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隔”,在园林布置中,特别是在我国的园林布置中,是一种常用的基本手法。有了“隔”就有“不隔”,要恰当地处理“隔”与“不隔”的关系,才能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隔”这一手法,也应用于艺术的其他方面,我国唐朝的诗人白居易所作的长诗“琵琶行”中,曾用“犹抱琵琶半遮面”,来描写我国古代妇女见到生人时,那种含羞的表情。遮住了一半,露出了一半,这样的描写,耐人寻味。
在艺术摄影中,拍摄人像,往往只拍摄人体的一部分,而不是全身;拍摄建筑物的风景照,往往从某个角度,只拍摄建筑的一角,而不是全貌。其余部分,让观众去发挥想象。在大自然中看山景,希望有些云雾,但不要太多,全部遮住,最好有那末一点,遮住山峰的某些部分,露出山峰的某些部分,还有些部分,要透过薄薄的云雾,看见一个模糊的形象。这样的山景,更富有韵味,更富有神秘的色彩。
看来,艺术的一个特点,是要有余味。园林布置,当然也不例外。“隔”,就是达到这种要求的手法之一。
园林布置中的“隔”,是多方面的,并具有多种形式。原则上要做到“隔而不断,露而不尽”。下面来具体说明。
一、进门处的“隔”
园的进门处,不可不隔,也不宜全隔。不隔则游人在门口一望,看尽全部景色,不必再进去一游了。全隔,在进门处立一堵高墙,挡尽全部景观,则失去对游人的吸引力,挡尽全部景观,则失去对游人的吸引力,也不很好。从前的有些私家园林,主人只希望供至亲好友,三五知己,来品茶清谈,吟诗赏花,不愿为外人所称道,采用了这种方式,那是又当别论。最好是,在门口可以看到一些主色,看进一定深度,但这只是景观的一小部分,不是全貌。红楼梦里,大观园的布置:“开门前去,只见一带翠嶂挡在前面……。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这也是隔的一种方式,进门后,能够看到翠嶂,但不能看到里面的景物,既引又隔,两者结合。
二、周围的隔
有些园林,地处市区,周围繁华喧闹,游人进园,是要寻找一个清静的地方,使他在精神上得到安宁。否则,即使园内的景色再好,也不会有良好的心情去领略和欣赏。园林就必须在形象上和音响上屏蔽外界的干扰,才能做到闹中取静。
我曾经提出过:“公园的形象要跟周围的环境谐调”。但无论怎样谐调,园内与外界的形象,总会有美的程度上与风格上的差异。除非这个城市已经充分园林化,才可能不考虑这种差异,园林与外界连成一片,不要有什么界限和间隔了。
一般的情况是,园林的四周,在某些方向上,外界的形象很差,跟园内的景观很不谐调。这就要采取隔的办法,使外界的形象不要映入园内游人的视野中来,破坏园林的形象和游人的美的享受。在某些方向上,外界的形象较好,譬如是,一脉远山,几座宝塔。那就采取借景的方式,使游人在园内能够看见这些景物。把园内、园个结合起来,丰富园林的景观,扩展园林的空间。在游人的心目中,似乎这些景物是园林的一部分,园林在这些方向上是延伸过去的,连成一片的。园内的景物受到外界背景的衬托,会更有丰彩,从而取得园林本身的面积与条件所不能取得的境界。北京的颐和园,在西南二面采用借景的手法,招西山之景入园,形成了舒形开阔的气势。
三、内部的隔
过去有些私家庭园面积较小,要布置许多景观,达到小中见大,主要手法之一,就是隔。把一个小园隔成几个部分,道路宛转曲折,就能布置较多的景观。在游人心目中,这个园要比实际面积大些。
“隔”,还可以把游人隔开,在任何时刻都只能看见游人的一小部分,并随着线路的不同,而不断变换。既不会觉得太热闹,也不会太单调。还可以隔出许多幽雅别致的角落,供游人休息。
较大的园林,往往是隔成一个个小园来布置。每个小园自成一体,各具风格,做到园中有园,克服了大园布置中的困难。如过去北京的圆明圆,上海的豫园,和红楼梦里的大观园,都是用这种手法来布置的。不过豫园和大观园,都是分隔好以后来逐个布置,而圆明园是逐渐拼凑起来的。
