。其作用相当于现代吊顶中的大龙骨。贴附于天花枋或天花梁侧面的天花支条又叫“贴梁”。
六、雀替
雀替又叫“角替”,置于梁坊下与柱交接处,可加固梁坊与柱的连接,缩短梁坊的净跨距离。
雀替在宋代叫做“绰幕枋”雀字是由“绰”字演变而来,替是“替木”的意思。
雀替主要有以下几类:
1、雀替。指的是普通雀替。
2、大雀替。常用于喇嘛教建筑。它比普通雀替大,长而且厚,下面用柱支撑。
3、小雀替。出头很小。
4、通雀替。在梁下立中柱,上安穿越柱头的长雀替。
5、骑马雀替。在建筑物末端,或廊子及垂花门侧转角的开间较窄,常使两个雀替连为一体,称为骑马雀替。
6、花芽子。常用在廊子上,刻成卷草等图样。四川叫做“弯门”,使用很普遍。南方常用雕刻很华丽的弯门,不过弯门做的很长时,就变成了花罩。
7、龙门雀替。这是一种非常华丽的大型雀替,柱旁雀替下设有梓框,雀替上装设三伏云等雕饰件。
七、地栿
地栿是连接柱脚的水平构件,以加强柱下部的整体刚度。在开门处也做为门槛。在栏杆下面,须弥座上,有一层水平条带,也叫地栿,用以安装栏杆。
以上就是建筑界园林频道为您带来的“园林景观常见古建筑风格,辅助性构件‘枋’如何运用”的内容,建筑界园林频道也将持续关注更多优秀园林景观设计,欢迎关注我们,关注建筑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