园中的隔,多数是用围墙。这些围墙虽然不作为景物,但其形象,也会影响景观。园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不论是否作为景物,客观上都起了景物的作用,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园林的美观。因此,在园内的任何物体,包括厕所在内,都必须作为景物来对待,不可忽视,要做得恰如其分,不要过分,闹成笑话。有的围墙上,开了漏窗,这是隔而不断,有所不隔。透过漏窗,可以看到隔墙的景色,花光树影响,假山建筑,时而有三五游人的身影掠过,倍增情趣。漏窗的形状与大小,要从所漏的景物来考虑,譬如一丛修竹,几块怪石,那末漏窗可以做成扇面的形状,好象上面画了郑板桥的竹石图。
四、景物的隔
园中的景物,如假山,建筑和树林,也可能用来隔。北京颐和园里的万寿山,既是园中的主景,又把颐和园隔成前山和后山两个部分。前山舒展辽阔,雄伟庄严,富丽堂皇,后山曲折幽深,雅静秀丽,景物柔媚。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平静的湖面,把天光云影和岸边的景物映入湖中,使景色更加迷人,但水面低平,不会有隔的作用。喷水池的雾状水幕,可以有隔的作用,透过水幕,来看后面的景物,富有朦胧的情调。
各种景物都会遮蔽其他景物,也会被其他景物所遮蔽,在布置中,既要考虑景物本身的形象,又要考虑景物与景物之间相互遮蔽的作用。要避免全部遮蔽,也要避免全部裸露。红楼梦里对大观园曾有这样一段描写:“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写的是“皆现于山坳树杪之间”。既不是全部裸露,也不蛤部遮住。
譬如一幢建筑,在某一方面上被假山遮住了一部分,在另一方向上被树木遮住了一部分,这些假山和树木,既可以说是遮住了建筑,也可以说是建筑的配景。所谓红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否则就显得单调。如果摄影师要拍摄这幢建筑,他可以在不同的方位,得到不同的取景,一个景物发挥了几个景物的作用。园中的景物,经过恰当的安排,得到多种不同的组合,相隔相配,错落有致,形成丰富的景观。
五、空间的隔
风景的摄影和绘画,都要表现景深。缺乏景深的作品,不会有多大的吸引力。景观所表现的深度,既是景观的空间的深度,也是美的深度。
在园林中,景观的深度,是靠“隔”来表现的,有纵向的隔,有横向的隔。纵向的隔,是沿着深度的方向去隔。
它的特点是“宽则浅,狭则深”。所谓“曲径通幽”,这“曲径”,不会是很宽的,宽了就不觉其深,不深则不幽。“幽”“深”两字,往往连在一起。
横向的隔,表现为景观的层次。不隔就没有层次,但“隔而断”,到此为止,也不成其为层次。要“隔而不断”,方有层交。在自然界中,景观的层次,是自然形成的,往往较疏。在园林中,景观的层次,是人为布置的,可以较密。因此园林中的景观,所表现的景深,比实际空间大。虽然不能说“造无限之空间”。却可以说“造较大之空间”。但也不要做得过分,离自然太远,失去真实感。
“庭院深深深几许”,是一句描写庭院景色的名句。连用了三个“深”字,此外没有任何具体的描写。大家都觉得这一句写得很好,抓住了庭院景色的要点。可见这个“深”字,具有多么大的魅力。后面的“几许”两字用得更妙,留有余味。正是不知道究竟有多深,也许里面有着美妙的景色,或者是一段动人的往事,“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才使人向往,引人入胜。这种有余不尽的手法,是值得深思和借鉴的。
我国的园林艺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要逐步进行挖掘,发扬光大。
以上就是建筑界园林频道为您带来的“古典园林布置中,‘隔’还是‘不隔’,这是个问题!”的内容,建筑界园林频道也将持续关注更多优秀园林景观设计,欢迎关注我们,关注建筑界~